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赋与汉代奏议属于不同的文体,前者属于纯文学范畴,后者为应用性文体,它们都是汉代高度发达的文体。这两种文体看似毫不相关,但在汉代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汉代文人基本上都能兼擅奏议与赋;从这两种文体对汉代政治强烈关注的角度来看,二者内容上具有较强的趋同性;汉赋与汉代奏议在写法上也互相渗透。汉赋与汉代奏议齐头并进、互相渗透,形成汉代一种繁荣而又特殊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武建雄 《北方论丛》2021,(6):113-123
奏议是苏轼文学写作中之重要部分.苏轼一生仕宦,公忠许国、关心民瘼、直言敢谏,奏议为之忠实纪录,文体史上与西汉奏疏、陆贽奏议鼎足而三.南宋孝宗帝赞其"忠言谠论,正朝大节".苏轼奏议展现出其为政责实、以民为本、崇儒重德、广纳忠谏、独立不倚的治政思想与理念.以文学视角言,苏轼奏议论切时弊、引类譬喻、变俗为雅、长于摹写,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技巧.以政治影响论,苏轼奏议对于宋世推尊陆贽、规谏当朝帝王、助力高丽外交、惠及天下生民,发挥了重要作用.奏议为苏轼赢得崇高文名,其敷陈政见虽不尽公允,但仍不失为史上一流写手.  相似文献   

3.
现代报刊是现代散文得以广泛传播的载体,并对现代散文的文体和分类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古典文学中的散文是作为一种文人化的写作被纳入主流话语之中的,其主要文体如章表、奏议、史论、序记等,其向皇上"进言"的功能在向现代报刊"舆论"功能转变的过程中,文体也在现代报刊的体制中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以新闻舆论取代章表奏议,以新闻报道等叙事性新闻文体作为新的媒体文体,之后新闻报道类文体和论说评论类文体合流分化,逐步形成了现代散文的叙事类、杂体类和小品类文体。本文以《申报·自由谈》为例,从现代报刊与现代散文形成发展的关系出发,探讨现代散文的文类意识,并从散文文体的角度进行必要的辨体。  相似文献   

4.
古代奏议继承价值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奏议”是中国古代社会臣下上奏帝王的文书的总称.属于古代上行公文的一大类.历朝奏议具体名目繁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奏议种类有上书、章、表、奏、议,对、疏、封事、札(答刂)等.由于中国历代王朝政出一人,所有臣下的意见都必须通过上书的形式,反馈给帝王,所以造成“奏议”内容丰富,数量众多;又由于要使帝王接受采纳自己的意见,写作时就必须精心构造,因此名篇佳作不胜枚举.对这些名篇佳作,人们历来注重的是它们的文学成就,从公文的角度来研究它们的价值却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拟从公文写作的角度,谈谈古代奏议的继承价值.  相似文献   

5.
论历代奏议体散文的文学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社会,奏议(古代臣下上奏帝王文书的统称)是一种比较流行的文体,源远流长,蔚为大观.按古代文章学分类,奏议属应用文体的公牍文,几千年间,名目繁多,包括章、表、奏、疏、议、上书、封事、策、札子等等,明清时期又有题本、题奏、奏摺等名称.体皆大同小异,只是在功用方式上略有区别.随着人类社会的变革,奏议这种文体已经失去它的应用价值,但它作为我们民族的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对研究中国历史、中国文学仍有重要的认识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破体"到"失范"——当前中国散文文体的异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期散文文体研究笔谈,邀请到四位分别出生于20世纪三十、四十、五十、六十年代的学者参加。四位学者长期关注、从事中国现当代散文创作和理论研究,对于散文文体问题卓有心得。孙绍振教授以黑格尔式的辩证法,对真情实感论的十大漏洞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范培松教授认为一部散文文体的变革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散文写作中自我的蜕变历史;陈剑晖教授将学者散文的文体特征归纳为内敛性的思维方式、生命的本真呈现、智慧写作和自由心灵四个方面;王兆胜编审认为当前中国散文出现了严重的失范,迫切需要解决散文的文体异化问题。四篇论文由于作者的知识背景、学术结构、观照视域、审美经验的不同,构成了令人回味和反思的理论对话空间,我们相信这种对话,一定会促发学术界对此问题的进一步深思和争鸣。  相似文献   

