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红楼梦》乃曹雪芹的"哭泣"之作,他在小说中确为"千芳一哭,万艳同悲"之女儿们的人生悲剧而哭,而且属于感情深、哭泣痛者.但曹雪芹深以为悲痛者,又远不止女儿们的人生悲剧.曹雪芹所悲者,有身世、有家国、有人类社会,其在《红楼梦》中所再现的就是这样一个人人身陷其中而又不能自拔的悲剧.曹雪芹并没有把再现如此的悲剧为小说的宗旨,而是在探寻悲剧之因和从悲剧中走出的路子.曹雪芹以女娲所炼的补天之石为小说的引子和线索,显然是有寓意的,这一寓意中更多的是积极意义的探寻.所以,曹雪芹有孔子"挽狂澜于既倒"的使命感,《红楼梦》寓有《春秋》大义.  相似文献   

2.
一般认为120回本《红楼梦》的前80回为曹雪芹所作,后仍回为高鹗所续。本文从世传几种不同抄本《红楼梦》、从《红楼梦》部分情节的本意、从程伟元和高鹗的自述,论辩了高鹗续书是不可信的。120回本《红楼梦》系曹雪芹一人所作。  相似文献   

3.
4.
《红楼梦》作者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红楼梦》的各种版本和脂批等原始资料为基本依托,辅之以有关资料的考证,认为明末清初学界魁首吴梅村应是《红楼梦》的原创作者。  相似文献   

5.
在新红学家发现加注了脂砚斋的批语的版本前,红学研究中并无脂砚斋其人。脂砚斋不是第一个阅读《红楼梦》的读者,也不是第一批书的人。当时社会上还有其他版本、其它书名的《红楼梦》在流传,不止脂砚斋所抄阅再评的《石头记》一种版本。所谓“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苦哭芹,泪亦殆尽”等语是脂砚斋说的假话。  相似文献   

6.
曾昭阁 《南都学坛》2007,27(5):49-52
《红楼梦》中,"顽石——灵玉"中心意象是构建全书审美意蕴和艺术结构的重要手段,它含蕴着中国古代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审美理想。曹雪芹对这一意象创造性的成功运用,使得《红楼梦》成为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具有终结性意义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在仔细研读原著的基础上 ,参阅了各家之说后 ,本文认为无论是从人物形象的塑造 ,还是从所谓曹雪芹个人的经历及家事来分析 ;无论是脂砚斋的批语、曹雪芹朋辈之诗文集提供的信息 ,还是从清人有关的记载来考察 ,《红楼梦》都存在着一个原始作者 ,并进一步论证 ,《红楼梦》的原始作者是李鼎  相似文献   

8.
论文从《乾隆抄本》入手,通过对百廿回《红楼梦》前后的一贯性、连续性,脂砚斋评语对后四十回预示,以及金陵十二钗归宿等三个问题的分析,认为《乾隆抄本》后四十回原底稿可能是曹雪芹原稿。  相似文献   

9.
以《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为例,对“忠实”的度进行分析,认为由于翻译目的不同,使得译者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也就导致了对原文的不同的“忠实”的度。此外,还分析了一些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因素,如赞助人、读者群、原语和的语地位等。因此“忠实的度”并不是绝对的,而是游离于“绝对忠实的译本”和“创作”之间的点的集合,即在两者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文本。  相似文献   

10.
理与趣的关系是我国古代文论经常探讨的一个问题,其实质就是文学创作中的理性内容和审美特征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表现.<红楼梦>所体现的理趣关系是成功的、辩证的,"理"的阐发不是孤立的,而是服从于作品的整体形象和情感抒发的需要,从而成为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理"与"趣"的结合,使得"理"不再等同于那些纯粹的理学的内容,不再枯燥乏味,而是更为形象具体.这一成功结合表现出曹雪芹对于文学艺术基本特征的深刻认识,也是<红楼梦>的"亮点"之一.  相似文献   

