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城镇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中国现代化的建设,既要快速地推进城镇化,又要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城镇化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正面和负面的双重影响。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城镇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其内容主要包括:制定科学的城镇发展战略;改革城镇管理体制,加速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进程;创造非农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向城镇转移;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保护耕地;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搞好新农村建设等,以此促进中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推进中国整个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清洁生产·生态农业·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以可持续发展战略来推动社会经济合理、有效发展的今天,农业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又必须从推行清洁生产入手,构建生态农业系统。一、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 ,但绝非地大物博 ,也不尽地肥水美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已迫在眉睫 ,势在必行。如何尽快、有效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是摆在我们每个中国人面前的一大课题。一、可持续发展的本质。顾名思义 ,可持续发展就是在“持续”的前提下求得“发展”,最终目的是发展 ,但必须是连续的、持之以恒的发展 ,而非大起大落或间歇式的发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最早是在 1983年由 R.Rodale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给出定义的。是在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 ,农业自然资源被过度利用 ,农业环境和农业生态遭到严重破坏 ,人类与自然环境、生态…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在继承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创造性的提出了新时期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思想.江泽民提出的科教兴农战略、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农村城镇化发展战略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措施和根本途径;在当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江泽民的农业现代化思想,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业综合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内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全球各国的共识。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农业大国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国农业综合开发已实施 1 0年 ,其观念、理论、目标、内容和实践效果都体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实质 ,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6.
农业学科在农业高校发展中的战略作用,突出地表现为确保农业高校的战略优势与核心竞争力;非农学科在农业高校发展中的战略作用,突出地表现为拓宽办学领域,增强学校对社会与市场的适应性。农业学科与非农业学科在吸引国家战略资源和吸引市场资源方面互有优势,两者交叉渗透、同生共进,能够实现功能互补,对于农业高校突破资源约束条件,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较高的战略价值。从农业高校的战略管理需要看,农业学科具有较强的学科竞争力与政策倾斜优势,今后仍将是农业高校的中坚学科;非农学科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有助于形成新的边缘优势。以农业学科作为主要战略重点,同时在非农学科中选择若干学科种类作为辅助性战略重点,对于农业高校而言,不失为一种较为稳妥和有效的发展战略组合。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业不发达的基本国情,决定了21世纪中国农业将面临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实现我国家业跨世界发展目标,必须坚持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的方针,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围绕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这一中心,大力实施科兴农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  相似文献   

8.
西藏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回顾分析西藏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的历史过程以及战略观点,未来西藏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应重视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注重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内涵、战略目标、实施基础、优先重点建设领域以及不同农业地域类型应采取的不同发展模式,为中央政府及西藏地方政府确立正确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准确把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制定相关战略的基础。三峡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自然条件、经济体制、科教水平三大障碍。为此,必须实施农业产业化、农业特色化、农业科技化三大战略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农业可持续发展内涵认识为基础 ,通过对中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和资源生态环境现状的深入分析 ,指出中国农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文中系统的阐述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与实践的观点和思路。针对中国农业教育及其农业科技实际 ,探讨了中国农业教育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和农业教育改革的总体取向。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对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中国为什么要实施可持续发展 ,以及怎样实施可持续发展 ,都作了精辟论述。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现实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辩证关系 ,以发展为核心 ,以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为前提 ,节约资源为保证 ,保护环境是关键。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紧密结合科教兴国战略 ,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自觉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  相似文献   

12.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未来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宣城地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近年来,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虽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经济总量很小,还是个经济欠发达的正在发展中的地区,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支撑和带动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邓小平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战略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着眼于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必须控制人口增长 ,提高人口质量 ,加强环境、生态保护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十五大制定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包含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丰富的内涵 ,是煤炭企业制定长期发展目标、实施发展战略时必须予以重点考虑的因素。只有在充分把握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础上 ,才能够科学地规划出煤炭企业跨世纪发展的目标 ,在筹资、投资、经营战略等各个层次上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提高企业战略选择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5.
新形势下实现我院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把科学发展观融入到我院的发展战略中去,转化为我院的办学理念,形成切合学院实际、切实可行、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6.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要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地实现合理、健康、持续地转移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基于此,系统分析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提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指出科技必须与经济紧密结合,并且他十分注重科技与国家安全、科技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问题,把科技创新提高到战略的地位来强调,指出要实施积极的人才战略,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科技发展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18.
企业经营战略是企业的行动纲领 ,是企业发展的航标图 ,它的形成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该文就企业经营战略形成机制中可持续发展原则问题从观念、物质、资本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 ,指出企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创新、尊重规律、有益环境 ,从而实现资本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9.
对西部干旱区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特点以及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干旱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基本原则, 结合当前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西部地区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战略的路子,针对这一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单一的农业生产模式,以农业 现代化促进农业产业化,以农业信息化和网络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从而加快和促进西部干旱区生态农业的可持续 发展。  相似文献   

20.
传统农业技术在现代区域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经过与自然和社会诸多条件的长期磨合,已具备了其完善的形式.传统农业技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特色农业的形成;有利于吸收农村劳动力;为技术创新的提供可能性.由于现代生产要素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缺乏敏感性,加上机械工具对人力畜力替代的有限和农村劳动力供给的无限,依靠传统农业技术,精耕细作,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土地的生产力,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生产发展道路.新一轮的制度安排对传统农业技术的运用和创新带来发展的契机,发展中国家绿色无污染农产品的高需求收入弹性以及传统农业技术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又推动了新一轮的制度创新.做好中国区域农业技术规划,应从产品适应性和技术适应度两个维度对农业区域进行矩阵划分,不同的区域采用不同的农业技术战略;应该充分利用传统农业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中国特色农业;应促进传统农业技术标准化,提高其生产效率,增进其投资收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