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道德回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学理上看道德回报是道德本身的应有之义 ,从实践中看道德回报是道德建设的必要条件 ,是道德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是道德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是社会完善的重要道德环境。道德回报指一定的道德行为因其作用和影响而获得相同性质、相当程度的后果回报的道德过程。其基本特点是不以道德施予者意志为转移 ,它具有丰富的内容。道德回报需要优化道德回报主体 ,充实道德回报内容 ,拓展道德回报形式 ,构建道德回报机构。  相似文献   

2.
善举不图回报的无名道德英雄其行为的价值在于秉承了革命道德的优良传统,强调了在发生大善与小善的悲剧性冲突时,集体利益至上和他人利益优先原则的历史必然性和价值合理性.然而,相对于革命等特殊时期,在和平发展的当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相对独立性更为鲜明,甚至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疏离性,因此,在继承革命道德传统的同时必须强调道德回报的理念.施善者应当不以回报为前提,但社会却不应缺少回报的机制及行动,社会唯有建立有效的道德回报机制,才能增强道德行为的动力和营造扬善抑恶的道德场域.当然,道德回报也有其条件性和功能的局限性,面对细微善行更需要道德受惠者及时的蕴含谢意的信息回馈即道德回应,以确证施善者行为的道德价值进而确保其行为的可持续性.社会的道德回报和个体的道德回应是提升道德素质进而改善社会道德风气的两大主要动力源.  相似文献   

3.
道德回报是道德生活中的赏善罚恶现象,其实质是实现德福一致的重要手段。道德回报是当前道德建设的理性选择,它是个体道德生长的外部动力,是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的有效途径。实现道德回报要诉求于制度,应重点完善道德回报的评价、保障和反馈制度。  相似文献   

4.
"道德回报"是一个包含深刻矛盾的伦理概念.无论是道德褒奖还是道德贬抑,道德都难以承载道德回报之重任.物质性的道德回报可能带来道德高尚性的消蚀,精神性的道德回报则可能引申出道德的无能与虚伪.本文对道德回报的伦理质疑,并不构成对道德回报的价值否定.旨在还原道德回报的真实.  相似文献   

5.
孙忠利 《东岳论丛》2011,32(1):64-67
重义务轻权利的传统价值取向,使得"道德回报"这一道德调控的重要方式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了现实生活中道德的软弱。要建设公正的社会,必须加强道德回报,增强道德的实效性,以更好地发挥道德的作用。文章从道德回报的内涵、道德回报的必要性、建立完善的道德回报机制三方面对道德回报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6.
李辉  杨秀香 《理论界》2008,1(6):35-36
在目前社会转型的初级阶段,由于道德失范的不可避免性,必然要借助于制度化来推进新时期的道德建设。道德制度化并不是对道德合法性的否定,而是实现道德他律向自律转化的中介和桥梁,是个体道德发展的必经环节。由制度的强制导致道德的自觉是道德制度化的合法性所在。  相似文献   

7.
关于道德制度化的社会学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研究的重点已转入到如何使道德建设走上一个新台阶。从社会学社会控制角度研究道德制度化问题为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作为非制度化控制手段之一的道德制度化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具体到道德制度化控制机制,控制的辐射点,控制的实施、监控等环节需要制度化跟进。  相似文献   

8.
论道德榜样     
人类社会的道德生活需要道德榜样,也从来不缺少道德榜样。树立和宣传道德榜样是政府对多元道德价值观进行整合的必要手段和重要途径,同时表明政府的基本伦理态度,那就是要通过赏善罚恶的道德回报机制,鼓励人们弃恶从善,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必须指出的是,道德榜样绝非道德生活的完人。道德榜样作用的发挥凭借其个人德性与公众道德生活之间的契合得以实现。每个普通公众都有经过自身的道德努力成为道德榜样的可能。因为归根结底,道德榜样就在也应在公众的道德生活中。  相似文献   

9.
关于行政道德责任制度化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无论是从现代民主政治的责任行政理念来看,还是从行政道德化的必要性的视角来观察,在公共行政中,政府及其行政人员都必须承担道德责任;而世界当代行政发展的明显趋势是重视道德建设的制度化,并进而追究政府及其行政人员的道德责任。因此,我国应构建道德责任追究机制,以保证行政道德责任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道德制度化和伦理制度化质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面对当前社会道德状况的恶化,社会各界纷纷呼吁加强道德建设迫在眉睫,许多学者也积极为探索新时期道德建设的方法而努力。其中,道德制度化或伦理制度化方策一经提出,便得到多数学者的赞同,反对者寥寥。本文意在  相似文献   