11.
作者经过多方考证,认为《红楼梦》的原始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曹硕。曹硕,字竹明,乃曹寅之侄,曹雪芹的伯父。曹雪芹增删修改甚至重写《红楼梦》,使之达到了世界第一流文学巨著的水平,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两书合成《红楼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绍良、杜春耕提出《红楼梦》是由《石头记》、《风月宝鉴》两书合成的观点是能够成立的,《红楼梦》中有许多两书合成的痕迹。文章从《红楼梦》中的“石头”旧事;“假作真时真亦假”;爱情故事的错位三个方面对此观点作了深入地探讨与论证  相似文献   

13.
首先分析《红楼梦》中袭人等8个女奴被改名的原因。进而阐述《红楼梦》对众多女奴被改名的描写的意义:反映了女奴的悲剧命运,表现了作家同情女性命运和关注女性问题的思想情感。最后阐明,曹雪芹对女性问题的关注,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有时代潮流的推波助澜,更有作家使命的强烈驱使。  相似文献   

14.
以《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为例,对"忠实"的度进行分析,认为由于翻译目的不同,使得译者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也就导致了对原文的不同的"忠实"的度。此外,还分析了一些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因素,如赞助人、读者群、原语和的语地位等。因此"忠实的度"并不是绝对的,而是游离于"绝对忠实的译本"和"创作"之间的点的集合,即在两者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文本。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借“假语村言”“幻形入世”的手法,在小说中潜藏了康熙朝储位斗争中因叛逆性格沦为牺牲品的太子胤扔的悲剧故事,曲折表达了失去自由的禁锢生活的血泪真情,同时反映了作者对封建专制的深刻怀疑。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东西方两位艺术大师曹雪芹与司汤达的《红楼梦》和《巴马修道院》的主 题命意的比较探讨,展示了两位不同民族的作家在对待重大历史现象时所表现出的一致的使 命意识: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文学形象.用哲学家的智慧,揭示出一个共同主题──封建阶级 因为自己的掘墓人的产生,已走向崩溃而必然灭亡。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魇》是文学家张爱玲情节化操作之外的特例,这部关于《红楼梦》的考据和评点专论,是她穷毕十年精力的后期作品。张爱玲对《红楼梦》及研究的“疯狂”是其这部学术专论的表征,而她与《红楼梦》及其作者之间的文化传承关系是这部专论的非学术隐义。张爱玲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对悲剧本原的演绎方式,将《红楼梦魇》作为自己的间接诉情文本。《红楼梦魇》的完成过程,是张爱玲消解其对时代与人性的悲剧感,表达情感最后归宿的过程。同时,《〈红楼梦魇〉自序》为审视张爱玲与《红楼梦》及作者的情感渊源,考察她与曹雪芹在精神特质、审美传达等方面的契合,深入研究张爱玲的创作意识和文本意义,提供新的考察视角。  相似文献   

18.
从《红楼梦》的原文、抄本序文、书中批语、评语等里面,找不出否定曹雪芹是《红楼梦》原创者的依据;拿已被新红学家驳倒的旧红学家的观点,不加分析的拿来作否定曹雪芹原创权的依据,方法陈旧;卒于康熙十年的吴梅村没有看到康熙南巡,没有写《红楼梦》的背景;从吴玉峰、孔梅溪和棠村名字中推测“吴梅村”名字,牵强附会;从吴梅村的著作包括诗中寻求吴梅村“创作《红楼梦》的蛛丝马迹”是捕风捉影,等等。  相似文献   

19.
在红学研究领域中,有一种偏颇值得注意:众多研究者的目光总是盯住《红楼梦》的成就不放,很少有人提及《红楼梦》一书的缺陷与弱点。笔者认为,真正的学术研究应当不虚美、不隐恶,我们不能因为《红楼梦》是一部文学巨著,就忽视其存在的问题,否则就容易形成对《红楼梦》的盲目崇拜,造就红学神话。其实,《红楼梦》一书的缺陷和弱点是非常明显的,有些缺陷甚至是比较重大的。笔者在此仅举几个例子说一说:⑴在思想内容方面,《红楼梦》虽然对封建社会具有一定的批判意义,但作者却在书中时常流露出对贵族生活的欣赏与赞美,对逝去的荣华富贵有一种情不…  相似文献   

20.
2010年2月26日,《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受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楼民族文学研究所会议室,参加了朱兵先生《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心态解析》一书的学术研讨会。学术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理论与批评》编辑部、中国延安文艺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干部局作为主办单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