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跨媒体传播环境已成为影响文学发展的重要生态,据此当代贵州文学要打破"纯文学"的思维定势,以"泛文学"的思维方式来转换当代贵州文学话语系统及其文本的存在样态,即实现当代贵州文学的改编,以便促使其在传播领域中实现参与文化建设的功能。文学改编过程中,要坚持打造"贵州印象"的指导思想,文本二度生产要突出贵州符号的文化象征价值,对经典历史题材文学作品作影视化改编,对贵州散文诗作声像化改编。在跨媒体传播时代,实现当代贵州文学的改编对推动当代贵州文学发展、文化繁荣、形塑贵州新形象、凝聚"新贵州精神"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W.J.T.米歇尔所描述的“图像转向”背景下,影像的生产、传播和接受成为民族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路径和优先选择.影像文化不仅以其特殊的表现方式契合了国家形象的表达与传播诉求,而且展现出卓越的社会沟通力与情感召唤力.然而,影像的悖论也会造成国家视觉形象塑造的困境——多元主体、真实的幻象、视觉霸权、弱阐释性等问题成为统一性、整体性国家形象析出的障碍.影像的传播和接受有赖于它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通过影像“剩余价值”的持续生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破解民族国家形象塑造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在传媒时代,文学书写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学的变身不仅表现在文学与经济、社会、传媒之间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而且表现在文学自身审美表达发生重大转换,同时还表现在文学向影视、图像、动漫、广告及新媒体大规模延伸.这种变身与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兴起和以网络媒体为主的新媒体的普及存在密切关系.后现代消费逻辑、文化的经济化、网络带来的文化民主和新的文化生产方式,构成了文学变身的文化背景与媒介动因.在跨媒体环境中,文学在变身的同时,也实现了新的突围.  相似文献   

4.
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性凸显,而新的传播语境下,视觉文化传播深度影响传播方式甚至是思维方式,读图时代的受众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因此,国家形象传播需要借助视觉传播手段提升国家形象传播效果。国家形象传播的内容丰富多样、国家形象传播的受众多样化特征以及视觉传播的优势等也决定了视觉传播对于国家形象传播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5.
数字技术与传媒市场的双重力量改变着文学的格局,新媒体已经不单单是文学传播的新载体,也成为转变文学身份、文学生态与文学生产模式的重要工具.文学出现的产业化趋势会因对文学外部环境和内部规律的不断渗透而产生一定的影响,社会群体性审美趣味的提升与产业的谋利性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博弈.传统文学不仅要在夹缝中生存和发展,还要在坚守人文审美价值承诺的同时,在调整与转型中吸纳新媒介文学的传播经验,在新的文学生态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抓住蕴藏着自身发展的契机拓展空间,与大众文学、市场文学取长补短、相互渗透、竞相发展.  相似文献   

6.
主题是文艺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也是文学创作界非常关注的一个命题.关于主题的认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看法.进入新世纪以后,由于阅读者对主题尤其是对主题的生存状态有了新的认识,于是写作者对主题的表达方式也有了新的探索.在描述主题生存的基本状态时,归纳出表达主题的主要方式,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莫茜  牟书 《学术探索》2012,(2):140-142
自媒体时代的视觉传播是一种数字化的传播,人们能更方便、迅速地理解视觉形象以及对视觉形象的再创作,关注与研究视觉传播中的虚拟与真实成为重要的议题;在自媒体视觉形象构建的环境当中,大量的视觉信息在改写了当代人的生存体验和交往方式,互文在赋予图像心理共鸣和影响上起着重要作用,自媒体时代的视觉传播促进了虚拟的世界和实存的世界同在、同构、交融、互动。  相似文献   

8.
文学的审美特性与视觉文化的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视觉审美已经成为当下时代主要的审美方式,视觉文化和图像成为了文艺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而关于文学理论的深化和当代建构方面的研究却备受忽视.实际上,当代文学与图像是可以做深刻的艺术贯通的.文学的图像化呈现和贯通性的审美功能不仅是文学的变异,也是传媒艺术的重要审美属性.呈现为图像方式的传媒艺术,并不意味着文学的缺席.文学的内在视像性质、文学的审美运思、文学的语言美感等重要的审美特性揭示了文学正是当代传媒艺术形式的重要支撑之功能.而当代视觉文化的普遍化却造成了审美的肤浅,视觉文化如今应该考虑其内涵的提升和与思考的互动.文学因素的回归应该是一个积极的策略.与文学血肉相连的传媒艺术,可以成为视觉文化提升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消费文化语境中,文学经典作为一种特殊的"消费品"面临着种种困境.在电子媒介主导的今天,文学经典已经进入"后经典时代",其存在方式已发生显著变化,影像存在成为经典传承的最重要方式.经典改编的核心是文字向影像的转变,文学经典的影像存在过程也是文学经典的世俗化过程,在这一转换过程中,影像作品与原著之间的关系也发生着复杂的变化,与这一转变密切相关的是身体在美学中的地位.因而,从身体问题入手既能理解影像存在的合理性及其所带来的问题,也能理解媒介和艺术的变迁.  相似文献   

10.
快速发展的大众传媒不仅以工具的形式为文学的生产、传播以及文本的转换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条件,而且作为一种重要的外部力量进入文学内部,以自己的市场化为特征的运作理念、运作方式和审美导向、评价标准影响文学,干预文学的创作、传播与接受,促进文学生产方式、流通方式及消费方式的变革。文学则以开放的意识、亲和的姿态和积极的选择,表达了对大众传播时代文学生存方式与发展模式的理性认同。这既是大众传播时代大众传媒掌控文化领导权的必然结果,也是市场经济时代文学所做出的功利性选择和商业化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