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海波 《南方论刊》2009,(9):110-111,109
教育不仅是学校、教师的责任,也是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只有学校与家庭和社会、教师与父母相互合作,才能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把握和关怀"问题学生",重建其正确的人生观,是现阶段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当前人们道德焦虑产生的根源在于法制监管和社会公德的缺失,以及学校德育的错位和人的异化.缓解现代人的道德焦虑,必须实现社会、学校、家庭和道德主体的多方联动,健全法律制度,弘扬社会公德,加强舆论导向,完善学校德育,传承家庭美德,提高自身修养.  相似文献   

3.
学校德育考评是根据我国学校德育的性质和要求,通过科学的反馈,对学校德育过程和效果进行科学的衡量并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它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学校德育目标的基本保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佼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建立德育工作的评估制度,并把德育工作作为评价一个地区、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学校建立了德育的考核评估制度,通过考评,全面了解和衡量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等方面的表现及其实际发展水平,检查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促进了学生思…  相似文献   

4.
周先进 《理论界》2007,(12):171-173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德育作为整个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影响青少年思想品德和优良心理品质形成的基础性因素。相对于学校德育环境和社会德育环境来说,家庭德育环境是一种依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最亲密的环境,具有启蒙性、奠基性、易感性、互动性、潜隐性及连续性等特点,它在德育中具有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家庭在民初中国知识人的价值世界中的正当性面临着强有力的挑战。一方面是家庭、家族的存在被指控让中国人只有私德而没有公德,过度眷恋和依赖于家族共同体提供的生活和庇护;另一方面,中国人的家庭形象在清末民初欧风美雨席卷中国知识界之后,更是发生剧烈的变化,家庭甚至连个体的私德都无法确保,而只是一个全面而系统地压制个性和自由的空间。一言以蔽之,家庭成为后五四青年具体而微地感知社会与世界的逻辑起点,改造社会、改造国家甚至改造世界就必须从改造家庭和改造自我出发,家庭革命就成为通往社会改造的逻辑通道。  相似文献   

6.
T.S.艾略特认为,文化传播的首要渠道是家庭,没有了家庭传播,文化将会变质,而学校教育主要承担传播自觉文化的作用,学校教育应该与家庭等文化传播者有机结合,否则,教育将以“背叛文化”收场。关于学校教育的文化传播.艾略特批评了当时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论以及‘l教育使人幸福”‘墩育机会平等”等教育观点,并提出有利于个体、文化和社会的健康发展的多层次教育文化传播观。艾略特的家庭和学校教育文化传播观不仅是对当时的文化传播发言,更像是对中国当前的文化传播发言。  相似文献   

7.
“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一个不重视读书的学生,是没有发展的学生;一个不重视读书的家庭,是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读书的学校,是乏味的学校;一个不重视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相似文献   

8.
学校德育工作有效性不强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不强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细而言之,既有社会方面的原因,也有学校方面的原因;既有教学内容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方面的原因;既有教师方面的原因,也有学生方面的原因。笔者认为,其原因之一是没有正确处理好德育工作过程中诸多矛盾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第一,没有正确处理好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学生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点在当今的开放时代表现得尤为突出和明显。…  相似文献   

9.
中师生归因风格与道德行为关系之研究陆桂芝李勇一、引言学生的品德是否符合社会和学校教育所要求的标准,主要通过其道德行为表现出来。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具有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乃是教育者十分重视的问题,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目的之一。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是一朝一...  相似文献   

10.
在学校教育中的科学主义和技术主义观念影响下,学校德育表现出对德育制度中显性规则部分的极度推崇,成为“制度化学校德育”。制度化德育作为理性确定性思维的产物,有悖于道德的生活本性,是学校德育发展的误区。学校德育需要科学、完善的德育制度体系,但绝不需要制度化德育。要走出制度化学校德育的误区,学校德育既要关注学生的学校生活,也要关注德育制度,保持两者必要的张力与平衡。  相似文献   

11.
小公民道德教育是一项奠基性工程,道德环境对小公民道德教育具有重要作用.为对小公民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必须优化社会综合环境、学校德育环境、家庭德育环境、社会德育环境,使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功能互补的机制合力,为小公民道德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  相似文献   

12.
张琳 《南方论刊》2008,(12):70-71,108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习惯养成中常出现“反弹”现象,造成这一现象有未成年人自身的主观原因,也有家庭、学校和社会负面影响的客观原因。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提高未成年人正确的道德认知能力入手,同时家庭教育要配合学校德育工作,并且要坚持长效机制长抓不懈。  相似文献   

13.
董金权  甘琴 《学术论坛》2012,35(2):49-52,116
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制度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资源,它可以矫正学校德育遭受的负外部性侵害,促进学校德育外部性内在化以及实现学校德育交易费用的节约。然而,当前学校德育出现制度结构性非均衡状态、制度路径依存以及制度失灵等现象,使学校德育受阻于制度瓶颈。只有采取激进式强制性、渐进式强制性、激进式诱导性和渐进式诱导性四种方式对学校德育进行制度创新,突破制度瓶颈,才能切实提高学校德育绩效。  相似文献   

14.
世纪之交,面对社会的巨大变迁,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对未来的畅想和预见太多了,其中包括对现存婚姻家庭制度的评判。一些人断言,到21世纪末,家庭将消失,人类社会将进入一个只有两性之爱,而没有婚姻和家庭的时代。对于今天还生活在千家万户中的人们,这一预言带有巨大的挑战性,是一个引起全社会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陆与新加坡有着比较相似的文化背景。本文对新加坡学校道德教育的特点进行分析 ,并指出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存在的不足之处 ,提出了学习和借鉴新加坡学校德育的有益经验、改革我国学校德育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学的班主任,承担着班集体的组织者、建设者和领导者的角色,对学校实施的各种教育活动都具有重要的组织、指导作用。因此,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不仅在学校德育教育和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而且对学生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母职之爱』与家庭道德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家庭道德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人的幼年和青少年时期,主要的生活空间是家庭,每个人都是从家庭走进学校、走上社会的。人成年以后,又各组家庭,承担起对子女进行初步道德教育的义务。家庭给了我们最初始、最基本、最经常因而也是最持久的道德教育和影响。从道德养成的阶段性上看,青少年时期是个人道德形成的重要时期,越是基本的、核心的道德品质,越要从小就开始养成。家庭道德教育在整个道德建设体系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家庭又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每个人都是家庭的成员,由这些家庭成员再组成学校…  相似文献   

18.
崔广才 《南方论刊》2010,(1):108-109
德育是学校工作之首,是学校素质教育的灵魂。德育工作的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培养人才的质量。近年来,我校紧密结合招生及毕业生就业政策的转变、中职学校放开入学和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实际,努力探索分层次开展德育工作的方法。所谓职业学校的分层次德育工作方法,就是指在职业学校德育教育中,依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环境与成才     
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会。一般人研究人才学,多注重自学成才,如果涉及到环境因素的话,也多是谈逆境成才的,而至于良好的环境——或家庭、或学校,或社会——对成才的影响和作用,却很少有人注意。 两个为什么  相似文献   

20.
梁鹏 《理论界》2008,(9):181-183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互联网覆盖面的日益增大,网络对人们的行为方式、思想方式的影响也在日益增大。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诸多不良的影响。青少年是网络的主力军,网络种种不健康信息资源直接影响他们的成长,对学校传统的德育工作也带来巨大冲击。同时,网络的发展呼唤学校德育深刻变革。只有充分认识网络信息资源在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学校德育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把德育工作推上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