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李在全 《天府新论》2006,3(2):132-136
通过对抗战时期平教会在四开展的设立四川省设计委员会、进行全省社会调查、创办新都实验县、实施"新县制"和"行政督察区"实验以及创办"乡村建设育才院"等活动的梳理和考察,可以看出,在抗战这一特殊的历史境况下,由平教会主持或参与的乡村建设运动,促进了实验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政治的改良,支持了抗战.平教会一方面在主观理论上试图保持自己处于独立超然的地位,另一方面,在客观实践中与政府合作,逐步被纳入国民党政治运作的轨道中.  相似文献   

2.
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及其领导的平教会,在探索改造乡村社会的实践过程中,为维护知识分子人格的完善和保持学术研究及实验活动的独立自由,不受政府的制约,主张不接近或介入政权.然而,随着乡村建设运动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晏阳初开始感觉到,欲将研究所得的成果推广出去,则非借政府的力量、政治的机构不可,终于放弃了私人教育学术团体和纯学术研究的立场,走上了与政府合作的新阶段,甚至"钻入政治",在县政改革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3.
1927-1937年,基督教在世俗和宗教因素的影响下,在中国各地进行了形式不同的乡村卫生建设.这些乡村卫生建设从总体上可以区分为两种模式,即单一的医疗模式与综合模式的乡村卫生建设.各教会组织所进行的乡村卫生建设分布10余个省份,在西医传播与乡村改造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受制于客观环境以及教会自身在经济与人才等方面的束缚,这些乡村卫生建设只能影响有限的区域,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乡村社会.这不仅是基督教乡村卫生建设的困境,而且是当时整个中国乡村卫生建设所面临困境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在民间组织与政府的关系上,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是一个典范。20世纪30年代它与政府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县政改革运动。从形成过程上看,这种合作关系是政府政治议程中国家能力和权力合法性建设的需要,也与平教会的现实困境、运动阶段的演进和工作重心的转移有着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5.
在民间组织与政府的关系上,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是一个典范.20世纪30年代它与政府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县政改革运动.从形成过程上看,这种合作关系是政府政治议程中国家能力和权力合法性建设的需要,也与平教会的现实困境、运动阶段的演进和工作重心的转移有着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6.
蒋宝麟 《浙江社会科学》2013,(1):17-25,33,155,156
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是近年来学术界较为关注的领域之一。对乡村建设运动的研究,一直以来受到史学研究范式和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影响,其评价标准出现从"革命"到"现代化"的转变。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民国乡村建设运动进行的同时,当时知识界关于乡建运动的思想论争也随之而来。返回历史语境之中,探求时人的思想言说,可以发现乡村建设运动中的"革命"和"新旧中西"等问题的原初涵义及其对现实评价所产生的影响,以此揭示出研究过程中历史语境与现实关怀的互动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汪效驷 《天府新论》2008,2(1):120-123
宋美龄是新生活运动的发起人和实际推动者,她还使新生活运动打上了基督教色彩和"妇女"印记.新生活运动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基督教会,这也是新生活运动历经10多年而不衰,在当时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原因.在新生活运动实际推行的过程中,妇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运动的主力.运动对改良社会风俗,推动国民道德建设,提高妇女地位均有积极意义.蒋介石和宋美龄在运动中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这使新运的理论和实践出现了脱节.新生活运动是一场由宋美龄倡导和推动的,被蒋介石赋予过多政治内涵的移风易俗运动.  相似文献   

8.
在抗战时期华西坝教会五大学中,齐鲁大学有乡村建设传统但无边疆学术传统。抗战时期齐鲁大学内迁成都华西坝,其边疆研究主要与其主导性参与的中华基督教会边疆服务运动配合进行。该校国学研究所在边疆研究方面也有一定成绩。齐鲁大学主导的边疆服务与其早年的乡村建设传统具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联系,其边疆研究具有鲜明的应用特征及实践取向。  相似文献   

9.
民国乡村建设与中国农村现代化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农村现代化路径的探索和实践,是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最为引人注目的地方。20世纪20~30年代的乡村建设热潮中,以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黄炎培等为代表的乡村建设各派,通过投身于乡村运动,主要从乡村社会重构、知识下乡、乡村工业化等方面对中国农村现代化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具体实践,其理论思路和实践经验教训至今仍可视为中国现代化的可贵财富。  相似文献   

10.
王欣瑞 《天府新论》2009,(6):126-129
新闻媒体与民国社会史的研究是近年来史学研究的热点,但《大公报》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研究还很少有人涉及。《大公报》是民国时期影响广泛的报刊之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公报》以深切的人本关怀精神,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做了大量报道。它呼吁关注民生,主张政府参与,并在乡村建设运动高潮期间推出《乡村建设副刊》,为乡村建设事业创造舆论平台。《大公报》既反映了时人关注的社会焦点,也起到了为乡村建设运动推波助澜的作用,成为今天解读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窗口。  相似文献   

