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朝霞 《探求》2008,(2):62-68
社区文明建设是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社区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我国城市社区文明建设经过多年探索,已由物质层面逐渐向精神文化层面和组织体制层面扩展,形成富有特色的目标模式。但我国的社区文明建设还处于成长初期,由于经济、历史、体制等原因,社区文明建设相对滞后,发展不平衡。为进一步推进社区文明建设,必须要注意做好相应的制度创新工作,努力实现“管理文明”。  相似文献   

2.
生产社会化是一个由具有复合性关系的规模经济、聚集经济、制度安排与经济合理性谙层面构成的复合性系统。经济合理性层面统摄其他各层面,并且是使规模经济、聚集经济和制度安排能够内在于生产社会化系统中的关键。经济合理性包括本质合理性和过程合理性。本质合理性是指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要素流动遵从最大化原则,其最高目标就是无成本流动的实现;规模经济、聚集经济和制度安排即为过程合理性。过程合理性既限制又逼近本质合理性;同时,过程合理性的诸要素也是既相互约束,又相互促进。这种双重接近与约束的复合性程度表明了生产社会化的具体水平。最后,作者分析了生产社会化大型化、国有化和公理化的失当。  相似文献   

3.
吴飞 《社会》2023,(5):1-21
相对于古希腊的城邦文明和现代西方的社会文明,传统中国形成了一种礼乐文明,其基本构成方式是“文质论”。质即自然,文即文明,文明是通过将内在于质的纹理文饰出来,所以,文明在根本上来自自然,不能超越、改变和破坏自然。礼学中的尚文尚质,在根本上都是一种文。“文质论”何以构成礼乐文明?本文分为礼仪和礼制两个层次讨论:礼仪是仪式层面的礼,其内在原理是以礼文来节文人情;礼制是社会政治层面的各种制度,其构成原理与礼仪相同。在这个层面,亲亲即质,尊尊即文。人类的群体生活并非文明的建构,而有其自然基础,即亲亲。由亲亲生出尊尊,就是在自然生生共同体中发现内在的尊尊秩序,把它文饰出来,并建立更大范围的文明共同体。在这个意义上,国家并不是必要的恶、社会契约或暴力机构,而是对生生共同体的文明转化。由于“文质论”和西方社会理论一样,并不把国家政治当做最高的文明制度,我们视之为一种社会理论,但它也与希腊政治哲学有共同之处,即来自自然,归于自然。  相似文献   

4.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为现实的历史发展道路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胸怀宽广的历史格局、具有高度历史自觉和进行积极的历史实践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其历史格局中,以世界历史为宏大视野,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超越了西方现代化模式,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其历史自觉中,破除了对历史规律的教条化理解,否认了对历史目的的“历史终结论”式解读,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其历史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为立足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走出了坚持人的全面发展,谋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道路;走出了统筹文明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5.
中华文明走向复兴必须经由现代化实践,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开创了蕴含人类文明发展新可能的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以独特的文明逻辑创造出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的中国形态,这一文明形态因其道义性、自主性和包容性而与人类文明价值追求高度契合。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一项“未完成的设计”,还需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延展中建构完善,依循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本质要求,将缘起于中国、关联于世界的现代文明推向新高度。  相似文献   

6.
王彦民 《探求》2002,(Z1):19-21
“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80年经验的总结 ,也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后实现民族复兴和现代化运动的经验总结。从唯物史观和方法论的层面去考察现代化与政党的互动关系 ,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三个代表”的内涵 ,更好地把握政党在现代化进程中建设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一、中国共产党是现代化发展不平衡状态下的产物1、中国共产党是现代化发展的政治诉求。综观世界 ,任何一个文明国家都不可以没有政党背景 ,政党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力量引导现代化的进程 ,现代化的发展又给政党提供了政治资源 ,政党通过现代化去实现它的阶级目的和理想 ,现代…  相似文献   

7.
俞海  宁晓巍  姜现 《阅江学刊》2023,(4):59-66+17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认识的新突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抉择,是中国式现代化形成发展建设过程中在生态文明领域探索实践的具象化表达,充分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独特生态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是满足人民更多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现代化,是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化,是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自觉共治共建共享的现代化,是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现代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需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的重大部署,从根本指引、重大逻辑、奋斗目标、战略要求、路径策略等方面深刻认识和把握,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是一个内涵丰富、歧见颇多的复杂性概念。经学理考辨,“生态文明”概念的界定应体现或遵循关系取向、人本取向、过程取向、正面取向及整体取向等五个基本原则。“生态文明”概念是在现实性、理论性及政治性的三维逻辑的作用下日渐生成的。直面现实,在个体性层面的价值观自觉、在国家社会层面的法律制度介入和道德教育引导及国际层面的交流与合作,是缓解或走出生态危机乃至生存危机、建构起扬弃“工业文明”时代的“生态文明”之可能路向。  相似文献   

