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壮族民间叙事长诗《李旦与凤姣》广泛流传于桂西、桂中地区,几乎是家喻户晓,老幼咸知。其抄本繁多,有排歌体的,有勒脚歌体的,有的叫“李旦王”,有的叫“唐王歌”,有的叫“李旦与凤姣”。右江流域的“唐王歌”长达八千多行,还有专门演唱它的“唐王调”。此外,又有故事和师公戏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其内容和情节都大同小异。最近,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了壮文版长诗《李旦与凤姣》,这是壮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的新成果。本文拟对作品的历史来源、思想意义和艺术特点作初步的探讨。长诗以唐王朝宫廷斗争为背景,通过李旦遇难流落他乡及其与凤姣的爱情和为匡复大唐而率众起兵的故事,反映了唐代壮族地区的斗争生活,表达了壮族人民的理想和追求,歌颂了壮汉民族团结战斗的精神。其主要故事情节如下:  相似文献   

2.
“歌辞”是我国古代一种源于民间的音乐文学,敦煌歌辞亦不例外。我国文学史上出现的新文体大多源于民间,有的和音乐具有密切关系,这是我国诗歌发展的传统特点。“歌辞”乃是自先秦配合雅乐的《诗经》,到汉魏六朝配合清乐的乐府,以至隋唐时代配合燕乐的曲子、大曲的总称。它和说白、散语以及吟辞是有明显区别的。“歌辞”这名称的范围甚为广泛。说白、散语长短无节,并且是不叶韵的;吟辞也无定调,并且是无定韵的;而“歌辞”则要具备体段(即章解)、平仄(即旋律)、叶韵(即节拍)三个条件,并且可以发声歌唱。唐代歌辞有的叫“曲”,有的叫“曲子”,有的叫“杂曲子”,还有的叫“曲子词”,……但所有这些名称,都未免  相似文献   

3.
唐代诗人白居易写过两首著名的七言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这两首诗尽管体裁相同,却一首叫“歌”,一首叫“行”。我们不禁要问,“歌”与“行”有别乎?无别乎?要想弄清这个问题,就必须从头到尾把作为诗歌体裁的“歌”与“行”的本来含义及其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一系列情况弄个水落石出。“歌”与“行”的含义的变化,从诗歌发展史上来看,可分为汉武帝设立乐府之前、汉  相似文献   

4.
1997年,我有幸被选派到了保加利亚国家音乐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声乐专业进修。师从该院声乐系副主任鲁契可夫教授,主要学习美声唱法、西洋古典歌曲和西洋歌剧选曲。保加利亚声乐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有“歌剧歌唱家的宝库”之美誉。产生了不少闻名于世界的歌唱家。如被誉为夏里亚宾再世的男低音歌  相似文献   

5.
《尚书·尧典》中“诗言志,歌永言”的“永”,就笔者所见,有两种注释:(一)永,长,“歌永言”,“谓歌是延长诗的语言,徐徐詠唱,以突出诗的意义”(郭绍虞主编、王文生副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1册第1页);(二)永,通“咏”(新版《辞海》上册第209页),声调抑扬地念诵,歌唱。《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咏”(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301页)。我认为,“歌永言”的“永”应作第二种解释,根据如下: (一) 《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詠其声也”。本书与《尧典》同是战国时代的著作,它把“永”引作“詠”,可见当时的人是把“永”解作“詠”。  相似文献   

6.
昝风华 《阴山学刊》2008,21(6):10-15
汉代乐舞风俗对本时期诗歌具有突出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汉代乐舞的娱乐功能使汉诗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包括世俗之趣、拟人之趣、谐隐之趣、妙理之趣、逢迎之趣等;汉代歌与舞、歌与戏相结合的乐舞表演方式赋予汉诗一定的表演性,即许多汉代诗歌具有与舞蹈或百戏表演相配合的舞词或“戏”词之性质;汉人“悲歌当泣”的音乐行为方式和“以悲为乐”的歌乐欣赏风习是造成汉诗悲情美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详征博引,分类细密,是一本重要著作。但其中亦有可以商榷之处。比如“嵌字”一项(属“镶嵌”格),书中举出两例:“芦花滩上有扁舟,俊杰黄昏独自游,义到尽头原是命,反躬逃难必无忧。”(《水浒传》六十回)“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乐府诗集》)作者说:这样“故意用几个特定的字来嵌入话中”的,就叫做“嵌字”。看来,“卢俊义反”四个字确实是嵌进去的,但“鱼戏”一诗则不同,“东西南北”四个字和全诗浑然一体,构成统一的艺术形象,不能分拆开来,不应把它和“嵌字”混为一谈。再看一些例子:“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熊罴咆我  相似文献   

