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代讽刺喜剧从 2 0年代兴起 ,经过 3 0年代的发展、40年代的鼎盛 ,到 5 0年代中期 ,迅速走向衰落。从讽刺喜剧本体构成的角度看 ,导因于讽刺性因素对喜剧因素的耗散 ,强大的非喜剧化倾向摧毁了凝聚喜剧美的可能性。在认识论意义上 ,剧作家在讽刺喜剧创作中忽视喜剧性因素的价值 ,不尊重喜剧的艺术规律 ,从而把中国现代讽刺喜剧引领到一种生存和发展的绝境。  相似文献   

2.
罗书华 《齐鲁学刊》2001,4(3):71-77
中国传奇喜剧英雄形象的喜剧魅力虽然与他们童稚般的滑稽性,抗敌、治恶、惩奸、反皇的崇高性,以及这两者的奇妙结合紧密相关,然而他们动人心魄的喜剧底蕴和根本乃在于传奇喜剧英雄们是原始生命、真纯生命的化身,在于他们对整个封建文明的强力背弃,以及向纯粹生命的回归。在他们身上,偶尔也可以看到生命的孤寂和悲凉,但他们最终展示的却仍然是生命的强大、旺盛和灵动,以及这种生命的处处得胜,让人感到生命的无尽喜悦和欢欣。或许,这正是一切喜剧、喜剧形象的根本,正是喜剧性、喜剧精神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3.
刘迪 《理论界》2006,(3):197-198
简·奥斯丁是中国读者熟知的英国女作家,她的作品脍炙人口,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重大文学价值。简·奥斯丁善于在轻松愉快的喜剧氛围中讨论严肃的主题,给人以启示。她作品中喜剧风格的形成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一阶段各有特色。而她的喜剧表现手法形式多样,成为表现主题、塑造人物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戏曲的浪漫喜剧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悲剧多为浪漫喜剧,而作为浪漫喜剧的中国古典戏曲多重视伦理正义的伸张,在表现情节过程之中以抒情为主,结局的团圆形式之中体现出幻想性、想象性,同时也不失滑稽幽默。这些美学品性使中国古典喜剧多为浪漫喜剧。  相似文献   

5.
概括了电视小品喜剧精神的艺术传承与审美内核,从喜剧语言、喜剧表演、喜剧结构几个方面分析了喜剧精神的艺术表现,探讨了小品艺术的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喜剧中的狂欢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狂欢是喜剧的重要特征,中国现代喜剧也不例外。在中国现代戏剧中,狂欢色彩主要表现为:语言狂欢、庆典戏谑、殴打与谩骂以及骗术表演。在狂欢的笑声中,喜剧的民主意识、对生命力的张扬和强烈的社会斗争功能得到了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7.
燕世超 《江淮论坛》2006,(3):165-170
中国古代英雄侠义小说中的喜剧形象是以独特的喜剧形式体现出来的民间英雄的化身,具有民间艺术形象和英雄人物的双重特点。其喜剧形式主要表现为创设滑稽情境、制造情节巧合和运用升格的夸张手法。作为中国小说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学形态,其文化内涵表现为:满足读者虚拟的生理快感,虚构英雄神话,特别是通过采用民间视角、坚守民间立场和意识形态的狂欢化,达到解构正统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穆馨 《北方论丛》2004,(4):61-63
<聪明误>是俄国剧作家格里鲍耶陀夫的代表作,在世界喜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格里鲍耶陀夫喜剧的最主要特点是对传统情节布局和大团圆结局的拒绝.创新点在于将讽刺作品与纯戏剧题材和谐混合.其独特的喜剧表达手段如"聋子的谈话"、"哈哈镜"等手法在戏剧中得到了完美运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喜剧手法的成功使用,使中国小说的审美情趣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民族特色。主要表现在:用喜剧手法揭示悲剧主题、以喜剧场面刻划人物复杂性格、以乐衬悲的反衬艺术、喜剧化的“大团圆”结局等。这与中国古代人特有的生活方式、民族心理、民族审美观甚至宗教观,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张健 《人文杂志》2006,1(5):109-113
中国的现代喜剧发挥了笑特有的贬抑功能,以一种重在拆除偶像的方式,成为了封建传统潜移默化的破坏者。它对父亲、卫道者和专制官吏等三个喜剧形象系列进行大胆亵渎的艺术之举,无疑具有重要的反封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喜剧意识是主体超越背反性矛盾并从中获取生之欢乐的审美感悟和生命体验,这是一种非常精细的审美感知力,它在人类社会实践和审美积淀中逐步形成发展,成为审美主体把握和建构喜剧性矛盾的主导因素。主体喜剧意识的萌生与背反性矛盾的发现相伴而生,西方从荷马时代的神话传说至阿里斯托芬之前,中国从远古的神话传说至先秦诸子的寓言、散文等,就已经有了背反性矛盾的揭示和喜剧意识的萌生,自此形成了中西方异中有同的喜剧传统。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王尔德的喜剧置于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从19世纪末英国唯美主义的特点以及消费文化对王尔德喜剧创作的影响两个方面,论述王尔德喜剧创作与唯美主义的矛盾,揭示了王尔德喜剧创作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3.
论及在戏曲史上的地位,明代杂剧比不上在当时兴起的传奇,也比不上浑然天成的元代杂剧,但是,明代中后期的文人杂剧仍然成为了中国古代戏剧史上一个颇具特色的存在。这里借助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对明代中后期的文人喜剧进行时空架构方面的分析,认为这一时期的作品具有轻时间推进,重层次展开的特点,通过虚拟场景的设置、多视角的介入,使审美客体呈现出其自身的荒谬可笑之处。而且,这些叙事手法的采用,与创作者的喜剧意识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东北话剧是中国话剧必不可少的一翼,在独具特色的东北文化的滋养中,显现出不同于其他地域的审美内质——情境的喜剧性,主要体现在喜剧性事件的构织,喜剧性人物及人物关系的构筑,喜剧性时空环境的营造,而这种内质也正是东北人喜剧性的生命感觉和达观的审美心态的折射。  相似文献   

