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的"拧巴"--后现代小说的必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车晓勤 《江淮论坛》2005,(1):113-118
戴维·洛奇的小说艺术表现了西方后现代小说的必然模式.它与出现在中国当代文坛的<爱你两周半>、<手机>异工同曲,又有着明显的文化相异.分析东西方后现代小说的异同是本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寂然是澳门新生代小说家,著有小说集<月黑风刀>和<抚摸>.本文论述了寂然小说的艺术特征第一、运用现代后设小说的艺术形式反映澳门的社会现实,具有模糊效应与心理效应.第二、运用情节聚焦与伤痛事聚焦表现形形色色的人生原态,探索人性的幽微.此外其语言转色,构成文本的符码系统兼容了中西小说的特征,有两套符码系统.  相似文献   

3.
张恒学 《云梦学刊》2001,22(4):75-78
长篇小说<白鹿原>是悲剧艺术在小说领域走向成熟的标志.<白鹿原>中的主要人物都是悲剧人物.白嘉轩和鹿子霖是两个悲剧内涵截然不同的人物.白嘉轩的悲剧主要表现为文化的悲剧,鹿子霖的悲剧主要表现为政治的和人性的悲剧.他们的悲剧又都是时代的、社会的,具有历史必然性的.小说正是通过表现人物的悲剧性历史命运来表现"生活的演变过程"和"历史的演变过程"的.  相似文献   

4.
张鷟是唐代小说初兴期较有影响的一位小说作家,他留下的小说作品主要有<游仙窟>和<朝野佥载>.本文通过对他的这两篇小说的分析关照,认为其创作的总体审美特征一是题材情节上的求"奇",一是艺术表现上的求"美".这种对于"奇"与"美"的主动追求,是唐人小说审美特征在唐人小说创作初期初露端倪的明确表征.因此,对张鷟小说审美特征的探讨为研究唐人小说审美倾向在初兴期的形成和表现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5.
"临川四梦"直接或间接地取材于唐代小说.汤显祖在改编唐人小说之际,对其叙事视角也加以改造.相比之下,唐代相关小说<霍小玉传>、<枕中记>、<南柯太守传>、<离魂记>显示了丰富多样的视角操作艺术,并以多视角叙事为主,汤显祖则根据戏剧舞台演出的需要,在叙事视角上通过五种手段将叙述者隐身于戏剧人物之中,使戏剧中的许多人物具有了显在的叙事功能,这种替身的叙事在本质上是一种全知叙事,由此可以窥见汤显祖戏剧叙事艺术之一斑.  相似文献   

6.
<豆棚闲话>在叙事艺术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首先,它从整体上打破了以往话本小说的叙事方法有不止一个叙述者和叙事者层次,采用了多种叙事视角;就是在叙述故事的时候,它也在内容、形式、主题等很多方面突破了以往话本小说的创作成规.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叙事手法上,<豆棚闲话>都是一部非常有特色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董文桃 《江汉论坛》2005,2(7):118-121
本文以小说<十八春>、<我们夫妇之间>和越剧剧本<祥林嫂>为例,探讨十七年日常生活叙事空间的丧失与获得,及其日常生活叙事所获得的艺术魅力和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近代狭邪小说对"情"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志军 《河北学刊》2003,23(1):102-107
"情"是近代狭邪小说<花月痕>、<青楼梦>、<绘芳录>的中心观念之一,小说作者不仅以开篇的"情"论醒目地标出,而且借小说人物或叙述者之口反复予以强调.三部小说都较好地处理了情与欲的关系,在狭邪风月的描摹中表现出重情斥欲、不涉淫亵的优雅风度,超赵了历来淫秽污臭的"风月笔墨",但因对"情"的真正内涵的把握存在严重缺陷,不能摆脱自我中心主义倾向和用情资格论,因而难以达到<红楼梦>"将儿女之真发泄一二"的思想高度.  相似文献   

9.
<伍子胥>是冯至创作的历史故事小说,作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继承和借鉴,并且吸纳了西方文化现代性的因素.本文回顾了作品的形成过程,并通过分析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来论述<伍子胥>的民族性特色.  相似文献   

10.
王成 《江淮论坛》2002,(4):114-117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鲁迅论<儒林外史>,包括鲁迅以<儒林外史>为标范,对讽刺小说提出严格的标准;鲁迅对<儒林外史>思想内容的论述;鲁迅以<儒林外史>人物描写的评价;鲁迅对<儒林外史>特殊结构的认识.第二部分,鲁迅小说对<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手法的借鉴;白描;对比;夸张;以古讽今.第三部分简析了鲁迅钟爱<儒林外史>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张晓玥 《江淮论坛》2005,(2):135-137
许春樵的<放下武器>表现出娴熟的现代叙事技巧.小说以反讽笔调,传达出对潜藏在腐败表象背后的深层次社会存在的焦虑.在对滋生腐败的原因的追问中,超越基层政治形态和官场运作机制的表层,努力挖掘寓干其中的文化元素、人性元素、政治元素和道德元素.在小说叙事结构安排和故事性的营构方面,也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从叙事美学到精神资源、思想穿透力和生活占有,<放下武器>完成了对当下反腐小说的一次全面"补血.  相似文献   

