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企业拥有无形资产的数量与质量不同、拥有的专利技术先进程度不同、拥有的固定资产升级换代等影响因素不同,其无形资产为企业带来的超额利润也不相同,这与马克思的地租理论有相似之处。无形资产领域的地租现象,形成了无形资产的“级差地租”、无形资产的“绝对地租”、无形资产的“垄断地租”及无形资产的价格。用马克思的地租理论解读无形资产的意义与价值所得的启示是: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运用和发展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促使企业树立无形资产意识,促进无形资产向无形资本转化。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指出:“地租的一定形式,即土地所有权的一定形式,与劳动和劳动条件的一定形式相适应。”①分析江南地租形态的变化,对于认识产品分配形式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揭示江南经济的内在运行机制,是很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当前资本主义农业中的绝对地租问题,是近年来经济学界讨论的一个问题,也是政治经济学教学中的一个疑难问题。本文拟对此作些探讨,不妥之处,望批评指正。马克思关于绝对地租的理论指出,在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的情况下,农业资本和工业资本相比,可变资本比重较大,因而在农业中同量资本可雇用更多的劳动力,实现更多的剩余劳动,形成更多的剩余价值。但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垄断,这种更多的剩  相似文献   

4.
人们争议较大的马克思社会发展形态理论“普遍性”问题即是否“普遍必经”和“普遍适用”问题 ,实际上是两个不同问题。“普遍必经”是作为结论的理论在所有的民族那里是否能得到普遍验证的问题 ,而“普遍适用”则是已有的理论作为方法是否能够普遍的运用于所有民族的社会历史的研究和实践中的问题。“普遍必经”是否定的 ,但该理论的成立根据不在于“普遍必经” ,因为它是在“人类历史”范围内成立而非在“民族历史”范围内成立。而作为方法 ,在限制性条件下 ,“普遍适用”则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5.
《巴黎手稿》是马克思解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首次尝试,具有逻辑整体性和思维跳跃性的二重性特征。从分析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工资、资本和地租这三种收入形式入手,马克思揭示了地产分割的私有财产运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源;以工资、地租、利润为立足点,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人的四重异化,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并不是在普遍的相互承认的基础上展开的;基于黑格尔的辩证法,马克思提出扬弃私有财产的共产主义运动是人性在更高基础上的复归。《巴黎手稿》的理论成果或明或暗地反映在马克思以后的思想中,对马克思一生的理论工作有着重要意义;但这一成果在理论层次上缺乏统一性,对劳动异化分析的实证材料不充分,也没有指出共产主义运动的形式与时机。  相似文献   

6.
从《资本论》及其手稿来看,把握马克思的剥削观,关键在于理解其"本质抽象"的科学方法。在本质抽象层面,剥削是基于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和垄断,"非劳动者"阶级对"劳动者"阶级的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但在现象具体层面,不仅剩余劳动的表现形式不同,而且实现对剩余劳动无偿占有的具体方式也不同;不仅各个阶级本身的存在形式在变化,而且各个人的阶级归属和社会地位也在变化;任何形式的阶级剥削,都既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同时又具有暂时性和相对性。  相似文献   

7.
一传统的观点及其错误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存不存在绝对地租?传统的观点是否定它的存在的。因为马克思说过:“凡是土地私有制(事实上或法律上)不存在的地方,就不支付绝对地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270页),我国消灭了土地私有制,建立了土地公有制,也就没有绝对地租存在。用马克思的这句话,能不能作为否定我国社会主义下存在绝对地租的依据?我看,从这里并没有找到依据。第一,马克思说的是“不支付绝对地租”,并没有否定社会主义绝对地租的存在。相反,恩格斯说过:“消灭土地私有制并不要求消灭地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545页)。这里所说的地租自然包括绝对地租在内。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时间”是创造人类历史的劳动时间,是人的物质生产生活的历程。在以资本为核心的社会关系中,资本获得了对劳动时间的截流权,通过对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划界,攫取剩余价值,实现价值的无限度增殖。然而剩余劳动时间必定是异化的劳动时间,是一部分人无偿占有另一部分人自由时间的产物,所以马克思设定超越资本、消解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界限的自由劳动时间概念,凿通了通往自由王国的时间隧道。  相似文献   