11.
晏阳初:平民教育从中国到世界的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晏阳初先生是我国,也是世界著名的平民教育家、社会改革家,是我国早期社会学中乡村建设学派的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平教运动和乡村改造事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至今闪耀着进步思想的光辉。本文从晏阳初人生观的形成,其成功之道,以及反映晏阳初晚年平教业绩的国际乡村建设学院等几个侧面,对晏阳初及其事业进行了客观评述和简要分析,并对国外的一些评述进行了回应。  相似文献   

12.
由于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同时并存,加强社会管理的创新有助于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借用"三元困境"这一术语,通过对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创新中的现实问题所做的梳理与探究,提出"强势"的中国政府、尴尬处境下的社会以及社会组织和"弱势"的民众群体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三大制约因素,我们必须要认真总结分析过去的经验教训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以此来解决我国当前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三元困境"。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中国译介对狄更斯现实主义的认识具有写实性、社会化、形象性等特征。这种认识推动了反对古典主义旧文学、创建五四新文学现实主义的社会斗争,满足了时代任务和历史发展的功利性需求。这种认识是对狄更斯现实主义丰富复杂性的选择性认识和有意识建构,影响了以后我国的狄更斯研究传统。  相似文献   

14.
先秦文献在传承过程中因为用字习惯的改变,出现过一个以“雅”代“夏”的过程,所谓“雅”“夏”二字的同音假借关系,并不是“雅”字替代“夏”字成为《诗经》类名的原因,而是对“雅”代“夏”这一结果的解释。战国末年、秦汉之际的“书同文字”与文本转写,正是与诗乐相关联的“夏”字被“雅”字替代的关键时期。就《诗经》而言,“雅”何以为“雅”的问题,本质上就是“夏”何以为“夏”的问题。作为中原正统音乐的“夏(雅)乐”从一开始就担负起了“言王政之所由废兴”的政教功能,在“雅(夏)”与“政”之间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是在雅歌与雅诗相继出现并与王政深度结合,充分发挥“言王政之所由废兴”的过程中,在周代礼乐制度中居于核心正统地位的雅乐传统才逐渐确立,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在后世影响深远的“雅正”思想。  相似文献   

15.
国剧运动研究难以有新突破的原因主要在于过于依赖文本的分析,研究方法比较单一。本文把国剧运动看作一种流派,从社群流派的角度对国剧运动派的成员构成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国剧运动派内部两种不同的文化心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这两种心态的形成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综合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保障制度对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从社会保障支出状况、社会保障水平、城乡比较、适度性四个方面对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状况进行定量分析,然后指出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现代文艺学建构视野下的瞿秋白文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秋白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艺理论家,其文艺思想非常独特而富有创见。我国现代文艺学草创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经过“五四时期”学术典型的初步建构,到了上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40年代,各种不同文论话语之间发生激烈冲突,出现了各种“主义”的译介热潮,其中以瞿秋白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对中国现代文艺学的影响最为深巨。瞿秋白是马列文论“中国化”的重要奠基者和伟大开拓者,是上世纪30年代中国革命文艺理论的主要奠基人,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中介人。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纯洁性建设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纯洁、组织纯洁、作风纯洁、清正廉洁、革命精神和老一辈革命家的纯洁性文本论述上。汲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纯洁性的历史经验,对现阶段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论洋务文化的生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喜所 《河北学刊》2002,22(2):130-135
洋务文化是中西文化嫁接的产物。由于这种嫁接依托于社会经济的变动 ,从而实现了中西文化的实质性对接 ,并使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变异 ,形成了新的文化格局。决定洋务文化特色的社会机制是在“内忧外患”危机中涌现的洋务派官僚及其知识分子 ,反对办洋务的顽固派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文化的走向。左右洋务文化风貌的文化机制 ,则是西学和中学相互融合过程中产生的洋务思潮 ,其中“西学中源说”、“中体西用论”和洋务文化联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20.
从方法角度反思,当前中国美学界对老子美学的研究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分别是:脱离文本的历史语境,缺乏历史性;缺乏以文本为中心的系统观;忽视老子文本的学科性质及其作为美学的转换条件。方法方面的缺陷既不利于美学史书写也不利于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因此,在老子美学研究中,应当:通过哲学史的回溯和语言文字的考释,尽可能地回到老子的历史语境中去;以老子的文本为中心,对其进行系统考察;重视老子文本的原始性质,并考察其转换为美学论题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