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按经验纬"是<文心雕龙·正纬>篇中刘勰"正纬"的原则和方法,根据儒家的经书来检验纬书,刘勰认为"其伪有四".然而,实际上,"验纬"是不能够"按经"的,因为两者的内容和性质截然不同.如果将纬书同经书分而论之,那么纬书自有其存在的价值.因此,尽管刘勰认为纬书是"乖道谬典"、"无益经典",但是仍然肯定了其"有助文章"的意义.从刘勰提出"按经验纬"到主张"酌乎纬",由此说明刘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辩证而客观的.  相似文献   

2.
《理论界》2021,(4)
谶纬文献具有一定文学性,这早在《文心雕龙》中已经被论及。如果从文学视角审视谶纬文本时,有部分作品与地理博物体小说的文体特征非常吻合,即具有地理、博物、志异的特点,而且呈现这些特点的篇目在整个作品中占多数,符合判定地理博物体小说的数量原则。这部分作品主要集中在"河图"类谶纬书中,如《河图括地象》《括地图》《河图始开图》《龙鱼河图》《河图玉版》《遁甲开山图》《白泽图》等都可以看作汉代地理博物体小说的代表性作品。  相似文献   

3.
阐释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对经的阐释最能体现中国阐释学最重要的特征:神秘性、实用工具性及矛盾性。这种神秘性、实用工具性与矛盾性正体现在《文心雕龙》所提及到的谶纬对经的阐释现象上。正是基于谶纬这种阐释特征导致经在接受史上的异质化,刘勰于《文心雕龙》中特置《正纬》篇以矫其陋漏。但是,由于刘勰思想的内在局限性致使他未能真正地批其纰谬。对此,从谶讳对经的阐释所运用的哲学依据、形态类型、阐释的社会效果史诸方面来考究,便可揭示出刘勰《正纬》篇的内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所谓“纬书”,就是解经的书,“纬”是相对于“经”,即儒家“六经”(亦称“五经”)而言的。据说“孔子既叙《六经》以明天人之道,知后世不能稽同其意,故别立纬以遗来世”。所以有孔子《七经纬》及黄帝至周文王所受《河图》、《洛书》本文(《隋书·经籍志》)。其实纬书与孔子无关,是汉代儒生自行制作的。赵翼《廿二史(答刂)记》中说汉代儒生“上书无忌讳”,所言正是汉儒通经致用犯颜直谏的风气,如昭帝之世睐弘以符瑞言“当有匹夫为天子者”,请汉帝“求索贤人禅以帝位”,京房、李寻以“天人灾异”议朝廷政治  相似文献   

5.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把<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视为"文之枢纽".所谓"文之枢纽",即全书的总纲.对于总纲的理解直接关系到我们对<文心雕龙>整个理论体系的把握.我们认为<原道><征圣><宗经>可以看作是"文心"部分,分别从文体论、审美性和创作论方面体现了刘勰儒家经典文学化的观点;<正纬>和<辨骚>归为"雕龙",体现了文学经典的确立."文心"和"雕龙"它们共同构建了一种文学范式:儒家经典向文学经典的转化.  相似文献   

6.
《河图》《洛书》一直被看作是《易》的来源和组成部分。其图式简单、涉及广泛、内涵深奥、源远流长,为历代学者所重视,潜心研究者甚多。尽管如此,人们在研究探索中尚未探消《河图》《洛书》内涵之粹要和其历史之渊源,这一千古之谜迄今仍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本文以探索求源为旨意,粗陈己见,求教同好,以促进易学研究的再深入。 一、河洛溯源 系辞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历代研究者对这句话的理解不一,大体上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1、《河图》《洛书》不是自古有之、而是宋人假借古人之名而造。2、伏羲氏得《河图》而画八卦,夏禹氏得《洛书》而制《九畴》。3、伏羲氏效法《河图》画  相似文献   

7.
《原道》篇是《文心雕龙》的第一篇,也是刘勰所谓"文之枢纽"五篇的第一篇,它对我们研究这部书的基本思想是极为重要的.但是,研究者对这篇文章的看法是很不一致的.有的认为:"《原道篇》探讨了宇宙构成和文学起源问题,这篇文章是我们研究刘勰的宇宙观和文学观的重要资料".有的认为:"《原  相似文献   

8.
解河图、洛书与八卦图刘正英一、河图、洛书与八卦图究竟是什么河图、洛书与八卦图,是我们的祖先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创造出来的,但绘有河图、洛书的实物以及这些图的真实用途却未能流传下来,直到宋代,一些研究《周易》的著作中才出现各种图式。而这些图式在上古时代是否...  相似文献   

9.
千古之谜“河图”,“洛书”破解苏开华河图、洛书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两个千亩之谜,由于均与《易经》有关,这就使它们更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学人皓首穷经,试图揭开其中的奥妙,然而始终未能如愿,以至有人干脆断言,认为它们属于外星文明。笔者以为...  相似文献   

