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为重要的法律文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必然具有一定的政治目的。本文将讨论该文本在翻译过程中,如何通过选词,保留其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2.
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草签以来,各国舆论反应良好,香港人心安定。1984年香港的进出口贸易、制造业、金融和旅游等业绩均有较大幅度的好转,外资不断流人,新设外国企业逐有增长,估计全年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可超过8%。香港是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地区,其产品市场、资金和技术依赖外部的程度很大,最近它的经济增长首先应归因于美、日等国的经  相似文献   

3.
(一)不少人有个疑问,为什么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势如破竹之时不一举解放香港,而把这个问题留到几十年后解决?从今天看来,这一决策是非常正确、必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最初几年,中国政府面对百废待兴和美国的封锁,审时度势,区别轻重缓急,集中力量处理一系列更紧迫的大事。维持香港现状,避免公开冲突,有利于安定人心,保持与英国的对话关系,开辟一条与西方国家联系的国际通道。五十年代后期到六十年代末,中国面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同中国为敌的局面。那时香港作为中国从国外引进资金、技术的渠道,开展对外贸易的窗口,…  相似文献   

4.
香港被英国掠走之后,中国人就开始了让香港回归祖国的种种努力,但均以失败告终。建国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对于香港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暂时维持现状不变”、对香港“长期打算、充分利用”。当收复香港的条件渐趋成熟的时候,邓小平“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的新思维首先付诸于收复香港之实践。在与英方交涉的过程中,邓小平、中国政府表现出强烈的对于香港的主权意识,终于促成了香港回归的起步。  相似文献   

5.
香港与外国民航协定刍议曾华群根据1984年12月19日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以下简称“中英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为适应这一历史性转折,1986年以来,遵...  相似文献   

6.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英关于香港问题之争陈世英1943年12月1日、美、英、中三国政府共同签署的《开罗宣言》公布于世,宣言明确规定;“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①那么香港呢?中英《南京条约》和中日《马关...  相似文献   

7.
1993年12月15日,在中英双方未就1994/1995年选举安排问题达成协议的情况下,港英当局就将有关的部分立法草案提交给立法局讨论,这意味着这场谈判已经终止。这场谈判究竟因何而起,为何破裂,其影响如何,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8.
45年前,人民解放军的脚步在深圳河北岸嘎然而止,世界瞠目结舌;几十年后,香港在国门之外崛起为亚洲“四小龙”之首。历史老人将再次告诉世人,《基本法》架起平稳过渡金桥,1997年开始,香港将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近年来香港经济发展中的大量资料,全面、深入地分析了香港经济运行的基本走势,并在此基础上对香港经济的前景做了预测。  相似文献   

10.
已经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草案)征求意见稿》,就香港管理的基本问题,征询香港各界、各阶层人士的意见和要求。由此引起的香港市民对一九九七年以后香港未来的热烈议论,反映出香港人对回归问题的兴奋以及对香港命运的关注。一九九七年以后的香港,其前景无疑是乐观的。一方面,香港将完全摆脱英国当局的控制,成为主权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另一方面,在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香港将充分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届时香港的法律制度如同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一样,也将展现美好的前景。本文依据中英联合声明及其附件的基本精神,结合香港的历史和现状,对其法律制度的发展和变化作了概括而原则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文章探讨了香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原因,对香港回归祖国后能继续维持和巩固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文章就二战期间中英双方在香港问题上的矛盾和斗争进行分析,通过具体剖析中英双方在九龙租借地的归还问题和香港日军受降权问题上的矛盾,论述了中英双方的立场,并对中国未能收回香港的原因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回顾了香港地区在英国统治下的语言发展变化的过程,并就语言的发展趋势作了科学的预见,提出了语言规划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15.
习语是一种文化负载现象,它简洁凝炼,寓意深刻。习语的诞生总是伴随着典故,通过比较英汉习语和典故文化,可以了解到中英民族在宗教、民间寓言和神话、民俗、文学、民族心理、社会认知、价值观、国俗语义等方面的差异在习语上的体现。了解习语文化差异是有效翻译的前提,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6.
通过比较、分析中英姓氏的意义和构成的差异,从历史发展、社会变革和政治经济等方面探究姓氏的演变,分析姓氏变迁的原因及差异,突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与姓氏演变的密切联系,可知姓氏是反映社会风貌和大众心理的社会现象,从而可以与时俱进地提高文化交际中的文化敏感性。  相似文献   

17.
18.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它受着文化的制约和影响,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和传播工具。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动物一直与人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中英文化中动物基本象征意义进行对比分析,就可以在英语学习中避免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相似文献   

19.
汉英两个民族的语言,由于母语背景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在称谓方面差异较大,在亲属、非亲属、职衔、敬称、谦称、姓名及其他的称谓都有各自的特点。得体的称谓使人心情愉快,反之令人感到别扭,甚至恼怒。  相似文献   

20.
成中英先生     
《东方论坛》2004,(6):F002-F002
成中英先生l935年生于南京,祖籍湖北阳新县。美籍华裔学者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国际著名哲学家。本科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5年为台湾大学哲学系研究生.1957年赴美国留学,获哈佛大学哲学系博士学位。1973年在美国创办《中国哲学季刊》,并任主编。1985年创设美国远东高级研究学院,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所长。现任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教授、“国际中国哲学会”荣誉会长、国际《易经》学会会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