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道互补"的价值取向对企业品牌的构建具有现代意义,道家"自然""无为"的智慧运用于企业品牌的价值定位、价值观整合以及传播过程中,可以实现品牌的精神渗透与价值共享,可以维护品牌与消费者的价值关系;儒家"仁""义""礼"思想运用于企业品牌管理中,对企业内部凝聚力的提升,外部品牌形象的塑造,以及形成和维系企业、员工、合作者等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共享性价值观也发挥着无形力量。可以说,品牌构建与"儒道互补"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要求是高度契合的,"儒道互补"的价值取向在企业品牌构建中的运用,对于促进企业品牌的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品牌价值的最大化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2.
城市品牌形象的构建离不开媒介的传播,如何利用媒介去打造城市品牌、构建城市品牌形象是摆在城市品牌宣传中的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城市品牌构建过程中,媒介使用应遵循简单法则、期待法则、个性法则、熟悉法则和期待法则等,注重媒介的整合传播以及媒介传播内容的差异性和个性化。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3,(11):221-224
大学品牌经营的核心是构建个性鲜明的学校品牌文化。互联网因其高速、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检索便捷、表现形式生动、更新速度快和超文本等特性而成为学校品牌传播的重要选择。为此,大学品牌经营应当精细设计简洁明快、富有个性的学校网站,根据自身的教育服务与社会服务特点,建设好学校品牌互动虚拟社区,发挥博客和BBS论坛的高效传播作用,在网络空间通过构建访客自服务体系等技巧,营造人性化的教育服务体验空间,以增强学校品牌的"黏性"。  相似文献   

4.
整合品牌传播的理论与实务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一种全新的营销思潮,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革命性意义以及对未来市场营销格局的影响都是不容置疑的。但这一理论并没有把与顾客建立良好的品牌关系作为核心问题,也没有把品牌关系确定为整合营销传播的核心价值追求。事实上,所有的整合营销传播的基本要素都是围绕着品牌关系而形成的,建立品牌与顾客之间的不可动摇的品牌关系是品牌营销传播的本质所在。品牌营销传播既要整合品牌与顾客及相关利益者的一切接触点的传播渠道,也要整合所有的营销传播活动,即统一形象、统一声音、统一价值主张等。而构建适应于整合品牌传播的组织体系以及整合品牌的传播路径则是确保品牌传播具有实效性和操作性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公司治理是中国企业改革面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公司治理问题更为世人瞩目。因为一直以来美国模式的公司治理是中国公司学习的典范和追赶的目标,但金融危机表明,美国模式的公司治理有很多缺陷,也有许多需要中国吸取和借鉴的经验教训。目前大多数中国上市公司都建立了公司治理架构和基本制度,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不少企业的公司治理还形备而神不至,即组织架构齐备,但  相似文献   

6.
编者按:社会管理既是一个老命题,又是一个新挑战。面对新旧社会矛盾的交织激化,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成为实务界和理论界的关注焦点。本期专题讨论的三篇文章,紧扣社会管理这一时代主题,从不同侧面剖析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所需要的组织资源。岳经纶教授和陈泳欣以广东省总工会的实践为例,指出  相似文献   

7.
8.
吴晓倩  秦志希 《云梦学刊》2008,29(5):142-145
2008年初,一批关于香港艺人陈冠希等人的"艳照"在网上惊现,轰动了整个华人圈,并迅速引爆数以千万计的网民争相下载、转贴、发布和传阅.对此,香港警方和大陆警方都发表了各自的观点.香港警方认定以互联网上发布和转贴作为传播方式为犯法,而将照片传给认识的朋友,即以网络通信方式传播则不算犯法.①  相似文献   

9.
邹立清 《理论界》2012,(4):49-51
本文在分析网络环境下传统的营销传播模式不足的基础上,提出虚拟社区将成为品牌传播的新途径。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提出虚拟社区品牌传播的核动力及其传播机理是虚拟社区所创造的顾客价值。围绕顾客价值,对虚拟社区的品牌传播策略进行探讨,旨在为网络背景下,企业的品牌传播模式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4,(11):253-256
随着社会教育程度渐趋成熟,我国教育需求与供给方式更加多元化,品牌成为学校赢得市场和家长的关键,学校的品牌效应更加明显。品牌战略执行的关键之一,就是寻找适应品牌文化传播的路径。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学校品牌传播必将引起社会对教育品牌更广泛、更深刻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编者按:在马恩经典作家看来,意识形态不是与现实的历史进程完全无关的纯粹的理论形态,而是具有深刻的政治内涵。但马恩经典作家认为在有阶级存在的文明时代,社会的运行和统治往往要借助于意识形态的力量,以此取得社会统治的合法性基础。马恩经典作家不是在中性的或肯定的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这个概念,而是在否定和消极的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他们对意识形态持彻底批判的态度。当今,我们究竟应该在何  相似文献   