10.
葛志毅 《文史哲》2008,6(3):80-87
河图、洛书传说在春秋战国以来久已行世,但对其内涵意义迄无明确说明。据现有文献考察,赋予其内涵意义以明确说明者实乃刘歆。刘歆的说明不仅赋予汉代谶纬以基本的思想内容核心,也奠定了汉代谶纬研究的基本意义理路框架。这是汉代谶纬研究的基本着眼点,必须给予足够的注意。  相似文献   

11.
<正> 对刘勰《文心雕龙·原道》之"道"的认识,关系到如何分析和评价刘勰的文艺哲学及其文论思想体系等重要问题.先前学术界或以为此"道"乃"客观规律或法则",或以为它本于"《易》道".但由于论证尚嫌不足,故有人另寻蹊径,或以为"道"的内涵为"以佛统儒,佛儒合一",或以为其乃道家之"道".更有人认为:刘勰"原道"及"徵圣"、"宗经"诸论,不过是刘勰为宣扬其文章学观点而打出的招牌而已!我们采取"不为苟同"、"不为苟异"而实事求是进行研究的态度,就《文心雕龙·原道》之"道"的所本或历史继承关系及其特性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
<正> 一《正纬》是《文心雕龙》第四篇,刘勰把它列在《原道》《征圣》《宗经》之后。《序志》篇说:“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可见刘勰在写作《文心雕龙》一书时,是把《正纬》作为“文之枢纽”的  相似文献   

13.
"隶事"之风的盛行是六朝诗文创作的一大特点,那么,谶纬之书中那五彩缤纷且充满神异色彩的事典自然不出他们的视野,因此,征引谶纬事典在六朝诗文作品中较为普遍.然而,对于谶纬文学价值的认识,六朝文人则明显地经历了一条从"隶事"的创作习好到理论的自觉之路.刘勰之"正纬",既缘于时代,又超越时代.  相似文献   

14.
杨肇中 《殷都学刊》2014,(3):97-104
黄道周的易学思想具有明显的经世致用性。其宗旨在于"推天道以明人事";其特点在于"准于天地,本于日月";其易学诠释学体现在《易》、《诗》、《春秋》以及《易》、历、律的两个"三合一"的诠释方法上;其易学进路在于以象数为主,兼综义理,且以河图、洛书为构建易学本体论的根本性理据。  相似文献   

15.
谶纬文献是汉代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的具体时代众说纷纭。无论是通过对《后汉书.杨厚传》有关记载的推断,还是基于《华阳国志》"王延河平"和《汉书.李寻传》李寻说王根之语中"五经六纬,尊术显士"的记载,都可以推断谶纬文献的初步形成时间不晚于汉成帝时。至于在学界影响较大的谶纬起于哀、平说,则可能缘于对张衡奏疏内容的"误解"。  相似文献   

16.
在《文心雕龙》研究中很多人对《正纬》重视不够,而其实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是论证了纬书之伪,对当时的社会文化风尚的拨乱反正、对文学的正本清源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其次是肯定纬书中包含丰富奇特的故事和各种文化资料、丰腴的文采,可给为文之用心提供参考;再次,该文体现了刘勰重要的文学思想:宗经的原则性与博取众长的灵活性,文质结合、情采结合的文学创作和批评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谶纬庞杂繁多,佚文散见于各书,现在都残缺不全。纬书中只有《易纬》还比较完整地保存,清乾隆时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周易乾凿度》首尾完具,又是《易纬》中最富于哲学思想的。《四库提要》说它“于《易》旨有所发明,较他纬独为醇正”(《周易乾凿度》卷六)。这里以《周易乾凿度》(以下简称《乾凿度》)为典型,加以分析研究,可以做为谶纬哲学思想的代表。  相似文献   

18.
刘勰在《丈心雕龙》中把《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视为“文之枢纽”。所谓“文之枢纽”,即全书的总纲。对于总纲的理解直接关系到我们对《文心雕龙》整个理论体系的把握。我们认为《原道》《征圣》《宗经》可以看作是“文心”部分,分别从文体论、审美性和创作论方面体现了刘勰儒家经典文学化的观点:《正纬》和《辨骚》归为“雕龙”,体现了文学经典的确立。“文心”和“雕龙”它们共同构建了一种文学范式:儒家经典向文学经典的转化。  相似文献   

19.
《文心雕龙》之"枢纽",并不对应纬书天文黄帝"含枢纽",而是出自紫微垣中枢,取北辰天极主宰的意涵,为刘勰"群言之祖"观念提供价值意义上的同构象征作用。"枢纽"的这种意涵也不必出自纬学,而是直承经由先秦诸子(尤其是道家)哲学转化了的天文学知识系统。天文枢纽对北天极只作相对的标示,提示人们:以往论者对《文心》"文之枢纽"的许多争执,都过于拘泥;"文之枢纽"不仅应作为一个整体去加以体会,同时它与"论文叙笔"也是贯通一气的。  相似文献   

20.
张少康先生的新著<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研究>是当下"龙学"研究的新成果.其对刘勰家世、生平、思想的考证非常严谨,对刘勰的"原道"、"虚静"、"言意"、"风骨"等学说的论述非常透辟.而对"文之枢纽"部分<正纬><辨骚>篇的解读、刘勰的文学观念和<文心雕龙>的体例、刘勰"唯务折衷"的方法论等问题的解释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