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赫哲族历史文化传承与演变的认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赫哲族是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在长期的渔猎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和文明成果,这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三江区域独特的历史文化类型之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环境、经济、政治等原因,赫哲族文化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深入研究赫哲族文化内涵与特色、传承与变异,分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有益于赫哲族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益于引导赫哲族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化;有利益三江地区经济开发和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赫哲族是我国"六小民族"之一,在其长期的渔猎生产生活中创造出丰富的民族文化。他们的语言、文学、艺术、宗教及民族风情等文化精品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呈蓬勃之势的经济开发浪潮中,更需要采取措施,传承和保护这些濒于灭绝的人类精神财富,让赫哲族文化遗产在三江地区开发中绽放生机,使其更具浓郁的民族性、地方性、区域性。  相似文献   

3.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历史上他们以渔猎文化为主,有着独特的社会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贵的精神财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时代的变迁,赫哲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赫哲族社会文化也随之发生了巨大转变,这种转变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影响,如何在变革中去保护和传承赫哲族社会文化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4.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长期以来繁衍生息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创造了以“渔猎”为特色的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文化。赫哲族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尤其是在经济转型和文化开发中,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变迁,赫哲族传统习俗文化濒于灭绝。本文采用历史学、民族学、文化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方法,综合研究赫哲族传统习俗文化的传承和演变现状,分析其产生变化的原因,探讨其历史文化价值、精神文化价值、旅游文化价值及其对赫哲族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以现代化的理论和视角探索赫哲族传统习俗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赫哲族是我国"六小民族"之一,在其长期的渔猎生产生活历史中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化。《赫哲族历史文化研究》一书对赫哲族的历史文化进行了系统地阐述。本文主要从该书写作特点的角度,对该书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6.
赫哲族鱼皮文化艺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赫哲族鱼皮文化艺术是赫哲族渔猎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文化核心,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园地中一朵美丽的奇葩。文章论述了赫哲族鱼皮文化的源流、鱼皮熟制和鱼皮缝制工艺,分析了赫哲族鱼皮文化艺术特色,探讨了赫哲族鱼皮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方法。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共同体既是文化共同体,又是政治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历史的选择,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领和主线,各民族历史文化的共同性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等构成共同体意识产生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文化认同是核心和关键。本文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文化认同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进行分析,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文化认同的实践路径,以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有一定拓展。  相似文献   

8.
正赫哲族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世居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沿岸。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勤劳智慧的赫哲先民创造出了独具特色而又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然而,由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变化,使得赫哲族的民族特征及文化形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挖掘、保护好赫哲族文化资源已显得日益迫切起来。  相似文献   

9.
正赫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一带。赫哲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以渔猎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民族文化。然而,随着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赫哲族的传统文化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冲击,民族文化元素在赫哲族民众生产生活中的地位渐趋下降。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和终极关怀,具有价值导向与精神激励的作用。历经六百余年沧桑的黔中屯堡,在时空演进中经历了长期的文化涵化,形成了独特的屯堡文化,既成为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历史,也说明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屯堡文化内蕴的“忠勇”“孝悌”“礼智”“仁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屯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根基,也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2012年6月16日,由黑龙江历史学会主办、佳斯大学人文学院承办的黑龙江省历史学会2012年年暨"黑龙江流域文明与东北亚国际关系"学术研讨会佳木斯大学召开。会议开幕式由哈尔滨师范大学副长李凤飞教授主持,佳木斯大学校长邱洪斌教授、黑江省历史学会会长修朋月教授、佳木斯大学三江区域史文化研究所、赫哲族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敏教授席了开幕式并讲话。  相似文献   

12.
赫哲族的传统渔猎文化源远流长,赫哲族的传统体育内容丰富多彩并深受渔猎文化的影响。然而经济腾飞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赫哲族民族体育文化产生诸多影响,赫哲族不可避免地面临传统体育文化、生活习俗等各个方面被强势民族同化的命运。对赫哲族体育文化的抢救、挖掘已迫在眉睫。本文以赫哲族的传统渔猎文化为切入点,对赫哲族传统体育的形成、文化内涵及传统体育中渔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进行了分析研究,力求为保护发展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主要根据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中所载的19个赫哲故事,进行梳理和研究。它们虽不能为信史,但却为研究赫哲族萨满教及民俗等方面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史料,还可以帮助我们诠释赫哲族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往人们对这些传说只注意研究其文学性,却忽略了它与萨满教的密切联系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精神要素的民族形式,也是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的必然产物。中国式文化现代化道路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应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历史出场、当下立场和未来现场的时间线索中,把握其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和文明自信的价值逻辑。立足历史自信,应基于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建设史和发展着的文化实践成就,发挥历史主动,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根植文化自信,应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以中华文明特性为根本,以“两个结合”为方法,以文明交流互鉴为指引,扎实推进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建设进程,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力量和底气。聚焦文明自信,应处理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传统和现代、中国和世界、一体和多元、系统和要素四组关系,实现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时代升华。  相似文献   

15.
正赫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而加强赫哲族民族文化教育的工作,对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显然具有重要意义。一、赫哲族民族文化教育现状文化是民族分野的标志,民族文化是指各个具体民族长期积淀起来的原住民文化知识。赫哲族民族文化是赫哲族人民千百年来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并形成的传统的物质生活、社会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自然也包含了民族文化的复兴,研究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基本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重视文化传承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前提,应对文化冲突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关键,推进文化创新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动力。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实践,继承传统,吸收先进,才能不断推进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17.
论中原文化在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文化的诸种地域形态中,中原文化占据着主导性的位置,它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基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源泉.但是,正如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面临着艰难的现代转型一样,中原文化作为一种起于家耕文明的文化形态,它的转型则不但决定着我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区域文化形象的转变,而且也必然对建构当代形态的中华民族精神持续发挥着重要影响.据此,对于中原文化的研究,不仅具有整理历史遗产的学术价值,而且是为当代社会发展寻找精神动力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在社会发展变迁的同时,环境污染、旅游开发等因素使赫哲族的文化权益面临严峻的挑战,而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也正处在流失的困境之中。因此,在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国际背景下,在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加强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构建相应的保护模式成为迫切的课题,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公务员精神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公务员精神是一种天下为公、积极向上的公共精神,谱写出中华民族的时代最强音,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蕴含深邃的历史意识、民族意识、文化意识、现代意识和国际意识,富有中国特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人类文明中一笔宝贵的财富,有其独特的魅力,有不朽的生命力,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宝库,培育子孙后代民族魂的教科书,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架构中,表现为明确归属意识和情感趋同的文化认同是一个至为重要的核心概念。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逻辑,展现了文化认同确立共同思想观念、价值信仰、行为模式和凝铸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力量。基于文化认同,中华各民族在共同历史过程中自觉形成了一体性意识和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精神基石。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