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明清之际的汉文伊斯兰译著运动中,面对中国伊斯兰教发展的衰微状况,“变通”成为译著家们的共同呼声,马注继承王岱舆的“权变”思想,强调因地、因时制宜,既吸收中国本土文化中有利于伊斯兰教发展因素,同时也要保持伊斯兰教的信仰宗旨和基本精神.马注的民族宗教观是明清之际伊斯兰教在中国实现本土化过程中的理性抉择.  相似文献   

2.
"斋"、"济"、"游"是马注五功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对三者的阐释上,马注既保持了正统伊斯兰教功修思想的基本内容,也吸收了苏菲主义的某些思想,同时也有意无意地糅合了一些中国本土文化因素,体现了突出的多重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3.
马注的心性说认为,心性及其德性均不是自我产生,而是来自外在的“以妈纳”;心、性均具有德性、善恶等特性,均需要修养,甚至可以说心即性,但心不是理,性也不是理;心为性存在的基础,心决定性,心为信仰的起点与根本,性是人之自然质性,心、性是一体化或并存的。这与儒家心性说有较大区别。  相似文献   

4.
伊斯兰教之异端是违背伊斯兰教经典精神与基本原义宗旨的人或思想。异端思想影响甚巨,对于异端思想出现的原因,马注总结为教领选择不当、掌教持身不正、饥寒所迫、虚文所致、学无所方、其他异端思想的影响、过度饮酒、嗜烟所致、不能遵守教体等数条。马注对异端思想持严重的批判态度,并提出继续发扬伊斯兰教的中和思想、不断加强学习、加强清真禁律、教领掌教要慎重选择、戒烟酒等措施。  相似文献   

5.
“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三部礼书的简称。郑玄为“三礼”作注,在训释名物、注解经文的同时,还详细阐发了自己的文艺思想,对诗乐的生成、功效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给后代研究以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马注是中国明清时期国四大汉文伊斯兰译著家之一,其伊斯兰思想的来源是多元的。本文认为,由于中国伊斯兰教的正统伊斯兰教传统以及经堂教育在兴起过程中与苏非主义的密切结合.伊斯兰正统与苏非主义构成了马注伊斯兰思想的重要信仰基础。  相似文献   

7.
商鞅“更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鞅是以提倡"尊君重法"而名显一时的法家代表人物,但并非不重视礼,只是其对礼的看法和使用与儒、道、墨诸学派大异其趣。面对战国时代"礼崩乐坏"的现实,他明智地提出"更礼"的主张。商鞅之"更礼"基于他的历史观和人性论。其"变法"与"更礼"并行,而"更礼"则以"礼者,所以便事也"为指导原则,从而弱化了礼的道德意义,将礼变为功利之礼、实用之礼,对秦国及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论中西方“食礼”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礼"是礼仪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中西"食礼"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与丰富的内容,但中西方食礼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并表现出不同的文化性征,探究中西食礼背后的文化原因与思想因素,对于全球化时代下的人们更清晰地认知中西文化的根性,从保护人类文明的角度守护精神家园有着十分重大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9.
"礼"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学术界对它的解读或基于文献学的考辨,或立足解经式的探究,都为寻求"礼"的"源"与"流"提供了一个基本途径."思想基因"借入儒学研究①,无疑是解释方式的新尝试,把"礼"看作是儒家的"制度基因",似乎给人一种附庸"现代"的意味,缺失了原初"古典"的意义,那么寻求"礼与制度"的可能性关联就成了立论的基点.本文立足对"制度"这一现代政治学概念的引借式分析,来探讨"儒"礼"在发展中所彰显的"制度性"演变,解决对"礼"进行"制度化"分析的质疑,为中西哲学(或思想)存在着"家族相似性"提供一份佐证.  相似文献   

10.
"礼论"是荀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对21世纪荀子"礼论"研究进行考察与梳理,将有益于荀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通过对21世纪荀子"礼论"研究现状的考察与梳理,发现礼法关系研究成为当前荀子"礼论"研究中的"显学",并呈现出两个显著的研究特点:一方面,荀子"礼论"研究进入一个回顾、总结的阶段;另一方面,探讨荀子"礼论"现代价值的文献大量出现。而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在于尚未突破传统,缺乏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1.
朝鲜作家金史良具有强烈的自省精神和民族意识,他最终投身抗日第一线成为朝鲜义勇军的一员。同时,他还是朝鲜现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小说家。他的长篇报告文学《驽马万里》不仅多角度立体地反映出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详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革命情况,而且还第一次真实记录了中国境内朝鲜独立同盟及朝鲜义勇军的抗日武装斗争。它不仅作为抗日文学或者民族解放文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还具有重要的文化史价值。  相似文献   

12.
马仲英是一位虔诚的伊斯兰教信徒,他梦寐以求的政治目标是在中国西北地区范围内巩固和发展伊斯兰实体力量并营建适合穆斯林生存的环境。马仲英的回族穆斯林身份与伊斯兰教信仰的关系应该是我们分析他为什么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会出现一些自相矛盾的举措、行为和复杂个性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3.
论捻党运动开始与结束的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55年秋,皖北地区的捻党在亳州雉河集会盟,改变了"居则为民,出则为捻"的特点。盟主张乐行在此期间实行五色和五色镶边旗军制,颁布了军事纪律和具有政治纲领性质的《布告》,捻党由分散的秘密群众团体,转化成为公开反清的农民武装。1855年应成为捻党反清起义转化成为捻军的时间。作为捻党运动,它开始于1809年,结束于1899年,坚持反清斗争90年。  相似文献   

14.
“生黎”与“熟黎”是宋代以后记载黎族史实的汉文史籍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两个词汇,它反映的是古代汉族文人士大夫对古代黎族内部不同族群的认识。论题从“生黎”与“熟黎”的出现、“生黎”与“熟黎”的特点、“生黎”向“熟黎”的转化、“生黎”与“熟黎”的分布四个方面对黎族历史上的“生黎”与“熟黎”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年"兽故事在中国已经流传了上千年时间,但是近些年才有学者开始对其进行研究,而且这些研究主要是从民俗学的角度对其进行阐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学者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其进行过分析。该文试图用弗洛伊德后期的理论,通过比较几个不同版本的"年"兽故事,来分析以过年仪式为背景的"年"兽故事产生流传的本质原因——俗民通过自然灾害的替代"年"兽来释放焦虑,获得心灵的安宁与愉悦。  相似文献   

16.
马相伯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和爱国民主人士,先后创办了震旦学院和复旦公学。其教育目的是为了救国,教育内容注重科学,教育方法在培养学生的自由研究、演讲等能力。这些思想对今天的教育事业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相伯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爱国民主人士,晚清时期他积极参与立宪运动,辛亥革命后与时俱进,力主实行民主共和制。马相伯对中国近代的宪政建设进行了思考,其宪政思想的核心内容主要有3个方面:其一,宪法中的制度设计要合理;其二,中国宜采用联邦制;其三,中国实施宪政的关键是实行民治。他的见解虽有局限性,但也不乏真知灼见,尤其是关于民治的观点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前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表述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语言传播和思维发展的角度,这一表述显得不够简练,在逻辑上也不统一.因此,应建构"马列毛邓理论"和"江泽民思想"两个新范畴来表述党的指导思想.这两个新范畴的构建具有必要性、可行性和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