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刊文萃     
什么是良心 《天津市伦理学会首届年会伦文选》刊登曹瑞亭、李桂同的《浅论良心问题》一文,认为良心概念由来已久,在无产阶级革命史上,在马、恩、列、斯和毛泽东的著作中,也没有贬低过它。 良心能够控制人们行为的选择,它的实质是什么?作者认为,真正的良心,就是毛泽东讲的“真正的好心”,也是人们经常赞美的诚实的  相似文献   

2.
儒家经济伦理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伦理是人们在现实的社会经济中产生,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评价和制约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直接产生于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中的道德观念,如中国古代商业活动中的“勤劳节俭”的观念.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公平与效率”的观念;二是指人们对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的道德评价.各个时期,各派思想家对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有各种不同的伦理评  相似文献   

3.
<正> 在一些伦理学教科书中,道德范畴只是千篇一律地讲义务、良心、幸福和荣誉,范围太窄狭了。其实,道德范畴作为人们伦理关系的某些本质方面、阶段、侧面的反映,在人们的生活中是很普遍、很生动、很丰富的。笔者认为,共产主义道德至少有八对范畴。一、义务与权利道德义务和道德仅利在共产主义道德的范畴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所谓道德义务就是人们对社会和他人理应履行的一定使命、职责和义务。马克思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你的需要及其现存世界的联系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  相似文献   

4.
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反杜林论>,再到<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一直认为他们终结了作为独立学科的哲学;普列汉诺夫、梅林、考茨基等思想家也是这样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同西方哲学传统的关系的.在认识论范围之外的对实践和自由范畴的研究工作在学界早已展开.伦理学科的建立不一定要以承认意志自由的存在为前提;伦理学中的必然性范畴只是对人的伦理行为的理论说明,它不能成为人们承担或免除道德责任的依据;那种认为道德责任会因为只承认必然性而被抹杀的观点,从理论上说,是混淆了"必然性"和"强制"这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5.
早期儒家伦理政治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思想家们都共同面对一个问题:如何使理论致思可以收到社会政治层面的实际拄制效果。对 期望以理想指导现实的政治思想家而言,重要的是将理想一贯到底,使之能够主导社会政治生活,理想 也就有可能兑现为现实。对于就现实论现实的政治思想家来讲,当然就务必构想或设计一套有效的控 制方案,使各种必须加以约束的人与事可以严密地控制起来,使之收到保护杜会“秩序”的效果。前者正 可以说是早期儒家必然行走的道路,后者则是法家所采取的大致思路。事实上,在上述政治统治类型的 区分之外,儒法的设计在真实的政治运作中只能互补而为,这是由人的思想与行为互动的规定性所决定 的,但在理论建构的范围内,德性主导便具有排斥政治强控的要求,因为强控是与德性背逆的。因而,早 期儒家确立起伦理主导政治,以政治来实践伦理规范的大思路之后,他们也就势必要将伦理准则深入到 社会各个领域,从中树立伦理的至上权威性,以期达到伦理本身的“自我实现”。这也是早期儒家的理 论,所注定的一种理论趋向。可以说,早期儒家的伦理政治理论,落实到政治的操作领域,便必然成为一 个以伦理规范来统率政治操作的直贯系统:唯伦理成为其政治精神,由此导致唯政治化局面,两者是合 二而一的。而伦理规范直接  相似文献   

6.
<正> 1.恩格斯早期物质利益思想,在1839年3月和4月的《德意志电讯》上发表的《乌培河谷来信》中就有体现。在恩格斯看来,“虔诚教徒的灵魂”、“大腹便便的厂主的良心”“下层等级”特别是“工厂工人”“可怕的贫困境地”,都是由于他们的物质利益决定的。工厂主和宗教虔诚主义者为了他们共同的物质利益而狼狈为奸,而工人陷入不幸境地的原  相似文献   

7.
在监狱行刑中,加强法治与推行德治应双管齐下,这也向我们提出了要重视监狱行刑伦理研究和监狱行刑伦理内涵把握的重要课题。而监狱行刑伦理内涵的把握,关键在于对其基本范畴的理解。监狱行刑伦理的基本范畴,是监狱行刑伦理性的集中体现。监狱行刑伦理的基本范畴,可主要概括为监狱行刑的人道、公正、义务和良心。  相似文献   