11.
人类道德培育的规律和城市化进程中传统伦理控制力的失效,呼吁道德建设走伦理制度化之路。作为道德建设日益重要的部分,环境伦理的制度化是环境道德建设的未来趋势,也符合环境伦理作为一种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特殊伦理的特征,同时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要求。环境伦理制度化主要有环境伦理基本原则和要求自身的制度化以及环境伦理渗透到已有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法律法规当中的两种制度化路径。环境伦理的制度化既具有一般伦理制度化的普遍限度,也存在其特殊的困境。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伦理制度化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洁  陈金明 《江汉论坛》2005,3(6):63-65
和谐社会不仅是公平正义的制度期待与政治理想,也是协调有序的伦理期待与道德理想。因此,和谐社会离不开坚实的道德伦理的支撑。只有通过道德伦理的方式而不仅仅是政治法律的方式,和谐才能更加深入人们的心理和精神世界。而伦理制度化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对策性措施与有效途径,它能适应社会转型及规范道德生活的现实需要,具有导向、约束、维系和整合等价值功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将伦理制度化与道德教育双管齐下,方能提高道德建设的实效性,建立和谐有序、公平正义的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13.
德性与制度化规则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从德性与制度化规则相对应的角度考察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认为以制度化方式推行德性教化是一种原则上错误的道德建设思路 ,是泛道德主义思维方式的现代表现。本文的基本观点是 :制度化规则与道德是整合社会秩序的两种方式 ,虽然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关联 ,但它们在方法论层面上确实具有完全不同的规定性 ,应该在运行方式上把二者区分开来 ;社会秩序的整合并不能通过二者的浑然无分来实现 ,而是应该通过德性与制度化规则在方法论层面的异构分立所形成的“张力构架”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在学校教育中的科学主义和技术主义观念影响下,学校德育表现出对德育制度中显性规则部分的极度推崇,成为“制度化学校德育”。制度化德育作为理性确定性思维的产物,有悖于道德的生活本性,是学校德育发展的误区。学校德育需要科学、完善的德育制度体系,但绝不需要制度化德育。要走出制度化学校德育的误区,学校德育既要关注学生的学校生活,也要关注德育制度,保持两者必要的张力与平衡。  相似文献   

15.
孙浦沂 《理论界》2013,(1):167-169
《公务员法》中的"引咎辞职"制度无论是在制度设计,亦或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都存在种种问题。而产生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对"引咎辞职"制度这一舶来品未有客观、理性、正确的认识。没有认识到"引咎辞职"所体现的道德自发性与政治责任感是不能被法强制的。而想通过一劳永逸地将"引咎辞职"制度化来达到调高官员责任意识,打造责任政府是行不通的。与其这样,不如更加务实去地建立完整的行政道德伦理体系与加强外部力量的参与。  相似文献   

16.
社会生活中的非制度化生存,主要是由极端的利益追求、制度约束和监督缺位、文化陋俗以及价值观变异等因素引起的。在非制度化运作中,行为主体通常要选择策略、权衡利弊,然后制定计划,形成与其他当事人的互动。非制度化生存的危害在于颠覆道德理念、诋毁民主政治、侵蚀制度规则、危害社会生态,在人的发展中形成诸多悖论。治理非制度化行为是一个综合过程,需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等方面多管齐下。  相似文献   

17.
德福一致——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路径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旨在从"德"与"福"相关联的角度探索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可行路径.之所以认为"德福一致"作为一种机制是道德建设的必然路径,是因为道德建设受人的本性所制约,人的本性是追求利益的.马克思就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和他们的利益有关.所以社会进程一再表明,什么时候德福一致,什么时候社会道德建设就发展良好,反之亦然.同时道德建设还受经济体制的制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利益问题更重视了,所以"德"、"福"是否一致在很大程度上关系道德建设的成败.考察我国社会转型期严重道德失范现象,"德""福"背离是重要原因,创建支持"德福一致"的社会大环境成为当前道德建设的现实路径的必然选择,而保证公正社会制度规范的有效供给则是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8.
王雨磊 《江海学刊》2013,(5):101-106,238
关系研究是颇具中国本土化特色的一个研究领域。学界之前的研究较多地关注关系的正功能。但在具体的实践层面,关系也会产生负功能,这主要与关系的本质及其社会来源有关。实践的制度化、规范化和道德化导致原有的交换关系被置换为道德关系,关系双方的社会交换转换为个人与集体的道德联结,讨价还价和交换本质被掩盖,人情与道义上升为表层话语。关系再生产的正式化和合法化生产出关系结构对关系双方的符号暴力或象征暴力,这种符号暴力导致了交换系统对于个体的社会强制,并最终形成了关系的负功能。在当今中国,限制关系的负功能,超越特殊主义的关系道德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彭焕彬  文剑辉 《理论界》2007,1(5):146-147
知、情、意、行是德育的基本过程,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性。传统德育过程认为道德认知教育是基础,道德情感培育是目的和手段,道德意志的锻炼是关键,道德行为的形成是培养目标。青年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在道德人格认知方面必须强调道德理想和道德责任;在道德人格情感方面必须强调人格信仰对提升人生价值的重要意义;在道德人格行为形成方面必须注重把道德要求制度化及努力建立奉献与回报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20.
现代社会普遍认为,发展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天然具有维护人类存在的道德价值.正是对发展道德价值的这种误解,导致了发展行为失范,造成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失调.因此,必须重新确证发展的道德合理性,使发展成为一种有约束、有节制、有规范的发展.约束发展的伦理道德原则主要有共在原则、善性原则、责任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