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莉 《中文信息》2022,(3):293-295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民群众的生活物质水平日益提高,基层群众不再是物质上的谋生,转而开始注意自身的精神生活的发展,而在当前社会下具有的各式各样的基层群众活动则是精神生活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其实,为引导人民群众发展自身精神生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科学合理地开展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随着科学社...  相似文献   

2.
群众文化指的是人民群众以满足自身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为目的,自行开展的以文艺活动为中心的文化生活,体现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提高社会综合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的保证。本文对如何发展群众文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建设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群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工作实践,探讨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当今人们所说的广场文化应该是在传统中发展,在传统中创新,不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更具有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和主题的时代性,是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形式,是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是宣传先进文化的平台。它集宣传、教育和文化娱乐为一体,在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中越来越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当前,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愈益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让文化惠泽民生也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任务.因此,民生不仅是指物质层面的民生,而且包括文化层面的民生.文化民生是民生的丰富和发展,是更高层次的民生.这些文化民生思想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和中共领导人的著作和讲话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而文化民生有着多方面内容,即优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供给,人民群众精神信仰和理想信念的塑造,以及人民群众文化权利的实现.在新时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推进文化民生建设,就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构建良性的文化生态加以保障,并把文化生产力作为其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国文化建设风雨征程,从三十年前的"基础薄弱"一步步迈上"大发展大繁荣的辉煌之途"。回顾三十年中国文化建设的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三十年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在于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以先进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李雪 《南方论刊》2012,(8):100-101
启动“悦动茂名”广场文化活动,让广大人民群众亲历感受广场文化活动带来的喜悦,以此推动群众文化的快速发展,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卢瑞瑞 《理论界》2022,(12):80-87
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有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深厚历史根基,又有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论基础。作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的重要课题,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对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现实回应。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内在动力,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根本之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提质增效,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进一步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提升之道。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是越来越丰富,多种文化娱乐形式应运而生。社区文化、行业文化、农村文化、校园文化等方兴未艾,文化市场日趋繁荣,这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0.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离不开“精神性”的价值指引与逻辑规制下人们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因而迫切需要从文化向度审视全体人民精神生活的未来走向。从精神生活的价值生成来看,文化理性共识是建构人的精神世界的必然条件,文化价值认同是充盈人的精神生活的价值旨趣,文化信仰共鸣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动力保障。文化自信为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精神指引与前进力量,它引导着人们在文化自觉中共筑精神家园,在文化治理中共建精神秩序,在文化创新中共创精神财富。为此,需要深入把握文化共享的内在逻辑本质,通过重构文化“生产—分配—交往—消费”活动的共建、共享、共塑、共富逻辑来扎实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从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文化共享三重向度探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与价值阐释,不仅为新发展阶段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也能够实现共同富裕与文化自信的同向共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精神。文化精神是激发文化创新的内在动力和指引文化发展的精神内核。构筑新时代中国文化精神是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本质要求,其基本方向包括:以"四个自信"为精神支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捍卫民族精神的独立性过程中展开伟大斗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建设导向,紧绕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优秀基因,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传统文化,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意识层面,而意识及其具体形式是与历史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这是我们当下讨论人们价值意识或价值观生成的前提与基础.就当代社会主义现实矛盾与价值观现状来看,资本拜物逻辑、工具理性过度膨胀的消解仍然是价值观建构的核心内容,它指向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现实价值观的内在引导和人们和谐意识的形成.以共产主义为指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并以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使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提升,从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大众文化的兴起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但部分大众文化的创作非理性和功利性又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文章分析了发展大众文化的必要性及现代大众文化存在的问题。提出只有在主流文化引导下,大众文化才能健康发展。并就主流文化如何引导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提出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提出“精神共同富裕”这一命题,精神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与人民群众一道走向美好未来的共同价值追求。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精神生活也应该齐头并进。共同富裕是全面的,不仅是追求物质上的丰富,更是精神生活的富裕。思考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理论其提出的“必然性”,领悟内容构成的“实然性”,通过“应然性”找到一条通往现实的实践路径。把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理论的三重维度,追本溯源、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文化产业精神产品的生产提“质”增“效”;以人民为中心,协调推进城乡区域文化一体化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支撑,共同建设人类文明繁荣发展的精神文化家园。  相似文献   

15.
群众文化事业包含了群众文化形态、群众文化工作、群众文化活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理论政策、制度体系、组织机构、人员队伍等要素.其中,群众文化志愿者是群众文化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群众文化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群众文化志愿者的全面参与.群众文化志愿者在完善群众文化队伍建设、拓展群众文化活动局面以及助力先进群众文化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充分认识这一作用,并在实践中通过健全管理机制、开展精准辅导以及加强宣传引导等方式方法,来促进和保障这一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进而推进群众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使人民群众不断从群众文化中收获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相似文献   

16.
陈颖 《南方论刊》2009,(11):97-98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动力。人类文明越发展,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凸显。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我们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相似文献   

17.
论大庆油田企业文化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从思想上精神上正确武装和不断提高起来。这也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对于企业,如何理解和贯彻江泽民同志这一重要论述?结合大庆油田…  相似文献   

18.
赵迎芳 《东岳论丛》2019,40(4):12-20
"文化民生"是指文化层面的民生需求,是在人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加强当代中国文化民生建设、解决中国文化民生问题具有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它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文化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满足民众的精神生活需求的迫切需要。新时代中国文化民生建设,必须从战略上高度重视塑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优质文化供给、促进文化与科技的有机融合、进一步扩大文化消费和推进文化民生的社会化发展,为满足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相似文献   

19.
通过洛阳市城市广场体育文化物质层面、行为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现状调查,剖析其存在的问题,旨在为城市广场体育文化的建设提出有效的对策,以推动城市广场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郭涛 《中文信息》2022,(1):293-295
文化馆属于政府公益文化事业单位,承担的主要责任便是辅导群众文化,其有助于提高群众文化效能.文化馆是为我国社会群众服务的,其不但有助于丰富人民群众的业务生活,符合人民群众逐渐增长的精神文化要求,还有助于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基于此,笔者按照自身从业经验,并充分结合社会实践研究调查,针对增强文化馆展览交流,提升群众文化效能的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