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实生活里,我们与人交流时经常可能遇到意料之外的事情,这时如何迅速、恰当、得体地做出应答,做到“圆满周延无漏洞、恰到好处无破绽”,比起那种有预料、有准备的沟通或谈话难的多,是对一个人智慧和言语应变能力的一种综合考验。  相似文献   

2.
陈桂湖 《公关世界》2016,(1):124-126
“守之世,谓之工”,匠人通过作品把“道”留在世界上,自利利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匠人的地位和作用。
  钱穆先生谈及中外文化,曾说:“中国人对文化二字的概念,常把一个‘道’字来表达”,又说:“西方人讲文明、文化,只讲的人生外相,中国人称此为‘象’,那是表现在外面,人所看得见的,所谓‘形而下’……中国文化看重在‘人’一边,西方文化则看重在‘物’一边。”在中国人的心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来都在于内心的沟通,而绝不会汲汲然于在外相上去研究和攫取。中国人讲究道法自然,讲究与人为善、人天合一,中国的艺术,是人文的艺术,是人心最内在的真诚与自然规律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一般说来,言语交际中的人际关系可以分为“权势关系”和“一致关系”两类。所谓权势关系是指着卑关系或上下关系,也可以称为“垂直关系”。在现代社会中,父子关系、上下级关系、师生关系等都属于这类关系。与“权势关系”相对的是一致关系,也可以称为“水平关系”,如同事关系、同学关系等。在一致关系中.彼此的心理距离一般要比权势关系显得更为接近。有时在言语交际中,当处于“一致关系”中的说话人用“亲近化”的词语去指称处于“权势关系”中的他人时,就会骤然加大处于“一致关系”中的听话人J4说话人的心理距离,使听话人在心…  相似文献   

4.
语言的学习是为了人与人之间更好地交流。然而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言语使用规则也因文化及社会规范方面存在差异。在跨文化交际时,人们往往对双方使用语言时所必须服从的言语使用规则的差异认识不足,因而双方会理所当然地以本国语用规则作为交流原则,并以此理解对方的言语行为。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因此人们很有必要学习他们先进的文化、知识和技术。本文希望在文化的视角下通过研究和学习中西双方的称谓语差异来实现更好的交流。  相似文献   

5.
谈及运用演讲施加影响的技巧,不应该认为,言语,这是一码事,而手势、面部表情、动作、姿态则完全是另外一码事。所有这一切,是人的内心世界富有表达力的完整流回.在交际过程中,人们不仅借助于词汇语言,而且还借助于“情感语言”,才能够更快速、更确切地猪述演说者的情感,理解他们的情感,并被这种情感所感染.巾·N·沙利亚平说过:“手势,并非是一种身体活动,而是一种内心活动。”演讲者是言语交互诈用的行家.也就是说.演讲者应当知晓在言语交际活动中运用手势和面部表情的手段的规律性。这些手段能够加强生动语言的诈用,但…  相似文献   

6.
“交际能力”这个概念是美国社会语言学家Dwell Hymes最初提出的。他认为,交际能力不仅包括对一种语言的语言形式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包括对在何时何地以什么方式对什么人恰当地使用语言形式进行交际的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掌握。交际能力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涉及到语言、修饰、社会、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包括一个人运用语言手段(口头语或书面语)以及姿态语言(手势、身势)来达到某一特定交际目的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当前,“第三者”给社会带来的麻烦尚未消除,再制造出“第四类感情”或“第四者”这种让人莫名其妙的概念,的确让人有点感觉疲劳。当“第三者”打着“保卫爱情”的口号明目张胆地向家庭制度进攻的时候,作为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应该针锋相对,保卫家庭。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可是,我们一些从事社会科学的人却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第三者”的辩护人和同盟军,不仅在客观上承认其合情、  相似文献   

8.
非言语行为是指人们用一些“无声的语言”,如体态语,手势语、面部表情等动作来表达说话人的思想感情。作为言语的补充形式,非言语行为能够辅助言语行为表达出各种情感及信息。正如Grant(1971)在《非语言行为分析》中所说:“课堂教学的效果82%是通过教师的表情、举止等非语言手段实现的,只有18%的信息是通过语言行为达到的。”因此,它对英语课堂教学的价值引起了现代教育者们的关注,本文则对非言语行为在英语课堂中应用的必要性、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及改进方法做了尝试性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陈雯  何雨 《社会学》2006,(3):14-19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1994年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在主题为“人类安全的新领域”的《人类发展报告》中率先提出“人类安全”(Human Security)的概念,从此,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安全理念深人人心,并被拓展深入到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以及环境各个领域。2003年6月,在中国经历SARS危机之后,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张维庆主任首次明确提出“人口安全”(Population Security)的概念,这是我国的政府决策部门和学者从国家安全的视野层面审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重大人口问题的开始。  相似文献   

