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方杂志》发行史上的第一次停刊,发生于辛亥革命期间的1911年11月15日—1912年4月1日。此次停刊,除了为避开当时扑朔迷离的政治风潮的普遍原因之外,还受商务印书馆当时所遭遇的主要困境、张元济个人的政治思想、上海报刊界与南京临时政府之争等因素的影响,而非单纯的因交通受阻或张元济个人的审时度势之举。  相似文献   

2.
《东方杂志》在1915—1920年间发表了大量旧体诗作,其中大部分为清末民初宋诗派文人群体的作品。本文从这些期刊上的诗出发,分析了宋诗派这一古典文学群体对现代传播空间的占据,以此展现中国文学古今演变中旧派文学生存状态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东方杂志》作为在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的刊物之一,创办之初曾致力于教案的探讨:分析教案产生原因,提出消弭教案的方法,记录了反教行为的变迁等等,展示了清末人们经过义和团运动的洗礼后思想认识从情绪到理性的大幅转变。这一转变与国人从自我文化中心转向多元文化的认知密切相关,是清末教案逐渐减少的思想根源,显示了人们在中西文化交锋中传统观念的蜕变和长期历史积淀的民族心理的转变,是清末走向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东方杂志》(1904-1948)是商务印书馆的标志性刊物,是近现代期刊史上刊行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大型综合性学术期刊。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新词语数量庞大,是研究现代汉语初期词汇不可多得的语料来源。对其蕴含的词汇"矿藏"的深度挖掘与整理必将为现代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注入新质。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阶段性辉煌后,农业科普期刊逐渐走向低谷。40年老刊《新农业》杂志近几年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办刊理念从服务农业生产向服务新农村建设转变、从服务传统农业向服务发展现代农业转变、从待时向聚势转变、从独立经营向合力经营转变、从自我关门办刊向社会开放办刊转变,在刊物内容上拓展"面",在报道方式上集中"点",在环境营造上聚合"势",在经营发行上建设"渠",在资源整合上开发"人",扭转了刊物整体持续下滑的被动局面,刊物质量、主要经营性指标和社会影响实现了较大跨越。实践证明,农业科普期刊传统的办刊理念已不适宜于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这或许正是其衰落的根本原因。农业科普期刊必须审时度势,从宏观环境着眼,以科学、理性的态度重新审视自己,转变办刊理念,捋清发展思路,才能伴随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迎来新的上升期。  相似文献   

6.
《东方杂志》是民国时期著名报刊之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东方杂志》刊登有关乡村建设的文章围绕"乡村地位重要"、"乡村建设必要"展开论述,在乡村土地、教育、合作、自治、引进人才以及金融改革等方面提出了种种建设方案和构想,为乡村建设运动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舆论环境,反映出社会对乡村现代化问题的普遍关注,成为解读民国乡村建设思想的窗口,也为当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从"九·一八"事变至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东方杂志》的对日态度及其抗战文艺经历了几个阶段:"九·一八"事变至"一·二八"事变,《东方杂志》持"主战"立场,其"文艺栏"发表了大量反映东北抗战和上海战事的小说、戏剧,多以"撤退/抵抗"为主题,表达对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的反对;1933年至1935年实行"中日亲善政策"期间,杂志的对日态度一度摇摆不定,所载抗战小说数量锐减,所载文学主题也由对外转向对内,协助抗战的消极宣传;1936年"西安事变"后,《东方杂志》率先打出"抗战"旗帜,并在复刊后大力刊发抗战文艺,其主题可大致分为:一配合政府宣传抗战政策,二描写沦陷区民众的被压迫与反抗,常伴以汉奸题材,三表现战争中的小人物。  相似文献   