12.
编者按:近代的中国自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后,经济、政治、文化、学术等各方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先进的知识分子们面临危机局面,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思想历程。在这一思想历程中,中国传统的学术与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转型,新的历史观取代旧的历史观,新的道德观取代旧的道德观,新的学术方法取代旧的学术方法,是整个中国近代的思想特征。这一系列的转型,其核心都是救亡图存。本期刊发的这一组专题讨论,从  相似文献   

13.
作为现代社会的时尚符号,网络流行语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正是对民众的智慧和自我表达的真实反映。它的普遍传播已引起语言学界的关注,但现有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其定义、分类以及特点总结上。在此借助语用学三大理论之一的模因论对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和传播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强势模因在保真度、多产性以及长寿性方面均表现较高的值,也符合同化、记忆、表达、传输四个生命周期。  相似文献   

14.
于潇 《阴山学刊》2012,(2):45-49
Web2.0时代,互联网越来越多地融入了互动、分享、交流的人性化元素。社会化媒体带给用户更加新鲜的网络体验,网络传播应用模式也更具创意性。受众认知和商品消费行为也发生巨大变化。品牌的情感传播,就是要捕获消费者的情感,通过情感打动消费者,把人类共通的情感注入到商品之中,使消费者在情感的体验、想象、享受中自觉地接受产品和服务,从根本上与其建立起一种持续的、长久的情感关系。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化媒体以其公开性、参与性、对话性、交流性、连通性和社区化的特点成为品牌情感传播的有效平台。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释了青奥会实施品牌化战略所面临的两个关键问题:品牌理念的构建及品牌价值的评估,以期为南京青奥会的运营提供理论支持。首先,在对青奥会的品牌谱系、诞生背景及品牌定位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为青奥品牌梳理出了以奥林匹克主义为导向的理念体系;继而又深入剖析了青奥会品牌价值的实现路径,并将其归纳为重塑奥运品牌形象、助推城市品牌建设以及提升企业品牌影响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正编者按: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必须"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显而易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企业改革被赋予了深刻的实践意义,企业家也被寄予厚望。事实上,企业家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性角色,不仅影响着企业绩效的改善和提高,也决定着企业发展的  相似文献   

17.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高中国文化影响力,是当前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重要软力量。当前,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文化网络传播还存在传播主体单一、传播思路以我为主、传播媒体缺乏深度融合创新、传播过程缺乏互动等问题。讲好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故事,需要加快构建中国文化网络传播动力驱动机制、话语转化机制、载体平台协同创新机制、效果评价机制和舆论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生命线.在“互联网+”兴起的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有效传播、发挥教育作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课题.“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既要防止过于强调互联网的强大功能而忽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又要避免因缺少真正的互联网思维而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果.这需要从三点着力:形成互联网跨界创新思维理念,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果;关注互联网受众主体能动作用,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体价值;打造互联网意识形态生态环境,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从而实现“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19.
流言是人类社会中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在传统社会里主要是通过口头传播的方式流传,但在网络时代,流言的传播机制和路径更加复杂。认清流言的传播机制与特点对于流言治理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玉田流言"的分析,从传播媒介、传播层面和传播效果等方面,探讨了网络时代流言传播的机制和特点。  相似文献   

20.
随着西藏的跨越式发展进程,广告已经不仅仅是其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它日益成为西藏文化对外表达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和手段之一.广告覆盖面广、到达率高的优势,使得在其中出现的西藏文化元素得以广泛传播和接收.本文选取近年来已公开投放的广告作品,提炼出若干西藏文化元素运用的角度,并主要从广告学的理论视角分析了西藏文化表达与传播的原因和独特优势,以期为提高西藏文化的传播效果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