8.
三十年代中期,江青曾经演出过一出夏衍编写的鼓吹资产阶级“个性自由”的戏剧,这出戏的名字叫《自由神》。江青对这出戏欣赏备至,常以“自由神”自比,并专门撰文宣称要“为自由而战牺牲”。果然,从三十年代至今,凡四十余年,江青确是“自由”的词儿从不离嘴,她俨然真的成了一尊“自由之神”了。  相似文献   

9.
为川剧正名“川剧”这一名号,究竟是什么时候才有的呢?至今仍各说不一。周贻白说:“四川的‘川剧’。旧称‘四川戏’。”(见《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第一期《辛亥革命前后地方戏曲发展概况》)雪樵说:“川剧,在两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汇集了昆曲、高腔、胡琴(皮黄)、弹戏(梆子)、灯戏等多种声腔……到清代同治、光绪时,已统称为川剧。”(见《人民戏剧》1978年第五期《“剧种介绍”——<川剧>》)我认  相似文献   

10.
岳阳菜俗,五花八门,各具特色.特别是平江、岳阳、临湘一带的椒子茶、川穹茶,泪罗、湘阴一带的姜盐芝麻豆子茶等,都具有深沉的文化内涵,留有明显的古文化积淀的痕迹.我们且以泪罗一带的姜盐芝麻豆子茶为例,谈谈民间条俗在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如果你乘火车去罗,一下火车,走出车站,迎面进入你眼帘的,是一道奇特的风景线:对面半边街,一字儿排开,摆着几十个菜摊,向旅客兜售姜盐芝麻豆子茶,这是你走遍其它车站所很难看到的现象,摊主吆喝着揽客时,有的叫“姜盐茶”,有的叫“芝麻豆子茶”,有的叫“姜盐芝麻豆子茶”.茶…  相似文献   

11.
花雕 《家庭科技》2008,(12):6-7
那天有同事问:最近你在听谁的歌?我耸了耸肩,无奈地说:最近没“新欢”。姐妹们立即在叫:“很好一标题啊!”这是我们的职业病——新鲜词语综合征。  相似文献   

12.
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节目曾有过这样一道题 :“压轴戏”是哪一出戏 ?许多人以为它是最后一出戏 ,其实不然。请看《辞海》 :“旧时一台折子戏演出中的倒数第二个剧目。由于最末一个剧目称大轴而得名。”可见 ,“压轴戏”排在倒数第二 ,因最末的“大轴戏”而得名。人们为什么常以为“压轴戏”是最后一出戏呢 ?首先 ,“压轴戏”“占据”了“大轴戏”的位置。“大轴戏”本来是最后一出戏 ,在不同的时期 ,有着不同的演出内容。有时候 ,最末安排一出热闹的大武戏 ,这算得上名副其实的“大”轴戏。但很多时候 ,看戏的达官贵人 ,往往不等终场即行…  相似文献   

