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了解南京医科大学低年级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该校197名大学生健康素养进行调查?结果:该校调查对象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为16.24%,在健康知识与观念?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健康技能三个维度具备的比例分别为45.17%?5.58%?55.84%;男生健康素养水平高于女生;大一年级健康素养水平高于大二年级;城市生源地调查对象健康素养水平高于农村生源地;父母亲受教育程度影响调查对象健康技能素养;每月生活费较低的调查对象的健康素养水平较高?结论:该校调查对象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素养亟需提高,根据调查结果对不同人群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多途径完善学校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江苏省部分城市社区居民在干预前后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掌握江苏省城市社区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为江苏省城市社区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依据。方法:对12个社区的1 800名居民采用统一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评价健康教育干预后的效果。结果:"预防流感措施"、"糖尿病的诊断标准"、"35岁以上人群测量血压的频率"、"狗、猫咬伤后的处理"、"食用碘盐的好处"5项知识的知晓率低于50%,"正确使用抽油烟机"、"生熟刀分开"、"近一年参加过体检"、"三个月更换一次牙刷"、"正确的口腔卫生方法"、"洗澡毛巾晾挂在阳台"、"及时洗手"、"不随地吐痰"8项健康行为的形成率低于50%;健康教育干预后,社区居民在健康知识知晓率方面有显著提高,而健康行为形成率尚无显著提高。结论:继续加强城市社区健康教育,提高居民的健康知识水平,促进居民健康行为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医学本科生网络社会支持、电子健康素养和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关系,采用网络社会支持量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以及高校学生电子媒介健康素养量表对安徽省三所医学院校的2 35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医学本科生的网络社会支持得分为(70.63±17.95)分,电子健康素养得分为(74.96±11.89)分,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得分为(117.38±21.03)分;网络社会支持与电子健康素养及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01),且电子健康素养在医学本科生的网络社会支持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之间发挥部分中介效应作用,中介效应量为33.19%。电子健康素养可以作为提升医学本科生健康促进方式的有效切入点,建议医学院校结合专业的特点,将干预重点放在教授学生有效的检索方法上;还可发挥同伴效应和榜样示范作用,提升医学生群体的电子健康素养水平,进而促进其建立积极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4.
电子健康素养是指个体搜集、评价及应用网络健康信息的能力。为探究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关系,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安徽省芜湖市三所高校的2 549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芜湖市大学生的电子健康素养总分为(72.47±11.89)分,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总分为(115.38±21.03)分,均处于中等水平;电子健康素养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1);多元分层回归分析显示,电子媒介健康的获取能力、评价能力和实践能力进入回归方程,对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净增影响为19.6%。电子健康素养是大学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重要影响因素,高校应以提升大学生的电子健康素养为切入点,加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健康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健康传播的角度,结合健康传播在公共卫生体系中的发展现状,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健康传播所暴露的短板,包括信息传播者舆论引导力度不够;受传者健康素养不足;健康素养监测指标、评估手段单一;有公信力的健康载体“失声”,传播方式过于单一;健康传播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传播策略储备不足等。针对疫情期的“补短板”思考,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与优化措施,包括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协同的权威信息发布机制;广泛且有侧重地开展健康知识和技能传播,获取社会支持;扩充健康素养监测指标、优化评估手段;培养居民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制定覆盖全人群,干预重点人群的健康传播内容与方法;营造全社会健康支持的健康传播环境,从而为全面提高我国居民的健康素养,尤其是应急素养、应急技能,推进《健康中国行动计划(2019—2030)》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从私人和公共两部门的健康投资出发,利用CHNS数据考察1991—2006年我国居民健康投资与健康人力资本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关系。研究发现,健康投资对居民健康水平改善具有显著正效应,我国公共健康投资的健康产出效应大于私人健康投资,农村公共健康投资的健康产出效应低于全国水平而私人健康投资的健康产出效应高于全国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健康人力资本对居民短期和长期收入存在显著正效应,而农村居民健康人力资本仅对短期收入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南通市三类人群按不同分类方式分析健康素养水平.方法:以15~69岁常住人口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填作答或面对面访谈形式完成调查问卷,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机关事业单位人员290人,工人1 660人,农民1 060人.三类人群中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各方面和各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最高,工人最低;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水平高于基本技能素养,并高于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八类健康问题的素养水平中,安全与急救和科学健康观素养水平相对较高,保健与康复素养水平最低,慢性病预防素养高于传染病预防;男女性素养水平无显著性差异,中青年的素养水平高于老年人;BMI <18.5的农民素养水平(31.0%)高于其他BMI组农民.结论:针对健康素养水平低的重点人群开展健康促进和干预,才能提高全人群的健康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8.
南京某高校大学生健康素养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在《2008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基础上设计大学生健康素养问卷,按年级采取整群抽样,抽取一至四年级615名大学生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具备健康素养比例为1.8%,具备健康知识与观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健康技能素养的人口比例为15.4%、0.7%、36.7%。大学生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基本上与性别、生源地、父母受教育水平、年级、学业成绩等有关。结论: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低下,高校应对健康素养的调查和研究给予充分的重视.制定统一的大学生健康素养标准及相关的健康教育和促进政策.有针对地开展大学生的健康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探讨了基于城乡不同制度安排下社会经济地位对居民健康水平的回报。回归分析发现:尽管总体上城市居民的健康状况要好于农村居民,但在控制社会经济地位等变量后,农村居民要强于城市居民;更重要的是社会经济地位对城乡居民健康的影响机制是存在差异的,教育、收入对农村居民的回报大于对城市居民。进而,添加年龄组后,发现经济社会地位对城乡居民健康影响在不同人群中也会有所不同。为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健康差异,应着力提升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教育水平,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社会资本表现为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取信息和资源的能力,它可能通过影响居民健康行为和情感心理过程,来对居民身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利用2014年CFPS数据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对居民自评健康和心理状况都具有正向的积极作用,这一结论在用工具变量估计控制内生性问题后仍然稳健;社会资本可在不同程度上促使居民增加健身锻炼、适量饮酒等健康行为以及改善心理状态,从而提升个体健康水平;吸烟行为的机制作用则未得到经验证据支持。研究结论为推进健康中国战略、提升国民健康水平识别出一条新的路径——通过形塑个体社会资本来促进居民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