9.
关于我国封建社会的地租与地税(本文指田税)是结合还是分离问题的探讨,是关系到确定封建土地国有制还是私有制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在这一问题的讨论中,多数学者很注意两汉的地租和地税问题。然而意见并不统一。在我看来,封建社会的地租与地税的结合或分离,是直接由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决定的。在西周和春秋前期,土地所有权属于以周天子为代表的封建国家,农民则是国家的农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诗句,正反映了这一所有制关系。在这种所有制形式下,地租和地税是结合在一起的。正如马克思在论述古代亚洲某些国家的土地国有制时所说的:“国家既作为土地所有者,同时又作为主权者而同直接生产者相对立,那末,地租和赋税就会合为一体,或者不如说,不会再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指出:“所有经济学家都犯了一个错误:他们不是就剩余价值的纯粹形式,不是就剩余价值本身,而是就利润和地租这些特殊形式来考察剩余价值”,由此而产生一系列的理论谬误。 在重商主义者那里,在利润形式上的剩余价值完全是用交换,用商品高于它的价值出卖来解释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马克思的剩余劳动理论,探讨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剩余劳动存在的必然性及其用途和性质。作者认为,社会主义的剩余劳动,是就生产劳动者个人对社会的关系所作的划分,其表现形式是剩余劳动价值;剩余劳动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重新学习马克思的剩余劳动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英国封建化进程已经产生并获得了较为普遍的发展,盎格鲁—撒克逊时代早期土地为公社公有制度逐步为封建私人占有制度所取代.自由农民或因国王赐地而丧失土地,或为寻求安全“委身”于领主而交出土地,经济上、人身上依附于领主,或因在司法上受封建主的审判降低了身份,农民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普遍加强.  相似文献   

13.
“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这对经济范畴,是历史范畴还是永恒范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劳动是否可以区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两个部分,劳动者为国家、为社会所提供的劳动是否叫作“剩余劳动”(剩余产品)?对这些问题在理论界有不同的意  相似文献   

14.
<正> 马克思的绝对地租理论,不但深刻地阐述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产生绝对地租的直接原因和前提条件,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形成绝对地租的源泉,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资本有机构成是形成绝对地租的条件,而且对由于农业劳动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农业中有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由此引起绝对地租的新变化作了科学的预见。这些科学预见已被今天发达资本主义的有关事实所证明,是我们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绝对地租问题的重要指南。马克思说:“如果农业资本的平均构成等于或高于社会平均资本的构成,那末,上述意义上的绝对地租,也就是既和级差地租不同,又和以真正垄断价格为基础的地租不同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尤其是《精神现象学》作过精深的研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曾称《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又把它称为“黑格尔的圣经”。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在这里使用的“诞生地”一词含义的理解,没有什么重大分歧,然而对“秘密”、“圣经”这两个词,尤其是“秘密”一词的理解却并非如此。通常流行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阶段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大部分农村集体缺乏发展资金,有必要通过收取地租完成集体经济的资金积累,再将其主要用于发展性项目,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并最终完成集体经济有效实现的目标.地租不同于农业税、“三提五统”和“一事一议”筹资款.收取地租不仅是土地所有权等理论的内在要求,而且调研显示能够得到大部分农民的支持.农民集体地租法律制度应当在坚持“分步走”、民主性、低额度、保障性、发展性等五大立法原则的基础上,展开具体法律规则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地租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中最精采的部分之一。这一理论解决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在价值规律作用的范围内资本家得平均利润,土地所有者得地租的重大理论难题。但是马克思的地租理论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是以劳动者和经营者与土地相分离为前提的。因此人们便认为马克思的地租理论与社会主义经济是毫无关系的。所以在我国的社会主  相似文献   

18.
从马克思地租理论看农民失地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许多农民成为失地农民,从而也带来一系列的农民失地问题。从马克思地租理论来分析当今农民失地的一系列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宋代的经济在唐、五代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超过了前代。特别是两浙的经济发展更快,成为全国之冠。但随之而来的是地主阶级无限制的土地兼并,加重地租剥削,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异常尖锐。两浙地区以佃农为主体的广大农民群众展开了经常性的各种形式的反封建斗争。本文着重论述两浙农村的地租剥削和农民夺取地主浮财、抢米风潮和抗租斗争。  相似文献   

20.
由于现阶段的社会主义依然存在着产生地租的经济条件,因此地租作为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一个环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地租时指出,有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两种地租形态。级差地租产生于两个条件:一个是土地自然条件的差别,一个是土地的垄断经营。这两个条件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具备,因此级差地租也仍然存在。这是经济理论界普遍承认的。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是否还存在绝对地租,大家的意见就很不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