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就在教学中发现的有关<新编大学英语>译文中的一些错误,根据现代翻译理论研究的一些成果进行了分析,从语言学、语用学和文体学的角度对部分值得商榷的译文进行了探讨,并给出新的相应译文,以期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3.
文章旨在探讨翻译中的风格再现问题。简要论述了风格的可译性,列举了刘宓庆提出的三种风格符号换码模式。基于这三种模式分析季羡林的《文学批评无用论》原文和张培基的英译本,发现英译本在重现原文风格上存在缺憾,无论从语域层面、词汇层面还是修辞层面来考虑,均没有达到与原文的契合;并为更好地再现原文风格提供了一些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借助当代翻译研究的成果和编辑理论的指导作用,以《老残游记》中英对照本为例,提出了对译本中两种不同“误译”的不同处理。  相似文献   

5.
本文借助当代翻译研究的成果和编辑理论的指导作用,以《老残游记》中英对照本为例.提出了对译本中两种不同“误译”的不同处理。  相似文献   

6.
运用关联翻译理论,比较了儿童文学作品《夏洛的网》的两个汉译本,探索了翻译理论对儿童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关联翻译理论带给儿童文学翻译很多启示。首先,译者需要寻求最佳关联性,生成符合译语规范的、通顺的译文;其次,要考虑译语读者与原语读者认知环境不同,进行创造性叛逆;最后,译者需要忠实传递作者的意图,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一样多的语境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师用书)提供的英汉参考译文中,不少语句读起来非常生硬,尤其是难度较大的课文译文,而且存在很多误译。文章将以第3册阅读文章Know ledge as Fuel的译文为例,说明很多误译源于对原文的误解。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为研究对象,从诺德提出的"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的角度,分析诗句和成语俗语的翻译特征。文献型翻译较多地保留了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征;而工具型翻译以更易于译文读者理解的方式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译文中两种方法综合体现、相得益彰,在确保译文与英语读者的认知理念不相冲突的同时,较为有效地传播了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提出的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进行阐释,结合林语堂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中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比较这两种翻译策略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指出以传播中国文化为目的时,译者宜主要采用文献型翻译;以提高译文在西方读者中的可读性为目的时,宜主要采用工具型翻译。  相似文献   

10.
作为科技文本的一种,农业科技文本的英译汉提出了正确传递科技信息、取得与原文同等语言透明度的诉求.本文依托我校农业科技文献英汉双语平行语料库的建设,以发表于《Nature》杂志关于禾本科植物研究的英文文献为原文文本,总结农业科技英语翻译的实例,从形式与意义两方面入手,分析该文本在英译汉过程中衔接形式和逻辑意义上的显化处理,讨论农业科技文本汉译中显化手段方寸间的进退.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奈达对等翻译理论为依据,探讨了《十七大报告》中几种使用频率较高的程度副词的翻译策略,总结了政治文献中常见程度副词的处理规律,以期对程度副词的翻译起到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2.
翻译批评是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纽带,是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主要以认知语言学的意义观和翻译观为基础探讨翻译批评的根本任务、指导原作和方法,提出了翻译批评操作的认知语言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作者指出了浙大版《新编大学英语》课内阅读译文的一些不足之处 ,并对它们进行了分类和分析 ;与此同时 ,作者给出了自己的较为正确的译文。  相似文献   

14.
韩礼德的语域理论应用到翻译批评因为其三个变量语场、语旨和语式以及比较明晰的语域辨别标识而使翻译批评更具客观性和操作性。本文通过分析狄更斯代表作《大卫·科波菲尔》主要语域属性——非正式语域——在两个汉译本(译者分别是董秋斯和张谷若)中的再现情况,探讨了语域理论在翻译批评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自由体和格律体的翻译形式在英诗汉译中因为原诗体例的不同而备有所长.以克里斯蒂娜·罗塞蒂《歌》的翻译为例,主张对于英语诗歌中的传统爱情诗歌,应以中国古体汉诗尤其是词体的形式进行翻译,以便更好地传达原诗意蕴,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称呼语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翻译研究一直备受广大学者的关注,尤其在译介中,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关于称呼语的翻译一直没有相同的准则.本文选取霍克斯的《红楼梦》译本,从语用等值视角了探寻红楼梦中不同情境下不同人物的称呼语翻译,描述了语用原则下的称呼语翻译现象,阐释了语用等值在称呼语翻译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朗费罗的著名诗歌之一是《箭与歌》.对于这首小诗的理解,关键的地方是要弄清楚“箭”和“歌”的象征意义.“箭”实际上象征着“恶”;“歌”象征着“善”.只有体会到了这一层意思,才能理解到诗人的道德情操,才能体会到该诗的美感,才能把它翻译得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18.
陈生保先生编著的<英汉翻译津指>对翻译理论的阐释通俗易懂且深邃精辟,对原文翻译例句别开生面的探讨做到既分条缕析又简明扼要,基本上达到了对翻译工作者起到指点迷津的目的.然而,笔者对书中所引用的某些例句的改译不敢苟同,并将在这些例句讨论、改译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讨论、改译,欲求探讨翻译中的最佳可读性,也希望该书具有更广泛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9.
戏剧翻译必须准确译出人物的语言特色,从而完整再现原作的风格。而译者的风格则通过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对原作的现实态度、遵循的翻译标准等方面呈现给读者。文章通过对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两个汉译本的分析,论述了戏剧翻译中译者风格的显形。  相似文献   

20.
风格是文章的气质,是作家个性的表达。英国散文家查尔斯·兰姆的《论烤猪》是一篇趣味性极强的经典散文,充分展现了兰姆幽默诙谐的写作风格。刘炳善(1927—2010年)作为我国资深翻译家,其译文准确传达了原文的风格,给中国读者带来了同样的审美享受。本文以《论烤猪》为研究对象,以风格标记理论为研究指导,用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从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两大方面分析译者如何再现原文的风格,并试图总结译者的翻译方法与翻译思想,为今后文学作品的风格传译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