10.
《现代交际》2006,(5):40-40
1.运用言语和想象放松。通过想象,训练思维“游逛”,如“蓝天白云下,我坐在平坦绿茵的草地上”,“我舒适地泡在浴缸里,听着优美的轻音乐”。在短时间内放松、休息,让自己得到精神小憩,你会觉得安详、宁静与平和。  相似文献   

11.
试析人际关系及其分类——兼与黄光国先生商榷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社会心理学中,“人际关系”一般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与行为倾向。尽管这一概念在我国使用得相当频繁,但是这一概念所包含的文化含义却一直被许多使用者所忽略。本文试图分析西方社会心理学中的“人际关系”概念与我国在借用这一概念时所赋予它的含义之间的差异,并指出,西方“人际关系”概念形成的逻辑起点、概念所蕴含的内容与形式的附着性以及所反映的价值取向与中国人所说的“人际关系”或“关系”概念是不同的。因此,在解释人类的人际行为时,不应忽略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言语中称谓视点与社交指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言语交际中,用语言形式指称或者区别不同的交际上作不何能够使人明了县谁和谁在交际,而已使交际的主题领域、言语表现形式都呈现出某种特征。因此在社交中注意使用对人的称谓语是十分重要的。这些称谓包括三个方面:说话人的自我称呼;对听话人的称呼;说话人对听话人以外的第三者的称呼。言语交际中出现的称谓词语实际上是一种“指示”,这些称谓有效地区别了谈话的双方以及谈话中出现的其他人。仅就称谓的“区别”作用来说,它有点象每个人的姓名,如果不把重名重姓的因素算在内,姓名就是最好的一种互相区别的称呼。与姓名不同的是每…  相似文献   

13.
文化底蕴,顾名思义就是指大学生所拥有的文化涵量、文化功底,及其在工作、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文化涵养。文化底蕴与文化知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化底蕴是文化应用中的概念,所反映的是社会人对文化的掌握和吸收程度,所体现的是文化对人的塑造,文化施于人的反作用;而文化知识则是人类的智慧成果,内容十分广泛,有多种存在方式和传播方式,只有当它被人掌握时才有可能转化为文化底蕴。文化知识是人们培养文化底蕴的基础,而文化底蕴则是人对文化知识消化、吸收的结果。同时,文化底蕴更多地体现于人的素质,特别是人的人文素质,比…  相似文献   

14.
求助的言谈技巧柳友荣在社会分工越发精细的今天,试图独来独往,天马行空地生活几乎是不可能的,人与人之间的熟稔协作已显得非常重要。应该说在生活中请求他人帮助是在所难免,但要使自己的请求成功率提高,必须有一整套的言语交际技巧才行。其一,拾阶而上“登门槛”。...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画的言语方式,是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国艺术精神的集中体现,本文从中国画言语中的笔墨、色彩、线条和时空意识出发,讲述中国画艺术言语的特征,并深入到中国文化审美的生命意识中,从而更好的理解中国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6.
李春东 《职业》2007,(33):75-76
在教育学中,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以人的发展特别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具体的个人的和谐发展为根本’:。“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它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以丰富的知识、完整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  相似文献   

17.
风险以及风险理财概念日益走进了现代人的生活,但许多人在理解“风险”概念时出现了歧义。《现代汉语词典》中将“风险”解释为“危险.遭受损失、伤害、不利或毁灭的可能性”。而在1981年版的《辞源》和1989年版的《辞海》中.尚没有“风险”的释义。理财学中科学地进行了定义风险是“对事件预期结果的不确定性”。在鼓励探索、鼓励创新的当今时代.这种作中性理解的风险概念更符合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8.
张璐 《社会学》2000,(4):7-9
在讨论“礼治秩序”的问题时,人们常常从“传统文化之思考”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社会的现状及其根源,而当古今中外的概念和观念交汇在一起时,极易引起混淆。并由此产生一些误解,礼治、法治、人治这三个概念就是如此。对此三个概念的辨析与厘清,是本文讨论乡土中国“礼治秩序”的第一项工作。  相似文献   

19.
曾艳 《职业时空》2005,(2):54-55
关于企业文化的概念,国内外学者有许多不同的认识和表达。彼得斯·沃特曼认为,“员工做出不同凡响的贡献,从而也就产生有高度价值的目标感,这种目标感来自对生产、产品的热爱,提高质量、服务的愿望和鼓励革新,以及对每个人的贡献给予承认和荣誉,这就是企业文化”。我国学者管维立认为:  相似文献   

20.
善用﹃模糊﹄巧作答周鲜华所谓言语交际中的模糊表达,指出于表达策略、语言环境等的需要,故意使用一些语义模糊的话,以达到特殊的效果。言语交际中,恰当地运用“模糊”语言,不仅能显示出说话者扎实的语言功底,聪敏的思维潜能,而且能使说话者巧妙地从矛盾中解脱,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