13.
喜马拉雅山高峰险,雅鲁藏布源远流长!真是“江山如此多娇”,以其雄伟的形象塑造了一位伟大的诗人,这就是诞生于西藏山南地区的仓央加措! 自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卓有成效的藏学先行者介绍其人其诗以来,迄于现在,几乎所有的译者、论者,都约定俗成似地将他的作品称作“情歌”,考察藏文的“古鲁”(mgur glu)或“贵鲁”(mgul glu)两字,都和“情”毫无关系,而“古”和“贵”的本意是“颈”或“脖子”,带有“引颈而歌”的意思,“古”还有敬语“歌”的含义,有的译为“道歌”。因此,过去翻译的《仓央加措情歌》,应正名为《仓央加措歌诗》。有人可能要问:不是也没有诗的意思吗,为什么要这样译呢?我以为,用以表明他的诗是可以唱的歌,然而又不仅仅是歌,还有比歌更深一层的诗的内涵。当然,译为《仓央加措之歌》也无不可。  相似文献   

14.
韩振奎 《家庭科技》2011,(11):36-36
歌曰:“一把糯米煮成汤,七个葱头七片姜,熬熟兑入半杯醋,防治感冒保安康。”这歌说的是一个药膳粥方。这个药膳方有一个极其吸引人的名字,叫“神仙粥”。  相似文献   

15.
《尚书·尧典》是我国最早的文论论文。《尧典》中已有“诗言志,歌永言”的提法,诗与歌可以看作是我国最早的文体区分:诗与歌。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对“诗言志”、“歌永言”两句作了解释:  相似文献   

16.
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诗歌当然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淮南子、道应篇”说:“今夫举人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力之歌也。”同时人类是最富于感情的,他们想把劳动生活中的复杂感情表达出来,便只有借助于节奏鲜明的诗歌,“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说:“男女有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这正是说明诗歌产生的道理的。我国最古的“弹歌”,汉“乐府”中的“江南可采莲”,以及后世的“采茶歌”“打夯歌”等都是和劳动生产密切关联着的。“诗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乐歌总集,当然亦不会例外,其中有很多篇是劳动人民歌唱他们的劳动  相似文献   

17.
释歌谣     
什么是歌,什么是谣,在我国古代向无严密的定义。“尚书”“舜典”说:“歌咏言。”所谓“咏”即“永”,永言也就是长言。长言照现代的话说,就是语言的声调有长短曲折、迅疾徐缓之谓。这说明了“歌”是由人声所发,它和平常语言不同之处,就是声音有长有短,有高有低,所谓抑扬婉转,一唱三叹。“礼记”“乐记”中也有同样的说法,说:“歌,咏其声也。”又说:“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怎样长言呢?乐记中也有解释,说是“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稾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释名中的说法也是相仿佛的,先说:“人声曰歌。”继而又解释歌字的含义说:“歌,柯也。所歌之声,是其质也。以声吟咏有上下,如草木之有柯叶也。故兗冀言歌声如柯也。”  相似文献   

18.
一、殉道者与人格之歌的诞生 历尽坎坷的诗人岑琦,近几年连续出了三部长篇抒情诗:《闻一多之歌》、《朱自清之歌》(此二部以《闻一多之歌》为名,1986年4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雪峰之歌》(《载《江南》1988年第3期)。著名九叶派诗人之一唐湜在《岑琦的两支歌》(《闻一多之歌》一书之《代序》)中称《闻一多之歌》(以下简称《闻歌》)与《朱自清之歌》(以下简称《朱歌》)“是两位诗人斗士的颂歌,两篇崇高的悲剧”;我以为,《雪峰之歌》(以下简称《雪歌》)  相似文献   

19.
宋杨 《云梦学刊》2015,(2):109-111
中国民族歌剧《木兰诗篇》源自南北朝时期的民间叙事歌《木兰辞》,是与国际接轨的第一部民族歌剧。系统研究民族歌剧《木兰诗篇》中的花木兰艺术形象,从唱段中的音乐旋律特点、演唱特征以及舞台表现等方面来具体分析对"花木兰"艺术形象的塑造,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们对这部歌剧的认识,体会歌剧中人物角色的内在魅力及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20.
张奇珍 《云梦学刊》2011,(1):159-159
2010年10月下旬,“2010年中国·平江不肖生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平江举行,来自美国、韩国、日本和中国内地与台湾的四十多位学者共同研讨平江不肖生的学术问题,与会学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浓郁的学术氛围中,对平江不肖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进行恰当的定性,对平江不肖生及其作品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