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离开家乡才知家乡与我的关系深重。离开之后的生长,对原本生长有了重新发现,有了再植。灵魂是在后边的日子里感觉到并被它牵引的。我对自己走出去,感觉到高兴,有距离,能多知自己和原生地:我用很多时间去思想我生长的土地。它在我的觉悟里,在我的日子里。这些年我没间断借助写作、阅读和思想了解、认识和理解它。  相似文献   

2.
杨四海 《民族论坛》2006,(11):48-48
在这个夏日的正午,湘西的王村仍然站在酉水北岸。其实王村一直是站在那儿的,在这里,我用“仍然”这个副词强调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因为在我没有见到王村之前,它已站在那儿有两千年了。而两千年之后的这个夏日的正午,当我从绿得发青的酉水支流——那惊魂动魄的猛洞河漂流到王村水码头的时候,浑身上下水淋淋的我,还不知道几十级石阶之上那个山腰间的“芙蓉镇”——就是我想象了好些年的王村!在我的记忆里,《芙蓉镇》是古华写下的一部小说,后来它又被谢晋执导成了电影。可我对发生在《芙蓉镇》里的人物、故事早已没有了清晰的记忆,这么多年了,…  相似文献   

3.
邮筒     
它始终站在那里,不理会时代,时代也不理会它,两者各不相扰。见到街边的邮筒,我心里安稳。我并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但心噗地落进它应该呆着的小洞里。圆墩墩的邮筒,穿着几十年没换的绿色的雨衣,它的形状、位置、颜色几十年都没变。几十年里,街道扒了又修,楼房扒了又盖,人心翻了多少次个儿,潮流逼迫人们往前走,用手机、服饰、网络语言绑架人们,让他们承认落伍的羞耻。  相似文献   

4.
我见过多少双迷人的眼睛呵,而我的家乡的那双眼睛,却使我难以忘怀……今年春节,我回到了离别将近十年的桂西故乡——万福人民公社,看到了我们村的两个水库,我惊呆了,我陶醉了,是的,这确确实实是眼睛,它也会看人哪,它看人的时候,是那样的直憨,是那样的深沉,又是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中亚     
一自从我上次在阿尔泰学的研究中做关于艺术情况的调查报告到现在已经5年了。这次我要讲述另外一个问题,我非常希望它是一个大家感兴趣的问题,那就是从历史和文化观念上给我们大家所关注的“中亚”这个词下一个定义。什么是中亚?35年来我一直对这个问题感兴趣,观点自然也有所发展,尽管没有重大的改变。所以我这里要说的虽然不是全“新”的,但它确是别人和我自己研究所得出的总结。在中亚的自然结构和文化结构当中,由于我缺乏这方面的专门知识,在以下的章节中没  相似文献   

6.
我爱扒拉香     
扒拉香,这是黑龙江边一种普通而又常见的花。每到春天,便开出一朵朵洁白的、包着红蕊的小花。它不象牡丹、玉兰那样娇艳;也不象梅花、菊花那样千姿百态。极不惹人注意。但在微风下,全身散发出一种醉人的清香,似乎又告诉人们不可忘记它的存在。每当我嗅到它的清香的时候,从心底里喜欢它,喜欢盛开这鲜花的我的第二故乡。 1969年3月,我响应毛主席号召,告别美丽的西子湖来到东北边陲同江插队落户。在生产队里,我喂过马,扶过犁,点过种,割过地,许多农活都干过。几年后,一起来的1050名杭州知青,只留下一个零头,我便是其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7.
一、导言尽管我希望这次讲话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但它还是很不完全的。它是我的即席发言,也许你们感兴趣的某些学派被完全遗漏了,果真如此的话,请向我提出来,我将尽可能详细地回答。自从我发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以后,对资产阶级的人类学就不太感兴趣了,因此对这方面的书籍读得不象某些人那样多。不过在加拿大人类学和社会学协会1979年学科会议上,  相似文献   

8.
在宽敞明亮挂有波斯花纹壁毯的会客厅中,我们坐在包老身旁,倾听他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30周年的感想。“新疆是我的故乡。我离开它虽然30年了,却象惦记着亲人一样时时惦念着它。它取得的每个成绩都使我激动不已。”91岁高龄的包尔汉同志精神矍铄,谈吐自如。他说:“自治区成立30年来,新疆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胜利前进。新疆的30年,归根结底,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取得伟大成绩的30年。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唯一正确的政策。新疆的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是完全符合我们的国情,也完全适合于新疆的情况的。”包老于三十年代投身革命活动,为维护  相似文献   

9.
在我们内蒙古,流行着这样一首蒙古族民歌:一苗树,万朵花,各族人民是一家,永远跟着共产党,千年万载不分家。我爱这首歌,因为它道出了我们少数民族人民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的心情,它赞颂了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赞颂了祖国的统一和繁荣昌盛。我是一个回族演员,生在内蒙古,长在内蒙古。从我参加革命的那一天起,党从没有放松过对我的培养和教育。每  相似文献   

10.
有些东西总是过眼云烟,有些东西又总是记忆深刻,我出生在湘西,童年的岁月是在吊脚楼里度过的,吊脚楼是我的生活,土家人与生俱来全靠它荫蔽;但我对它却没有太多的思想,没有想过它其实是一道别样亮丽的风景。近些年城市建设日渐明丽浮华,旅游成为张家界立市兴业的最大支柱。1995年稻子开始勾头灌浆的季节,南方航空公司组织知名作家赴张家界采风,来自深圳的韩京钰女士提出要看看土家吊脚楼。她在女导游的带领下懵撞地走进了我那蛰居乡野的吊脚楼之家。韩女士见到吊脚楼的那一刻是狂喜的,手里的照相机不停是按动着。可我是惭愧的,因为眼前的吊脚…  相似文献   

