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屈原的《离骚》是我国第一首自传体抒情长诗。它是诗人爱国情怀和不幸遭遇的写照,是饱蘸血和泪的一曲壮烈的悲歌。诗中展现出雄奇瑰丽的缤纷世界,奔涌着深厚浓烈的思想情感,其景动人心魄,其情感人肺腑,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极高的审美价值。近年来,有的专家学者提出了楚骚美学系统之说,如果这可以成立的话,那么《离骚》诗篇就是其中一颗熠熠发光、璀灿无比的明珠。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从美学理论的角度,分析、鉴赏《离骚》的论著,谈到了诸如《离骚》的崇高美、悲剧美、形象美等方面的灼见。本文则试图从意境美的角度对《离骚》进行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2.
屈原的《离骚》是我国第一首自传体抒情长诗。它是诗人爱国情怀和不幸遭遇的写照,是饱蘸血和泪的一曲壮烈的悲歌。诗中展现出雄奇瑰丽的缤纷世界,奔涌着深厚浓烈的思想情感,其景动人心魄,其情感人肺腑,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极高的审美价值。近年来,有的专家学者提出了楚骚美学系统之说,如果这可以成立的话,那么《离骚》诗篇就是其中一颗熠熠发光、璀灿无比的明珠。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从美学理论的角度,分析、鉴赏《离骚》的论著,谈到了诸如《离骚》的崇高美、悲剧美、形象美等方面的灼见。本文则试图从意境美的角度对《离骚》进行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3.
《离骚》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而形成这种影响的内在根源,则无疑是诗篇本身所蕴含的巨大审美价值。所谓“审美价值”,是文学艺术满足人们审美需要的独特属性。《离骚》的审美价值就在于诗篇具有坚实理性基础、丰富的情感内涵和奇幻的想象特征,三个层次紧密联系,构成充满艺术生命力的整体。本文试图系统地考察《离骚》审美价值的这三个主要层次,揭示其内蕴和成因,从而对诗篇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作出科学的说明。  相似文献   

4.
《淮南子》审美理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南子》的审美理想是一种汇融万千、宽宏博大、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大浑为一"之美,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大"道"是"大浑为一"之美的理论前提和哲学依据;二、"大浑为一"之美的表现特征为无限丰富性、雄浑壮大的审美形态和大审美观视野;三、"大浑为一"之关体现为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神化"最高境界.《淮南子》的审美理想是汉初时代精神的突出表现,对中国的审美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从朗吉努斯的《论崇高》看屈原的《离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方美学一般把审美意识区分为优美与崇高两类,古罗马时代的希腊文艺理论家朗吉努斯在其名著《论崇高》中,早已勾勒了崇高之不同于优美的基本特征。本文作者受朗吉努斯著作的启发。对屈原的《离骚》作了细致的分析,认为《离骚》不是一般的优美所可以概括的,它所体现的是一种崇高之美,文章最后强调,崇高在西方源于希伯莱文化,以忧患意识为其思想根源,《离骚》的崇高与屈原所遭遇的忧患也有密切联系。作者希望我们今天能够多一点忧患意识,能在文坛上出现像《离骚》一样崇高宏伟的诗篇。  相似文献   

6.
《离骚》是一首涵量极其丰富的长篇抒情诗。曾国藩与友人论文说过:“万山旁薄,必有主峰。”《离骚》建构的主峰是什么?本文认为:屈原实现美政的崇高理想,已绝望于楚国,自然把眼光投向别国;然而他对宗国的深厚感情又使他难以去国,这一矛盾冲突把屈原推向了极端烦乱和痛苦的深渊,也构成了《离骚》的主峰。全诗便围绕这一主峰而展开、而进行、而终结  相似文献   

7.
《离骚》发展了《诗经》“比兴”手法,“比”、“兴”合二为一,融合诗人主体情感和品格,形成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情趣的象征性意象系统。《离骚》“比”、“兴”合流是一种必然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8.
比兴是中国诗歌艺术的两种传统的创作手法,它伴随着诗歌的产生而产生,也伴随着诗歌的发展而发展。先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高峰期,在这时期,比兴大致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成熟以至繁荣的发展过程,它完成了诗歌艺术由巫术的、功利的转化为抒情的、审美的这样一个伟大的质的飞跃,对其后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比较而言,《诗经》以兴的大量出现、比的抒情因素增长、用法纯熟巧妙标志着比兴的成熟,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则以比的泛化延伸、比兴构成象征体系并具有形象美和意境美标志着比兴的繁荣。  相似文献   

9.
《远游》,传统的观点一直认为它是屈原的作品,但是,如果我们从审美意识这个角度对《离骚》和《远游》进行比较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这两篇诗歌的意象构造、心理模式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审美理想体系,都具有明显不同的特色。就《离骚》的审美意象来说,它是由三大群体构成的。过去历史的传说,目前政治的兴衰,诗人个人的遭际和兴叹,构成了《离骚》的第一个意象群体。诗人寄理于情,寓教于象,以大量事象的忆、叙,使诗歌审美意象的内涵纵向拓展,形成了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以昆仑西海为中心的  相似文献   