8.
王硕 《兰州学刊》2009,(8):43-45
文章提炼出“报德”这一伦理范畴,从原典出发指出,先秦儒家报德是儒家道德规范体系的一个分支,其道德原则是以“义”为基础的、指导报行为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准则。包括三个基本规范:“直”原则、“差等”原则和“私不害公”原则。先秦儒家报德蕴涵着宝贵的伦理资源,对维护社会正义、促进社会和谐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道德行为在动机上必须是有意识、有直觉、有伦理价值态度的行为,以保证行为的责任是出于道德;在行为本身上必须是应当的、自由的、情感性的、习惯性的行为,以保证行为责任的伦理性、必然性、确定性、方向性、一贯性,即保证行为的责任合乎道德;在行为结果上必须是受内疚和谴责的行为,以保证行为责任的落实,促使人们向善、行善。在纯粹的实证行为中,存在的只是“是”与“做”的关系。只有在有伦理意义的行为中,我们才遭遇是与应当的关系问题。伦理行为实际上是物理事实之“是”与“做”同价值事实之“是”与“当做”两类关系的叠加,是理性与价值的张力。伦理学的特殊性就在于,排斥理性,倚重情感。责任源自内疚感,内疚感产生于一种“理性的倒算”。道德谴责是储藏在谴责者心中的恶者的内疚感的另一种表达。因为可能缺少理性的支撑,伦理行为属高风险性行为,且注定多是悲剧性的。也因此,人们常给悲剧性、壮烈性的伦理行为以极高评价。  相似文献   

10.
社会良心的终极关怀──关于中西知识分子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分子常常被人们称作“社会良心”。所谓“社会良心”,是说知识分子不仅满足于用知识来充实自己,而且自觉地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思考公众问题,力图实现社会的公正、和谐、繁荣和幸福。换言之,知识分子之所以被承认为“社会良心”,是因为他们确实拥有其他社会阶层所难以具备的高品位的“终极关怀”。在东西方不同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中,知识分子的终极关怀,既有情理的相通,更有内涵实质及表现形式的相异。探讨其中的奥秘,显然是饶有兴味的比较文化史课题。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被公认为是知识分子的先辈。他们的认知方式和思…  相似文献   

11.
一、哲学价值范畴的形成与价值学的兴起“价值学”这个术语出现于本世纪初,它是由两个希腊词组合而成的,意即关于价值的学说。由于它所研究的已不再是伦理的、美学的、经济的或其他任何特殊类型的价值,而是一般的价值或价值一般,其含义相当于哲学价值理论或一般价值理论。从思想史上看,价值问题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重视,但以往的思想家们只是从各自的角度涉及和探讨价值问题的某些特殊方面,他们还没有把各种具体的、特殊的价值现象归属于一个共同的“族类”,这意味着“价值”一词尚未成为一个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哲学范畴,因而也就不可能对价值问题进行  相似文献   

12.
文学平 《东南学术》2006,(5):116-123
法律伦理及法律伦理学是否可能取决于从法律伦理行为事实能否推导出法律伦理行为应该.然而,单纯从行为事实是推不出行为应该的,只有通过法律目的判断以及法律伦理行为事实和法律目的之关系判断,才能从法律伦理行为事实如何推导出法律伦理行为应该如何.法律伦理行为之应该经由人们的法律实践活动可以变为现实,其具体保障在于法律伦理良心、法律伦理名誉、法律伦理教育及底线法律伦理的法律化.  相似文献   

