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南都学坛》2017,(5):12-16
封事是源于汉代的一种密封奏章,上封事制度的产生与汉代中期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尚书机构的发展是上封事制度产生的客观原因,而汉宣帝与霍氏家族的权力斗争又是上封事制度产生的具体因素。上封事制度对汉代政治的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弹劾权贵、对皇帝进行谏议、举荐人才三个方面。汉代封事易漏泄,保密性不强,责任多在于皇帝,因而上封事者多遭受政治报复,上封事制度有其制度上的缺陷。  相似文献   

2.
"记"作为一种重要的书信形式,在西北汉简中常有出现,相较其他文书形式,"记"作为官方文书出现时,是一种非常规的,用于处理急需解决的事件,带有催促性质的官府下行文书。作为私人信件使用时,除了记述私人的事务外,往往还夹带着公务的内容。同时"记"也可作为物品记录使用。  相似文献   

3.
在清代的统治经验中,制度建设不无重要:如摊丁入亩制度、钦差大臣制度、秘密建储制度等等.奏折制度创立于康熙时期,发展于雍正时期,成型于乾隆时期,是清朝特有的一种文书制度.它的产生适应了清初政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在长期的演变中形成了某些固定的流程和制度化的规则,对清代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明清水患与江汉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江汉平原的水灾是江湖自然演变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为人们提供了开荒垦田的淤地,也因此引发了种种社会矛盾与冲突,并促进了赋役制度的变革;作为一种御患措施,堤垸的修守制度虽然经历了由自修到协修再到自修的演变,但因其单一化而使江汉地区的人地关系日趋恶化。  相似文献   

5.
奏折是清朝官员向皇帝报告事情的一种非常重要而又秘密的文书。奏折以顺治朝开始使用,康熙朝使用很广泛,雍正朝规定为文武大臣正式的上奏文书.这一制度的确立。给清初以来运转不灵、死气沉沉、日趋腐朽的官僚机构注入了一些活力,对于皇帝了解下情、监督官员、提高行政效率,进而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奏折是清朝官员向皇帝报告事情的一种非常重要而又秘密的文书。奏折从顺治朝开始使用,康熙朝使用很广泛,雍正朝规定为文武大臣正式的上奏文书。 奏,进也,“敷奏以言”。敷,陈也,是文武大臣陈政事之言于君。奏初改书为奏,是作为文武大臣向皇帝报告政事的专用文书。汉朝,凡文武大臣向皇帝报告事情有四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驳议”。当时奏之程式,自秦至西汉,开头“臣昧死言”,结尾  相似文献   

7.
用微机管理文书档案的几个重要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微机管理文书档案的几个重要环节刘军(南阳师专)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文书档案的数量极剧增加。原来的文书档案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而且,它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在人们对它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的同时,对它的处理深...  相似文献   

8.
宋朝公文在形成、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文书形态,以及这些文书的签署情况,构成了考察各官司日常政务处理及权力运作实态的切入点。本文探讨了宋朝公文制度中"检"与"书检"的含义和作用。"检"是公文产生过程中的一种文书形态,具有相关公文"存本"的功能,使得各项政务的处理有据可查,确保文书流转的严密性。与"检"的使用相关,"书检"这一政务处理的方式,在中央及地方各级公文制度中都有所体现。"书检"一方面表明相关负责官员的职权范围,保证了官司事务处理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维护官员的"身份秩序",是宋代公文制度中对官员等级秩序的一种巧妙安排。  相似文献   

9.
尹湾汉简<元延二年日记>一类编册文书为迄今汉代出土简牍所仅见.研究表明:以<元延二年日记>为代表的一类文书(即历谱和记事文字结合于一体的文书)有可能是汉代出现的一种具有特殊作用和意义、性质上与历谱完全有别的新的文书形式;这类文书的渊源,就新近公布发表的<周家台30号秦墓竹简"秦始皇三十四年历谱"释文与考释>简牍资料提供的信息来看,至少可以溯源至我国秦代末年,表明使用于西汉一代的<元延二年日记>一类文书至迟在秦时即已出现.其次,从<元延二年日记>一类简册文书记事文字内容皆与官府官吏日常公务活动有关看,它很可能应是各级官府所要求编制和保存的一种档案性、实录性文书,与秦汉时期官吏管理制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刘勰《文心雕龙》认为“露布”和“檄”是同一种军事文书,这种说法显然有失察之处。“露布”在汉代尚未作为独立文体出现,直到后魏,才开始把“露布”作为一种报捷文书。“露布”和“檄”无论内容、风格还是写作目的,都是大不相同的。随着时代的发展,“露布”逐渐成为一种有着固定规范的常用文体,甚至作为科举考试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长城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国家意志的反映。明朝"华夷之辨"思想的变化是明长城修建的内在驱动力;明长城在"守中治边"的方略中发挥其御外制内的功能。明长城具有御外和控内的双向作用,朝廷试图依托长城建立符合王朝理想的统治秩序,因此,明长城在构建华夏族群为核心的政治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新刑诉法以专节形式规定了"技术侦查措施",但刑诉法现有规定相当粗放,实践中相关概念和类型划分也存在着含混不清、标准不统一等突出问题。从保障人权、促进秘密侦查措施在法治建设背景下的规范管理和运行来看,需要深入研究秘密侦查的基本特征并制定相关具体制度。本文认为,秘密侦查措施是一种特殊的强制性侦查措施,除了其实施过程不被相对人知晓这一基本特征外,更重要的是它涉及到公民个人的隐私、住宅、通讯自由和通讯秘密等高层次的宪法性人权保障。秘密执行拘捕不属于秘密侦查措施。秘密侦查措施不同于侦查保密,不能以侦查保密需要为由扩大秘密侦查措施的范围。从不同角度对秘密侦查措施进行分类研究有助于此类措施的相关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3.
对于唐五代民间社邑的性质及功能,以往学界的研究都集中在丧葬互助、追凶逐吉等实用性方面,研究所据之文书都是以英藏、法藏和国内所藏之敦煌文书为主,还未涉及到俄罗斯收藏的敦煌社邑文书。在俄藏敦煌ДX11038号文书中,有民间社邑的社条、入社状、社司判等三件社邑文书。它不仅反映了社邑是一种契约性组织,而且还较突出地表现了社邑在教化人、熏陶人方面的重要功能及作用。其教化的指导思想是封建的纲常礼教,强调的是尊卑之礼,以礼为先,而后才追凶逐吉、丧葬互助。  相似文献   