12.
张宗涛  王雅莉 《人文杂志》2001,1(5):155-157
鲁迅先生取材于现实的小说<药>,与取材于神话的小说<补天>,前者以"庸众"的目光观照"英雄",后者以"英雄"的目光审视"庸众",这种艺术视角的有意味转换,使夏瑜与女娲的形象,夏瑜的生存境况与女娲的生存境况,均跨越了历史的定位,在释读者审美心象上造成一种"意象的互补"效应,导引人们去揣摩"具象"之外的更深"意味",从而使<药>与<补天>这两篇小说的审美意象,具有了跨文本互补的艺术构制特征.  相似文献   

13.
德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君特·格拉斯在小说<铁皮鼓>中,通过小说主人公奥斯卡这一怪诞而又真实的艺术形象,以一个侏儒的视角,向人们叙述一个神奇故事.小说的很多情节是荒诞的,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然而它又对德国现代不同的历史环境中的现实生活作了真实、细致的描写.作者把那个时代的现实生活与他极为丰富的想像力相结合,通过荒诞这种特有艺术手法,创造了"现实"与"超现实"的艺术对接.  相似文献   

14.
谢晓霞 《云梦学刊》2001,22(4):71-74
与同时期其他小说相比,钱锺书的<围城>表现出一种非常明显的理性品格.这与钱锺书深受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对西方非理性主义的创造性取舍有关.在小说中,这种理性品格主要是通过万能的叙述者的出现、作者对一种哲理品格的刻意追求和作品中现代主题与传统叙事方式的共存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5.
《源氏物语》的女性群像浅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源氏物语>是日本女作家紫式部创作于11世纪初的一部长篇写实小说,被认为是代表了日本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峰.其艺术成就是塑造了源氏及众多女性形象,并通过这些形象反映了物哀、幽情等审美意向.  相似文献   

16.
曾春燕 《南方论刊》2001,(11):37-38
&lt;水浒传&gt;和&lt;三国演义&gt;都是我国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杰作.无论在思想和艺术上,两者都有着各自的风格和特色,尤其在语言艺术方面,更是独放异彩,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在史学巨著<史记>中熔铸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本文对<史记>反映这一内容的四种艺术表现手段进行了重点论述,这四种表现手段与<史记>所表达的激荡淋漓的生命情绪和宏阔豪迈的生命体验互为融合,使<史记>的生命主题达到了很高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8.
"虽显犹隐"的故事--对池莉《看麦娘》"生存"主题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莉小说<看麦娘>是一个"虽显犹隐"的故事.小说的隐形文本围绕"生存"的主题展开寻找生存意义是人的宿命;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以欲望为核心的生存环境使现代人的生存意义空洞化、虚无化.在寻找生存意义的过程中,人获得"生存自救".寻找的过程就是目的.<看麦娘>的隐形文本表现了池莉对现代人生存方式和意义体系的解构和批判,将一个通俗的故事提升到了精神反思的层面.  相似文献   

19.
张恒学 《云梦学刊》2006,27(1):105-108
北村的<愤怒>作为表现弱势群体生存状态的小说,出版后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但是,作品的艺术内涵和精神指向却不能不使读者发生疑问到底该拿什么来拯救悲剧?作家以人道主义精神和忧患意识介入当下的悲剧现实难能可贵,但作品对这种悲剧现实的表现是却是第三者的,肤浅的.作品把李百义式的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理想主义人格"、"永恒的爱"视为消解和超越"愤怒"的最好途径,甚至视为"对于当今中国存在的矛盾来说,是一种最好、最高明的解决办法","是改变中国的唯一可能性",这只能是缘木求鱼的一厢情愿,作品也由宗教幻想走向了非理性.小说的出现及其评论也使人们对现今的创作与批评不能不进行一些深层次的反省.  相似文献   

20.
余华曾被视为20世纪80年代"先锋小说"的极端代表人物.进入90年代后,他连续推出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两部小说 ,以其琐碎化、简约化的文本内容和本能化、本真性的"扁平人物"描摹,构筑起一个温和的写实世界,一个几近纯粹的民间化艺术世界,宣告同先锋派精英立场的告别,也标志着他从对现代主义幻境的迷恋,到向着现实主义实景的还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