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理解文化的生成基础与现实功能,把握文化的反作用及其实践内涵,可以形成文化实践的自觉意识。文化自觉促进思维创新,人们在文化实践中实现了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重新理解,在观念变迁中形成超越自我的文化自觉。促进思维创新的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而培养践行核心价值理念的哲学与文化人才,将成为建设文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历史生成论视角阐释语言、思维、文化的相互依存关系,强调在当今跨文化交际时代,我们不仅要正确理解各民族的语言表象,更要主动去理解语言表现所代表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或避免各种各样的文化冲突,变文化冲突为文化融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同。  相似文献   

3.
建构中国话语体系,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点,是践行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任务.首先,文化自觉,认清中国话语体系建构的现实语境.找准中国话语体系在世界话语体系的定位,客观评价中国发展和中国话语,在改革、发展中辩证地看待“现实的合理性”和“合理的现实性”,丰富中国文化内涵、提倡“中国主义”,提升文化软实力和中国形象.其次,理论自觉,在竞争中建立中国话语体系的领导权.防止理论缺席,增强吸引力和影响力,要有国际文化视野和本土文化立场,用全球性的话语策略阐释中国价值.最后,中国话语体系建构不是一个自我命名、自我确认就能实现的工程,而是一种需要广泛传播,被广泛理解和吸收,在实践中检验和兑现的理论系统.要以现代性、实践性和思想性为基础构建基本理论框架,要突出特色、以新人文精神扬弃旧人文主义,要融入世界话语体系,以内容创新和传播运营发出中国的声音,在竞争中夺取话语权和文化领导权.  相似文献   

4.
整体而言,在对待自身文化的态度上,中国人经历了由自足到自负,由自卑到自残,由自尊到自信的螺旋上升的心路历程,这给予当代中国文化重建的启示是,要在文化心态上保持不卑不亢,并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将古学、今学与西学结合起来,打造"新国学",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模式。  相似文献   

5.
大学教师从文化视角出发研究和组织教学,形成文化意识和文化自觉,以文化传承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我们要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自觉实现具有主体性的文化生命构建。文化自觉的重心是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人文精神建设是文化主体建构的核心内容,同时要在文化自觉中正视传统文化与多元现代社会的融合,从而消解西方文化的单边主义,实现中国文化的全球化。  相似文献   

7.
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文化自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刘曙光 《学术论坛》2007,4(1):126-130
民族精神不应被看作是一种静止的、僵死的东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有历史感,更要有现实感和时代感。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一切民族精神都是当代精神”,或者说“一切民族精神都是时代精神”。当然,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我们可以通过文化自觉来达到二者的有机统一,来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8.
孟耕合 《天府新论》2014,(4):118-123
文化自觉不仅是文化观念,也是一种文化实践,这是由文化的本质、地位、价值、发展的内涵所决定的。文化自觉是传承民族精神的自觉,更是对当今时代精神的自觉,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发展中的指导地位。哲学是文化的灵魂,当代中国文化的构建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觉的前提下才能完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大众文化和民众生活层面的自觉,二是在学术文化层面的自觉。  相似文献   

9.
浅论小康社会的文化建设与文化自觉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强 《学术研究》2003,(1):11-13
文化自觉意识是对自身文化的“自知之明”意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意识、对外来文化的“博采众长”意识、对未来文化的“积极建设”意识。文化自觉意识是文化发展的内驱动力。十六大报告关于文化建设的论述体现了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小康社会的文化建设需要文化自觉意识的普遍觉醒。  相似文献   

10.
29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的语言政治格局之中,中国作家产生了建立"汉语主体性"的语言自觉,这种自觉,不仅表现为对汉语弱势处境的严重焦虑,还表现为对现代汉语自身的历史与现实问题的反思与超越.在这样的基础上,中国作家的语言观念也出现了新的变化,超越了此前的"语言工具观"的"语言生命观"和"语言本体观",便是这一变化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从交际语言观和认知语言观看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语言在人类认知和思维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哲学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医学科学家都试图给这个问题找出一个圆满的答案 ,但都无法给出一个无懈可击的解答。原因何在 ?我们认为 ,要探究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 ,首先必须给语言和思维下一个可操作的定义。本文尝试为语言和思维重新定义 ,并从交际语言观和认知语言观的角度探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道德教育的文化自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道德教育是一种文化性存在.文化是构成并促进道德教育的精神资源和动因.道德教育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追问、延展、传承和开拓着文化命脉.面对当前文化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并存的文化遭遇,当代中国道德教育应当具有文化自觉意识,通过引领青少年精神世界的生成,萃取他者道德文化的精华以及确立道德文化的本土意识等方式完成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13.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本文从社会语言学和人类文化学的角度,分析了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播和延续的工具。语言不仅反映人们的思维方式,而且还反映社会现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是传统文化的积淀。而文化对语言也有很大的影响。文化是语言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语言中的许多因素(如句子结构、词汇意义等)无不与文化息息相关。此外,文化还是制约语言运用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语言学不是西方人类语言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西方人类语言学产生、发展过程的评述,归结出了其缘起逻辑、理论基座与理论核心并相较于中国文化语言学,剖析了二者的本质差异,认为中国文化语言学既不是西方人类语言学也不是对它的简单模仿,再次论证了中国文化语言学是在批判继承古今中外语言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融汇贯通了20世纪以来人类文化研究对语言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探索汉语汉字的文化真谛和中华文化的语言本质而构建起来的学术新范型。  相似文献   

15.
16.
如同哲学上难以分清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思维和语言也呈现出先后顺序无法分清、相互依存的关系。可以断言:没有思维产生不了语言,而没有语言也就无法思维。思维是语言的本质,语言为思维的表象。思维方式和语言表现具有较强的稳固性,即使变化也呈表里性。欧美人的思维方式是个体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集体的、日本人的思维是整体的,所以,欧美人的语言表现为清晰、简洁,中国人、日本人的语言表现则含蓄、委婉。人们习惯于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对方的语言,而不愿意用对方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对方的语言,这便是许多冲突的导火索。因而,如果只注重语言的表象,而不涉及其本质——思维方式,确实难以找到语言所表达的真实内容所在。  相似文献   

17.
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围绕着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三个分别涉及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发展文化的问题,文章从自觉到自信、自信到自强和"他者"到"自我"三个语境、从何以、何以能和以何能三个维度阐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一直都有很多争议。大致来说,有三种不同的看法,即:语言决定论,思维与语言相对论,以及二者之间存在的辨证关系。本文分别分析了这三种主要观点,并由此指出前两种观点有失偏颇,并最终肯定了第三种观点。  相似文献   

19.
为化解国人精神的困顿,亟需实现文化自觉.文化自觉不仅是对文化发展状态的描述,也具有认知性、实践性和大众性的意蕴.鉴于当前文化建设存在重宏观叙说轻微观引导、重观念研究轻文化实践的偏颇,文化自觉的践行路径应是坚持在坚守中多样发展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发展文化、在大众中传播推介文化、在实践中发展文化.  相似文献   

20.
一个民族在创造文字的同时 ,创造了一种思维方式 ,进而形成特有的世界观、价值观。研究民族文化不能忽视民族语言的影响。中国文字是形象文字 ,其特点是寓意于形、意在形中。这种文字促成中国文化特有的“天人合一观”、“意境观”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