11.
出门在外的人经常盼望家信,这大概是人之常情。我这个离家十五年的人,已经一百天没收到家信了。一百天,那叫三个多月啊!因此,我成了投递员欢迎者——他一到,我就大步流星地跑时收发室看信。但是,每次都是满怀希望地进去,心里沉甸甸地出来。信,别看它是那么个简单的物件,可是有时候它的力量却不小呢!  相似文献   

12.
鱼水情深     
弹指一挥间,35年过去了。《民族团结》与我鱼水深情,是我的良师益友。我是一个回族干部,长期从事民族工作。仅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我,回顾过去,倍感民族团结杂志社同志们情深意切。每当我收到杂志社寄来的刊物,就爱不释手;每当刊物登了重要文章,我就一气读完;每期杂志我都抓紧时间通读一遍。它不仅指导我搞好民族工作,而且还不断提高我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3.
易子 《民族论坛》2003,(12):41-42
我用十二分的热情在做这份工作,在坚持这个栏目,却正是因为对它没有把握,对“民族”二字信心不够,所以力图为它增加力量。所以,当看到“2003年省会各民族联谊联欢活动”邀请函上“共约2000人”参加时,我心中一边大声对自己说“你一定要参加”,一边却在打鼓。是的,正如一个朋友所说“这是一个浮光掠影的时代,一个又一个紧俏的话题,装饰着我们日益精美而木然的生活”,我生活在其中;但我来了,我一定要寻出和写出它的美来!栏目主持:易巧君  相似文献   

14.
吉隆唐碑记     
这事要从1 976年说起了。那年,我大学毕业后,踏上赴藏的路程。乘火车从山东青岛至甘肃柳园.又换乘汽车至拉萨再日喀则,最后到达吉隆县。我至今记得,当汽车爬上高峻的马拉山顶,第一次鸟瞰吉隆县城全貌.我感到它就是一小堆零乱的小纸盒,或几十本随意推开的旧书.被谁遗弃在这里。它那么渺小,那么单薄.静静地蜷缩在莽莽苍苍的群山的一隅,仿  相似文献   

15.
<正>很久以来,我对滔滔黄河如何注入大海充满了向往,那一番情景,是滔天巨浪?是长龙摆尾?或是桀骜不驯、浩浩汤汤?我一次次想象它的激越,想亲眼见到它的渴望与日俱增。2019年夏末,如愿以偿,我来到黄河入海口。入海口在山东东营。可以坐飞机前往,但我选择了从北京始发至利津的火车,利津是东营的一个县。相对不断提速的高铁,这趟老式的绿皮火车慢悠悠的,车上人不多,难得的清静,  相似文献   

16.
圣友寺心象     
到 达泉州后 ,我并没有急着立即就去看它。甚至在泉州海上交通史博物馆 ,一块块摩挲着那些碑的时候———那是些早就在书本上熟悉了的蕃客墓碑———感慨着它们的古老 ,我也没有意识到这是石头。次日去的是灵山圣墓。一直拖到第三天 ,我才正式去看它。漫步在艾苏哈卜寺的遗址上 ,心底的一丝什么意识渐渐复苏了 ,如一柱袅袅扶摇的烟。我开始不明白 ,也没有沉下意来 ,去捕捉它。而这一次 ,游移的感觉 ,并不一瞬忽就离去。它只是低低蹲着 ,不做声地从体内注视着我。我正在捉摸结论 ,它却扰乱我的思路。我正筋骨疲乏 ,它又添给一分不安。一遍遍…  相似文献   

17.
“四一八” 节,是锡伯族土生土长的重大节日,“四一八” 意识在他们的全民中扎根很深.我在童年时代就年年参加这个节日,知道这是祭祀奥莫希玛玛(子孙娘娘)的日子.可现在,有关的介绍文字,都把它称为“西迁节”,把它的由来完全归结到锡伯族西迁的这一历史事件上.我认为,这个定论有以偏概全之象,把它产生的年代定死在1764年,抵消了它与锡伯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我是新疆人,我在新疆出生、长大,这么多年未曾离开。新疆是我的家乡,家乡无传奇。对你们来说遥远新疆的传奇事物,对我来说都是平常,我没有在我的家乡看到你们想象的那个新疆,那个被遥远化、被魔幻化的新疆。至少我个人的生活,我认为是平常的,我从来没有书写过新疆的传奇。我从来没有猎奇过新疆,因为新疆的一切事物都是我熟视无睹的。我看着它们看了半个世纪,在我眼中它就是一个我生活的新疆。  相似文献   

19.
想念那头牛     
又一次在梦里见到了那头牛. 说起那头牛,我就会泪水打湿眼眶,常常梦里梦见它. 因为家里穷,我很小就开始放牛. 第一头牛块头很大, 可是拉车的力气很小,而且特别贪嘴,每次它只要一接近庄稼地, 我无论如何都拉不走它,为此我没少挨骂,经常对着它嚎啕大哭,心里恨它. 可喜的是因为它的恶习,我们几家终于决定卖了它重新买头牛.  相似文献   

20.
西陲文化院     
《藏汉大辞典》出版以后,在社会上博得好评和享有盛誉,人们极想探索它的由来,追溯它的孕育机构。我应藏学界一些同志的要求,撰写此文介绍西陲文化院概况。西陲文化院,是抗日战争时期,在成都建立的一所专门研究西藏文化的机构。这所文化院,1937年12月在成都成立,1945年12月在四川崇庆县结束,从挂牌到收摊,时间不过短短八年,但是它的影响所及,远不止此。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初,它就在北京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