7.
“意见”作为针对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办法的新增公文,具有针对性和重要性、总理性和操作性、规范性和条理性文体意识、文体写作思维意向。意见正文的写作思维操作以逻辑性为特征,主要通过因果分析、性质分析、措施分析、功能分析、程度分析等技术生成观点、材料和结构,而以因果分析为文体思维技术,成为措施、程度等一系列分析的基础和决定因素。因果分析对背景和功能的把握,则为意见写作的策略思维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真情实感"论在理论上的十大漏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期散文文体研究笔谈,邀请到四位分别出生于20世纪三十、四十、五十、六十年代的学者参加。四位学者长期关注、从事中国现当代散文创作和理论研究,对于散文文体问题卓有心得。孙绍振教授以黑格尔式的辩证法,对真情实感论的十大漏洞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范培松教授认为一部散文文体的变革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散文写作中自我的蜕变历史;陈剑晖教授将学者散文的文体特征归纳为内敛性的思维方式、生命的本真呈现、智慧写作和自由心灵四个方面;王兆胜编审认为当前中国散文出现了严重的失范,迫切需要解决散文的文体异化问题。四篇论文由于作者的知识背景、学术结构、观照视域、审美经验的不同,构成了令人回味和反思的理论对话空间,我们相信这种对话,一定会促发学术界对此问题的进一步深思和争鸣。  相似文献   

9.
曹植游仙诗意蕴简析徐明1曹植是建安文学的最杰出代表,现存完整诗作八十余首,而游仙诗就有十首,除政治抒情诗以外,这是他写作较多的一类。研究曹植的诗歌创作,不应忽视这一部分。曹植一生,无论顺畅、得意,还是经历坎坷、磨难、积极用世的思想始终占主导地位。这样...  相似文献   

10.
每一种文体的发展史都联系着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它反照出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和审美趣味的变化.选择文体就是在选择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对于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写作来说,选择散文这种文体就意味着女性主体面对琐碎平庸的日常生活所坚守的先锋姿态;而在女性散文的终极意义上,则是言说方式与生命形式的等同,从而使散文写作超越文体限制,达到自由之境.  相似文献   

11.
《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的<古诗十九首>研究,缘起于<中国诗歌演变史>的整体写作,其中汉魏五言诗演变历程的研究和写作,既为十九首研究的缘起,也为其写作的主要方法.审美学术观,对文本与史料的思考在先、现有结论在后,实践第一等诸多方面的统一,为本研究学术观和方法论的本质.十九首中的部分作品应为曹植所作,其余作品、苏李诗和<孔雀东南飞>等,皆应与曹植、曹彪、甄氏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张朝富 《江淮论坛》2006,(4):171-174
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有“辞赋小道”的说法,后世人们一直据此认为曹植轻视辞赋。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读。曹植的说法要放到整篇文章的语境中来理解,它不过是曹植一时的谦虚之词,曹植在该文章中表达的不是对辞赋的轻视,而恰是重视,曹植在文论上的观点与曹丕是一致的。澄清对曹植的这一误读,对重新认识曹植在文学发生转型的汉魏之际的特殊作用、纠正传统文学史对曹植认识当中的一些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勰与萧统都重视表文一体,虽同赏一些名表,但《文心雕龙》与《文选》更多展示的是二人表文观的差异:刘勰所论基本都是传统的表文类别,萧统则亦重"表"体在魏晋及以后的新发展,这一方面反映出刘、萧二人保守的文体观和重新变的文体观的不同,另一方面见出刘勰规范文体、清晰辨体的目的;《文选》选录李密《陈情事表》应与魏晋六朝孝先于忠的观念、梁武帝倡孝及萧统本人至孝之性有密切关系,刘勰未论及则或因此表重表私情,在表文中较为特殊所致。  相似文献   