8.
《文讯》是台湾当代文坛重镇,在28年传播文学、弘扬文化的办刊实践中凝练出知难而进、信守理想、匡扶时弊、感时忧国、入世济世、重情信义、担当道义、敬重人伦、仁爱和谐等独特的文化品格,既为文学立命,又为人生而艺术。它构建文坛优质伦理,超越党派、倡导族群融合,赓续儒家文化精髓,增值象征资本,在文学场域凝聚认同,值得镜鉴。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中国农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农产品的质和量都出现严重危机。知识界对农业发展的认识经历了从忽视技术到重视科技的转变。《东方杂志》随之在品种改良、化学肥料、防除病虫和机械化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技术改良方案,体现了时人根据国情发展土地节约型技术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东方杂志》是晚清最后几年最有影响力的立宪派报刊之一,它在这时期最主要的政治倾向就是宣传立宪思潮,以推动立宪运动。《东方杂志》在立宪运动的报道中,能保持不正面谈政治的立场,着力地方自治的宣传,并始终保证立宪言论的品质,形成了区别于"党报党刊"和其他立宪派报刊的独特风格。它善于把握政治大势,注重积极参与,正面引导;同时不直接参与党派政论,通过高质量的"选报"来表达政治态度,对当下我国地方报刊如何保持发展特色也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20世纪上半叶,整个世界都处于板荡不安之中,移民问题成为各国学界关注和讨论的重要问题。但在目前的相关研究中,民国学者的已有成果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囿于相关资料的缺乏,关于这一时期国际移民的研究较为稀少,而有关国内移民问题的专题研究也不多见,其引用的材料主要来自过去的地方志、档案、统计资料等,对当时期刊杂志的研究成果征引较少。通过梳理民国时期最大的综合性刊物《东方杂志》前后45年所刊文章,既有助于了解这一时期移民问题的现象与事实,也便于总结民国学者的研究路径与方法特点,对于新时代的移民治理和移民研究,也有所裨益和启发。  相似文献   

13.
由于地缘关系,日人于20世纪初侵占东沙岛,晚清政府经过艰苦的主权交涉将其收复。当时上海《东方杂志》向国人介绍了东沙岛的地理状况,记述了晚清政府交涉东沙岛主权的经过,反映出当时国内舆论民心之走向。这在国内舆论界是难能可贵的,它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近代南海历史变迁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4.
《文讯》是台湾当代最负盛名的文学杂志之一。创刊二十五年来,以文学史料整理保存、文艺评论、文学研究为办刊目标,记录和见证了台湾当代文学的发展。在艰难的办刊过程中,本着“重建文艺伦理薪传文学智慧”的精神,以十分活跃的文化个性和运动性的作业范式,创设了“文艺界重阳节敬老联谊活动”、“青年文学会议”两大品牌,并动员了台湾文学场域的各种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届次化、社会化、品牌化的办刊特点,在全民拼经济、文学边缘化的台湾社会,自觉承担起文学资料建设与服务中心、文学研究规划院、文艺界人士联谊会等多种角色,赢得了台湾文艺界的普遍赞誉。  相似文献   

15.
《东方杂志》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表了大量"三农"作品,其中相当部分为文学形式。本文通过分析《东方杂志》对"三农"文学的刊载、农村人物形象的建构、"三农"原因的思考与出路的探讨等方面,展现民国时期"三农"文学的面貌,从而拓展"三农"思想史研究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东方》杂志是中国自有杂志以来存在时间最长的一种,在近代中国期刊出版界和思想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在出版期刊方面,它像一本“杂志的杂志”,具有工具书的性质;在政治倾向上有联络东亚,反对西方的演变轨迹;在思想文化领域,不仅留下当时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报道与评论,而且在“新学”与“旧学”之争及随后东西文化大论战中,亦有身与其中和思想引导两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创刊于 194 6年的《联合晚报》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以民间报纸面目出现的群众性报纸 ,立足上海、面向全国、力求国内重大事件都有自己的独家新闻、站在群众立场讲话、采用各种保护色、重视斗争策略、在重大立场问题不让步是其办刊方略。《联合晚报》有效地鼓舞了广大人民争取解放的斗志 ,它在上海是一份很有影响的报纸  相似文献   

18.
1922年,随着旧国会的恢复和制宪运动的兴起,知识界就中国应该制定一部什么样的宪法开展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讨论。以《东方杂志》"宪法研究号"为中心,以国家结构形式、政体形式、国民权利问题为视点,较为系统地梳理了时人发表的各种不同意见或宪法主张,并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其进行评价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20年代,通俗文学刊物中自觉地融入商业意识和商业策略成为其成功的一大因素,《红》杂志在这方面尤具代表性。本文主要论及《红》杂志的种种商业策略:1.多样性、竞争性:参与方式的商业化;2.大众化、娱乐化、日常生活化:参与内容的商业化;3.诚信:商业化背景下刊物社会形象的非商业化;同时兼论文学期刊商业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根据多年来的办刊经验,主要介绍了《广西畜牧兽医》杂志在围绕决定杂志生存与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即杂志的质量与办刊的经费所进行的一些尝试与实践,特别是保证杂志质量的主要措施及办刊的特色两个方面的主要做法以及办刊经费的筹措、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将来的解决办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