13.
<正> 现代人都十分熟悉道德这个概念。今天用来翻译西文Moral一辞的“道德”,虽然先秦《管子》、《荀子》书中即已出现,但在大多数思想家那里,“道”与“德”多分开使用,二者各有不同的伦理意义,相互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王船山也把这两个范畴作为伦理学说的主要范畴。他关于“道”与“德”的理论,不仅形成他最基本的伦理学观点,而且还透露出不少极有价值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文质”是中国古代思想理论中一对比较特殊的范畴,多被后世的思想家用来描述社会的发展阶段,并据之来批判社会的弊端,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在汉魏之际的社会转型中,不少人就利用这一理论来批判现实,提出改良社会的主张,他们将“礼情”、“奢俭”、“繁简”、“名实”、“淳朴”与“浇薄”等一系列问题都归为“文”与“质”的范畴,并提出了“以质救文”的口号.“文质”理论在汉魏之际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叙事的修辞研究方法将叙事看成是一个具有目的性的交流行为.因此,叙事就不仅再现事件,其本身也是一个事件:在这个叙事行动中,某人通过再现事件来做某事.在修辞方法看来,叙事就是"某人在某个场合为某个目的向某个人讲述发生了某事",这个定义有几重含义:首先,它特别关注故事讲述者、听众/读者以及讲述的事件之间的关系;其次,它强调讲述目的,也就是承认叙事交流是一个多层次的事件,在这个事件中,讲述者希望吸引听众/读者,并影响其认知、情感和价值观;再次,叙事者讲述某事发生的过程中,他叙述的人物与人物之间有一个伦理的层面,同时,他的叙述本身和对这些叙述的接受也有一个伦理的层面.这样,修辞研究方法就既关注"讲述内容"的伦理,也关注"讲述行为"的伦理.本文拟以埃德加·爱伦·坡的<一桶阿蒙提拉多白葡萄酒>为例来说明修辞阐释的以上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16.
<正> “性即理”是宋明理学关于人性问题的一个重要命题。“理”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基本哲学范畴,在宋明理学中具有本体论意义。将“理”引进人性论,用“理”来说明人性,这就使先秦以来为历代思想家们所重视的人性问题,由伦理范畴而上升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因此,“性即理”命题的提出,在中国哲学史上人性论方面。无疑具有突破性意义.“性即理”的命题,为宋代程颐、程颢所发韧和确定.二程明确指出:“性即是  相似文献   

17.
<正> 在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的时候,我觉得知识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研究中,对于启蒙思想家们在批判孔学及传统文化过程中所取得的理论成果认识不足,总结不够。“五四”新文化倡导者们以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时代激情,高扬着科学和民主的旗帜,从政治思想、道德伦理、文学艺术、教育等方面,对孔子之道、儒学和礼教及我们的文化传统进行了空前激烈的批判,喊出了“打倒孔家店”这一震古铄今的口号,从而唤起了许多国民的自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虽然启蒙思想家们囿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受制于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在批判孔学和文化传统的过程中,总体上缺乏科学分析的方法以及冷静、理智的学术态度,因而没能在知识的局面上对孔学和传统文化作出全面的认识、合理的评价,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低估他们在批判中的理论建树,不能忽视他们在批判中所取得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社会文化结构中,礼物通过私人关系、面子、人情、互惠等因素构建起层层伦理性符号网络,在此伦理性符号网络的遮蔽下,礼物馈赠获得了支配人们意识与行为的“合理”形式与地位,由此导致了人情僭越法律、束缚胜于自由的符号暴力统治.在符号权力已经“习性”化的背景下,人们无力从既有的礼物传统和礼物关系中解放出来,因而使摆脱符号权力而得自由难免是一种幻象和幻想.  相似文献   

19.
仁本礼用──儒家人学的核心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学说是在孔子“仁学”基础上,由孟子与历代大儒加以完善的道德人文主义理论。在孔子的仁学中,“仁”是最根本、最具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礼”既是道德范畴,又是伦理范畴,作为道德范畴,“礼”以“仁”为存在的根据。综观儒学的理论体系,“礼”更重要的地位是作为伦理原则呈现的,道德之“仁”与伦理之“礼”是一种表里体用关系。在儒家“仁本礼用”思想中最有活力、最具永恒价值的东西,是它以人为中心,以道德之“仁”为形上本体的道德人文主义精神,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活动中,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关于良心的评价论思考陈新汉良心是内在于个体的重要意识现象,良心是伦理学的一个范畴,人们往往从伦理学的角度研究它;其实,良心也是评价论的一个范畴。从评价论的角度来研究,良心是社会评价活动内化到个体的心理积淀。个体内良心的不安或谴责以其独特的方式体现着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