15.
幽默、讽刺和喜剧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默、讽刺、滑稽、调侃是喜剧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但在喜剧创作过程中各具不尽相同的艺术功效。幽默要温敦些,讽刺则冷峻些,二者不是截然而异的。喜剧是以其喜剧手法,对社会生活的矛盾和不协调做大快人心的揭露或赏心乐事的炫展。喜剧性情节、喜剧性性格、喜剧性语言,构成喜剧艺术的三要素。讽刺性喜剧与诙谐剧的区别在于对不同喜剧机制的运用。在充分调动喜剧的直接效果一“笑”的艺术心理基础上,才能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笑的艺术创作心理和创作技巧,从而产生最佳的喜剧效果。  相似文献   

16.
韩晓清 《兰州学刊》2007,(5):144-145
喜剧《悭吝人》是法国剧作家莫里哀的代表作品之一,刻画了阿巴贡这一悭吝人的形象,突出表现了莫里哀性格喜剧的特点.以《悭吝人》着眼,综观莫里哀的创作,其喜剧不仅改变了西方戏剧崇悲剧贬喜剧的传统,同时其性格喜剧使西方叙事文学开始真正转向写"人"这一现实性层面.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发展迅猛,本土观众表现出极大兴趣,但在国际市场上却面临尴尬境地。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必须国际化突围,这就要求其具有喜剧意识,探索和挖掘现实生活中的喜剧现象和喜剧精神,感知普通大众的生存与情感、理想与追求,融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于一体,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使国外观众通过电影了解我国真正的价值观与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18.
喜剧的精神本体是自由.喜剧性自由是一种极其理想化的审美自由,在特定的艺术情境中,喜剧能够巧妙地打破客观规律的制约,超越生存悖论,充分地体现出无往而不胜的意志自由;喜剧实现自由的方式充满了奇思异想,往往是象征性的、怪诞化的、非现实性的,明显带有乌托邦和狂欢化的色彩;从生存论的角度来看,喜剧的世界观提供了一种释放压抑、修复人性、引人向上的智性自由,体现出直面现实、乐观进取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美学在多国传播过程中存在复杂的变异问题,其中审美文学化是一个显著现象。从哲学上看,范畴包含属相和种相。美是属相,其中作为种相的崇高和优美构成美的一组范畴,而悲剧、喜剧和美不存在种属关系。美学上的崇高和优美是作用于人类视觉的图像对象,而悲剧和喜剧与视觉无关。在从古希腊到18世纪中叶美学学科建立之初,其间悲剧和喜剧并非美学或审美范畴,此后经由德国和苏联学者将崇高和优美延伸到文学领域讨论,悲剧和喜剧作为崇高和优美在文学中的对应概念才被确立为美学范畴。在此过程中,不仅崇高和优美发生变异,不固定在视觉领域内被讨论,悲剧和喜剧也发生变异,成为一组构成美范畴的种相。这种在欧洲变异了的美学接纳了较多非视觉对象或要素,使美感和视听两种感觉有关的基本点被动摇,产生许多相互缠绕、复杂难解的问题。美学进入中国后,将悲剧和喜剧不加质疑地认为是一对美学或审美范畴。如画作为一个自然审美概念,研讨范围局限在英格兰有关湖区和苏格兰山地的旅行写作内,因其具有明确的所指对象和形式特征,故很难变异。由于没有对应的戏剧体裁,如画几乎被中国学界遗忘。美学在中国变异为一门与文学理论接近的学科,与哲学、自然审美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20.
《校园喜剧》对现实生活所作出的“喜剧式的夸张”俗而不庸,趣而不浅。尤其通过成功地塑造司徒老师这一外表滑稽可笑、内心崇高优美和谐统一的艺术性格,揭示了中国平民百姓金子般的一颗心、中华民族的脊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