14.
以文书御天下是传统中国政治运作的重要特点之一,文书的变化经常与政治的变化相适应。堂帖是适应中晚唐政治变化而出现的宰相独立处理政务的文书类型,历经五代、两宋,堂帖也经历了向中书札子、省札的演变。这种演变凸显了君相权力之争以及君主权力对日常行政事务的日益渗透;但经由对这些文书实际运作的考察,我们也发现以宰相为首的官僚体制依然具有较为充分的权力运作空间,使得君主实际上难以实现对政治权力的全面控制。  相似文献   

15.
黄宗羲的历史哲学以《周易》的变通思想和历算学的研究为理论基础,在论述历史发展时,强调变革的重要,对"变"与"不变"、"时"与"势"等重要历史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于"一治一乱"这一传统历史哲学问题,黄宗羲既怀疑它的可靠性,又没能走出这个圈子。在导致历史运动的诸因素中,黄宗羲强调人的"仁义之心"的力量,考察了人的主观动机对历史事件的重要作用,明显带有阳明心学的印迹。黄宗羲提出一切历史变革的目的都是为了万民利益,并在此基础上极力批判君主专制,要求变革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16.
一、重视信访文书的规范化当信访行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在人类行为系统中出现时,对这种现象的管理也便应运而生。信访行为和对这种行为的管理矛盾运动,构成了人类的信访活动。信访文书则是这种特定活动的文字表现。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信访文书之与信访活动具有滞后性,它是社会文明和信访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因此,信访文书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信访活动的记载,即反映信访活动的各种文字材料。它随着信访活动的发展而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17.
《庆元条法事类》(以下简称《事类》)是宋朝法典之一,宁宗嘉泰二年(1202)七月由右丞相谢深甫监修编成。全书分职制、选举、文书、榷禁、财用等16门。《文书门》尚存两卷,对宋代公文官书制度作了详细具体规定,其中某些原则至今仍有参考价值。一、文书的类别和格式为了加快公文官书的往来运转,提高办事效率,《事类》对于采用何种公文以及文书格式都作了统一规定。皇帝颁发的命令文书有册书、制书、诰命、敕书、御札、敕榜等7种。如册书用于立后妃,封亲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阐释学的意识形态文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唯物史观的层次上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同时,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者却让自己陷入自相矛盾的理论尴尬。唯一的出路是在批判理论而非学科理论的视野中领会马恩关于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形式的论述,并从中获取意识形态文学批评的意义论启示,即在经济基础的变更引发上层建筑的变革这一总体的关联效应中,揭示文学作为一种境遇反应之精神形式的发生学秘密。由此,意识形态文学批评在以实证还原为取向的总体化策略中展开其雄辩的运作。但最终它要面对两个致命的质疑:第一,审美批评在其阐释模式里几无存在的空间;第二,其总体化策略的前提即总体化本身在理论合法性上就是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文书提出命令制度是大陆法系国家或地区的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向对方当事人或诉讼外第三人收集证据的最主要手段.近年来各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对文书提出命令的改革方向大多集中在如何扩展文书提出义务的范围.但是,从保护被申请人的权利出发,应当关注文书提出命令中的秘密保护.  相似文献   

20.
"公案"辨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案"一词的含义,从官府摆放和处理文书的几案,被引申为官文书,再进一步引申为案牍.宋人正式把讲述官府断案故事的"说公案"归入"小说"类,使"公案小说"作为一种题材类型得到正式确立.此后,公素小说经历了重要的演变.明公案小说集标志着公案小说文体的初步形成,清代的章回体长篇公案小说体现了公案小说的成熟,而晚清的长篇公案小说则反映出借鉴翻译侦探小说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