10.
当代楚辞学研究的重要贡献──评翟振业《离骚自我新论》和《天问研究》黄震云翟振业先生的两本专著《离骚自我新论》和《天问研究》,经过艰苦的努力,已经分别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和南京大学出版社发行了。两本著作具有广博的知识积累特征和一定的思想高度,皆为旗扬大泽,...  相似文献   

11.
《离骚》用名目繁多的芳草佩饰来象征诗人一种追求,本文认为这些芳草佩饰是《离骚》的主线意象,有统率全诗、结构全诗的作用,象征诗人的“美政”理想。  相似文献   

12.
以许渊冲的英译诗《声声慢》为研究对象,对该英译诗所体现的“三美原则”和“化之”之艺术进行探析。认为这首英译诗充分发挥了译语的优势,将原语婉约含蓄的美升华为译语直白而准确的美,将原语静态实物描写的美升华为译语动态、通感的美,同时具有语音音律关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赏析英译诗也需要审美的眼睛,以矫正对诗词翻译的偏见。  相似文献   

13.
《离骚》与《浮士德》虽然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作品,但两者存在可比性。从时代背景来看,《离骚》吸收了战国士文化的精神;《浮士德》虽然不是典型的狂飚突进时代作品,但歌德仍然将狂飚突进的时代精神带进了《浮士德》。从作品精神来看,《离骚》主人公用九死未悔、体解未变的精神来追求美政理想;《浮士德》则执著地寻求宇宙人生的真理。在求索形式上,《离骚》采用了上叩天阍、下求佚女的追求方式;《浮士德》则让主人公出入天人古今,在神魔幻境中展开热烈浪漫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作为《圣经》中的爱情诗集,《雅歌》中蕴涵着希伯来民族独特的审美思想。总体来看,《雅歌》呈现出复合型的审美特征,并流露出世俗美与崇高美、外表美与内在美、自然美与艺术美相结合的审美旨趣。《雅歌》审美取向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常以自然之物为载体的象征性思维,运用诸多意象,诉诸非视觉性感觉,再现主人公完美的价值,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这些审美取向表征了希伯来人与自然的深厚情感,体现了他们对和谐、健康的理想性生存状态的追求,对人性的崇尚、对人生幸福的渴望和对自身生命的探求。  相似文献   

15.
先秦比兴鸟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先秦比兴的发展轨迹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认为先秦比兴完成了中国诗歌艺术由巫术的、功利的转化为抒情的、审美的这样一个伟大的质的飞跃过程,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先秦比兴的发展划分为三个时期:以《易经》为代表为比兴的萌芽期;以《诗经》为代表为比兴的成熟期;以《离骚》为代表为比兴的繁荣期。虽然各时期的比兴特征不一,但彼此有较多的联系。此外,本文对比兴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对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古代民歌进行审美比较。文章认为:黄河流域民歌的审美特征,就是高大的美、健壮的美、奔放的美和质朴的美;长江流域民歌的审美特征,则是纤细的关、柔和的美、婉约的美和艳丽的美。黄河流域民歌的艺术感染力主要在气势而不在文采,而长江流域民歌的艺术感染力则主要在文采而不在气势。两河流域古代民歌的审美差异,是由两河流域不同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屈原的《离骚》进行精神分析。从香草与飞天的症候出发,探察诗人的焦虑轨迹,从而分析出掩藏于史籍的一场“《离骚》诗祸”,并通过对《惜诵》的精神分析作了印证。文章认为,“《离骚》诗祸”是中国第一大诗祸,《离骚》是屈原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他的创作的分水岭。《离骚》写出了中国文人最痛苦的灵魂,却成了最动人心魄、最具个性的中国和世界最伟大的抒情诗。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灿烂诗篇,就其审美主要内容而言,是贯穿着爱国忧民愤世嫉俗之“怨”的。这一审美标准在我国古典美学史与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纵观史实,“屈系放逐,乃赋《离骚》”,贾谊贬谪而作《吊屈原赋》,司马迁著《史记》乃“无韵之《离骚》”。自汉以下唐宋而至明清,诗文词赋戏曲小说中所表现的“怨”,的确形成一脉并占主导地位,其中既有针对各自不同时代的黑暗现实发出愤怒之“怨”气,又含有鲜明时代的批判战斗激情。这就是我国古典美学史与古代文学史的光辉传统。屈原,就是站在这个光辉传统上的第一个伟大斗士。本文就此对屈原《离骚》进行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9.
黄震云(《离骚》若干兴象解说)一文(刊《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5期),对《离骚》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占卜”、“练要”、“求媒”、“美人”、“凤皇”等若干兴象提出了一些新解,读后颇受启发。然就《美人:楚文化背景下的忠君斥奸的审美理想》一章中对“迟暮”之解释,却不敢苟同。其文说:“《离骚》云:‘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因为草木零落,故自屈原自疏已有相当长的时间,迟暮是说美人会把他遗忘,不是年老之意。因为年龄大小与用人为政并无必然关系。美人就是君主,故下文‘伤灵修之数化’。”作者将‘’美人”释为…  相似文献   

20.
《离骚》是屈原斗争经历、思想发展、感情变化的艺术概括和形象写照,具备了为崇高理想而至死不渝追求着的精神美.与这种内容相结合,在艺术结构上,有三条主要线索——心理、音乐、文字形式,纵贯《离骚》全诗。关于心理结构线索——别林斯基说:“诗的本质就在于给不具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