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20世纪初 ,张荫棠查办藏事、筹设新政期间 ,撰写、颁行的《训俗浅言》、《藏俗改良》倡言维新的社会伦理道德 ,在西藏社会生活的诸多层面提倡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移风易俗 ,体现放眼世界、维新改良的进化论思想 ,具有维护国家统一 ,反对“西藏独立”阴谋的鲜明的爱国主义性质。应对这两篇维新改良之历史文献予以新的解读 ,以揭示历史的真实内容。 相似文献
4.
<老子>第一章是全书的宗旨所在,要点是凭敏锐的感觉应对复杂的人事.玄同是贴近对方,与之同步并相机行事的过程.对于人事所呈现的暧昧及明朗两种不同的状态,应分别出之以踌躇与决断两种态度.对两者间的交界即关键点的把握,更是重点之所在.这些要点,与科学的最新进展有诸多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5.
邢晓宇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13(1):13-15
《欲望号街车》是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代表作。作者试用文学审美维度的表现说和实用说,分别对女主人公的“欲望”和作者的创作欲望及动机进行解读。女主人公的“欲望”表现了与作者生活中的欲望之间的映射关系;作者创作该剧的欲望在于,他渴望社会对他的性取向宽容,而这种渴望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一种奢望、一种注定要失败的欲望。因此,《欲望号街车》的主题隐喻可概括为没有“欲望”的欲望,是文学创作的社会理性和人文关怀之间张力的悖论和矛盾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西北民族研究》2020,(1)
汉人八种见于元末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其中包括契丹、高丽、女真、渤海等元代的八种民族名称,历来为研究民族关系的最重要史料之一。20世纪初,日本学者箭内亘指出,汉人八种中竟然遗漏了汉人本身,也没有包括原南宋统治区的南人,他认为应补正为汉人十种。陈寅恪先生根据汉人八种中的竹因歹与竹温是蒙古语对汉人的称谓,指出汉人八种并没有遗漏汉人,批驳了箭内亘的说法,同时提出汉人八种可能抄自某种蒙古文资料的设想。本文在陈寅恪与王国维二人的工作与新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1)汉人八种是元朝统治者对境内使用汉文的各民族的统称,并不代表这些民族本身都自我认同为汉人。(2)汉儿是辽金两代华北人民的自称,也是宋人对他们的称呼;而宋统治区的人民北人称之为南家蛮子,元统一之后被称为南人。汉人与辽金元统治者的关系较南人更密切,与南人是两个不同的群体,汉人八种中不包括南人是自然的。(3)记入汉人八种的族名,除了竹因歹与竹温为蒙古语对汉人的称谓之外,本文将前人未曾涉及的族名朮里阔歹订正为朮里阇歹,即jurjidai(女真),并将竹赤歹订正为竹儿亦歹,亦即jurjidai(女真)的音译。本文再根据韩儒林先生对于蒙古七十二种中的部族名称重复登录的讨论,提出汉人八种中的竹因歹(汉儿)、朮里阔[阇]歹与竹温(汉儿)、竹[儿]赤[亦]歹同样重复的看法。(4)本文指出,既往研究视野多仅限于汉人八种本身,限制了对问题的认识。在陶宗仪原书中,汉人八种是氏族条的部分内容。氏族条共分为四个部分,其余三部分分别为蒙古七十二种色目三十一种与金人姓氏。本文进而提出,这份氏族名单与元代科举分蒙古、色目与汉人、南人两榜有关,应当产生于对举子进行氏族登记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7.
8.
美国学者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在国际政治学界引起了激烈而持久的争论.中国学者对它的评论大多局限于政策性的评价与立场性的批判.本文认为,文明冲突论对于如何看待冷战后全球政治的发展趋势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理论范式.本文试图从学理上与政治思想上对文明冲突范式的理论假设前提、该范式的内涵界定以及文明的未来走向等问题做出客观评析. 相似文献
11.
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代音乐经典作品之一,以黄河为创作背景,创作于抗日时期,至今已有70余年,赞颂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作为一部广为传唱的合唱经典,对该部作品的分析更是数不胜数,笔者作为合唱团指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之际,排练及演出了《黄河大合唱》备受感染,特将其中一首作品《黄水谣》排演要点整理成文。 相似文献
12.
清代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以其讽刺的真实和深刻称著于世,作品描绘了一批身处下位的封建文人,生动地描绘了封建社会八股科举制下文人的悲剧命运。这些诗人大多地位低下,经济拮据,生活困顿。本文通过对《儒林外史》中下层文人的研究,了解最为真实全面的封建文人的世界,了解封建文化制度对封建士子精神和物质生活的深刻影响,探讨封建制度下底层文人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不祧之祖,《诗经》以质朴的笔触描绘了形态各异的众多女性,既是研究周代历史的珍贵文本,也为我们探析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演变提供了思路。本文从自我本体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自我价值的追求等方面研究西周至春秋时期女性意识的演变更迭、呈现特点及深层原因,有助于从不同角度阐释和解读《诗经》,对后世明确女性定位、发挥女性优势、体现女性价值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论语》与《福乐智慧》分别是我国汉族和维吾尔族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同时又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两部著作中都充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阐述各自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在比喻类型上,两部著作有相似的地方,但更多地是存在一些差异.《论语》与《福乐智慧》中的比喻类型丰富,体现了两本著作均善用比喻,但《论语》以借喻为主,而《福乐智慧》以明喻为主.这与两部著作所处的不同时代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16.
德沃夏克是捷克著名的作曲家,他创作的《水仙女》受到了大众的喜爱,其中著名唱段《月亮颂》更是被许多声乐演唱者传唱。本文以《水仙女》中的咏叹调《月亮颂》为研究对象,从歌剧创作背景,剧情简介以及演唱角度对作品的气息、共鸣和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给演唱这首作品的人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拥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对后世诗词及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叠词的运用也是《诗经》的一大特色,对于增强诗歌的表达效果、营造诗歌意境、增强韵律的美感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后世诗文中也对叠词的运用加以沿袭。为此,本文对《诗经》中叠词的应用进行了浅要的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18.
我国第一部反映回族全貌的大型辞书《中国回族大辞典》的编纂工作由宁夏大学回族文学研究所倡议发起,正在紧张进行.该辞典由上海辞书出版社负责出版,1993年9月将与读 相似文献
19.
<山海经>中神祗的佩饰文化,主要表现在头饰、胸饰、手足饰等方面.佩饰文化的点缀,不仅使<山海经>中的神祗曾因"异类整合"和"畸形成体"形象而致的怪诞、恐怖氛围转向世俗化、人性化,而且为我们更好地发掘和理解早期人类社会的文明状况提供了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20.
我第一次听人提及“东干语”,迄今已近5 0年了。当我深情地翻阅《中亚东干语研究》清样时,一些往事又不禁浮现于眼前。1 95 6年,那时我还在大学读书,在当年的《新观察》第2 2期上看到一篇题为《太平天国的子孙在苏联成家立业》的文章,作者欧阳惠是我国一个访苏代表团的成员,他在文章中生动地记述了在“大多数社员说的是甘肃口音的中国话”的东干族集体农庄的见闻。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我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庄员向代表团竟然欢呼“掌柜的来了,欢迎,欢迎”,再有就是一位“祖父是宁夏人”的庄员解释“他们说的中国话有许多都是八十年前的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