14.
刘艳 《北方论丛》2021,(3):46-57
学者研究者们已经注意到了学者散文(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是当代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现象。有学者和散文研究专家陆续已对学者散文做过精准的定义和研究。学者的学识和涵养,都会令学者写作散文能够在散文文体和散文艺术本性上更加孜孜以求。学者散文即便表面上看似无法可依、率性自由,骨子里其实对散文的样式、文体、边界等方面都有着自觉不自觉的艺术追求。学者作为知识分子,如果能将知识者的精神追求与文体创造相融合,就自然会拓宽当代散文写作样式、文体和独特的文化精神价值。李洁非以“文人散文·漂泊者·阅读史与写作史”“批评家随笔:一个人的文学史与批评史”“自由无碍散文观与‘袖手清谈’‘豆腐滋味’”的学者、批评家和文人散文创作心态与写作理念,别立“当代学者?文人散文”新宗。  相似文献   

15.
周唯一 《船山学刊》2005,(4):152-155
在中国古代公用文体中,表文是一种源远流长的频频使用的重要文体。《文选》为此选录了19篇文章以示对它的重视。然而这一文体产生于何时,古今一些学者的看法并不一致,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见。本文对这两种意见进行了辨析,并从古代公用文体生成的特点和表字的含义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本期散文文体研究笔谈,邀请到四位分别出生于20世纪三十、四十、五十、六十年代的学者参加。四位学者长期关注、从事中国现当代散文创作和理论研究,对于散文文体问题卓有心得。孙绍振教授以黑格尔式的辩证法,对真情实感论的十大漏洞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范培松教授认为一部散文文体的变革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散文写作中自我的蜕变历史;陈剑晖教授将学者散文的文体特征归纳为内敛性的思维方式、生命的本真呈现、智慧写作和自由心灵四个方面;王兆胜编审认为当前中国散文出现了严重的失范,迫切需要解决散文的文体异化问题。四篇论文由于作者的知识背景、学术结构、观照视域、审美经验的不同,构成了令人回味和反思的理论对话空间,我们相信这种对话,一定会促发学术界对此问题的进一步深思和争鸣。  相似文献   

17.
考察一种思想观念的特质,仅仅停留在思想学术层面的解说是远远不够的,其得以出现的文化乃至技术条件必须纳入我们的研究视野。同时,思想的发展是前后相续的过程,它处于萌芽状态时面目并不清晰,当我们用历史生成的眼光追溯后代某些“成型”的思想,这时其源头的理论价值才看得比较清楚。曹丕《典论·论文》云:“文本同而未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这段话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体论,它第一次提出了文体的分类问题,对各种文体的特征或写作规范作出厂大致的规定和概括。其中之“诗赋欲丽”说,被认为是中国…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郁达夫小说语言体式入手,对郁达夫小说语言的文体构成进行了全面的剖析,探讨了他小说中占主体地位的语言样式,并从功能角度对这些语言样式做出了分析,认为这些语体样式的采用和郁达夫旧体诗表达之间有着文体写作上的承接关系,是郁达夫在白话小说文体上的创新实验.  相似文献   

19.
"作者之死"和传记批评的复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文学史和批评史,尤其是在西方,传记这种古老的文类不断被改写、挪用,传记批评也不断被质疑、甚至摒弃。从文体发生学的角度来看,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传记的基本文体规定性应该是编年体式的“叙事”。就像《四库全书》把传记解释为“传记者,总名也,类而别之,则叙一人之始末者为传之属;叙一事之始末者为记之属”。从这种意义上来看,传记的写作其实是寻找失去的时间。传记叙述的历史是过去时的,已经发生的真实。但在事实上却不是这么回事,历史的写作无法回避向当代的延伸,传记也回避不了。从世界范围看,当下语境成为操纵传记写作的“一只…  相似文献   

20.
唐·陆宣公(陆贽)奏议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公务文书的典范,是封建国家统治人物理财、理政的思想指南,加强封建政权建设的谋略库。当前研究奏议,国外已有人初设“奏议学”从若干方面有所涉及,国内学术界对此亦颇为关注。本文拟就此略抒己见,就教于方家。陆贽奏议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