9.
<正> 1 现代化即文明化,或者说,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化进程的现代阶段。我们要建立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民主也是一种制度文明或社会文明。现代化不仅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它们都属于“文化”)的发展,现代化是人类文化的系统进化。应当从现代文化学的广度和深度把握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落后国家的现代化,是在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挑战下提前开始的,是在固有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比较与结合的过程中展开的。  相似文献   

10.
一位哲学家曾指出,中国文化的根在农村如果把犯罪现象视为与文化现象密切相关的话,那么,要想探讨中国犯罪问题的特征和规律,首先要在农村中寻其支点和轨迹。现代化就其本意而言。是指一个社会或某个社区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先导的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各个领域向现代文明不断进步的过程。对农村来说是告别落后,封闭、愚昧向先进、开放、文明挺进的过程。在现代化道路上,中国农村历经沧桑,岁月蹉跎。真正具有突破性进展的,只是七十年代末以来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汉唐盛世,河西“陆上丝路”文明曾经创造了历史的辉煌,这是东西文化交汇下生命力所产生的奇迹;中国文明的前景要铲除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功利主义等三座思想的大山,中国迈向全球普世价值现代化文明绝对不能做外来西方文化的殖民地,也不能做中国古代思想的奴隶;敦煌文化与文明是全世界、全人类的重要遗产之一,它经历了历史的兴衰,但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复兴,进而创造“中华盛世”的新文明,在这个现代化过程中,敦煌文化的发展不能缺席。  相似文献   

12.
徐宗华 《社科纵横》2007,(10):18-19
近年来,现代化概念的研究领域,个性化的研究风格渐露端倪。从不同的研究理路探究出发展形态,哲学维度的本真意蕴则是现代化概念的创新研究的核心。现代化概念的本质研究,首先明确要定义的主体及状态,是体系的基础条件,概括体系在变化过程的本质特点;其次要表明体系所达到的状态特点,最重要的是要界定变化的时间阈;以此为据,现代化是以近代工业革命和现代科技进步为动力,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这一转变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及社会制度等各个领域和层面的表现,并引起社会内部结构和历史主体的深刻变化。发展意义上的现代化,指的是最终要实现人本质回归和解放,人、自然、社会全面、自主、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现代化过程的三种主要人格及功能谭建光从社会学角度看,人格表示个人行为表现的统一性和固定性的配合形式.中国社会变迁之际,理性人格、市场人格、中性人格分别成为在理想层面、现实层面、潜在层面对民众发挥重大作用的三种主要类型。本文拟从具体的人格特性分析...  相似文献   

14.
所谓优势,是指客观存在的对发展生产有利的生产要素。发挥优势则要加入人的主观因素,是指合理地利用并组合诸生产要素。发挥地区优势是指各地区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密集地使田和合理地组合该地区最丰富的生产要素,以最少的生产要素投入量,获得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即在取得同样的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化研究中的“隔断模式”与“冲突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学者薮野佑三的“隔断模式”和美国学者亨廷顿的“冲突理论”,是值得重视的两种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现代化理论。前者否认了视早发型、国家为理想类型的西方神话,但未能有效地解决后发型国家的现代化理论建构问题。后者意识到诸发展目标之间全面和谐的观点是错误的,但也未能真正地走出发展选择的困局。对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而言,早发型国家究竟是理想类型还是参照坐标,诸发展目标之间究竟是全面和谐还是彼此冲突,这些都亟待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予以解决。因此,对这两种现代化理论进行探讨,将有助于正在创建中的现代化研究中国学派开阔视野,从问题中找到出路,推动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6.
浅谈邓小平的社会协调发展理论及其实践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仁武 《探求》2000,(2):4-7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协调发展问题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当今世界各个国家都千方百计希望保持自己社会的协调发展。邓小平根据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刻总结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针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从实践运作的层面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协调发展理论。当前认真研究这一理论,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明确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从而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在21世纪健康发展。 一、邓小平社会协调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协调问题的讨论首先是自然辩证法和系统论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7.
对政德、官德、行政道德的历史向度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德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地位而推行的道德准则 ,是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大德 ,是制度层面上的德性 ,也是意识形态层面上的德性。官德就是为官者的道德 ,尤指为官者个人的道德行为和道德素质。行政道德则是指管理国家事务的从业人员和行政部门应当遵守的职业道德。这三个概念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共同支撑着中国行政的历史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重要内容的生态文明建设,由此开启新的篇章。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形态的历史性转变。生态文明是解决传统工业文明带来的不可持续发展危机、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中国在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对长期以发达国家为标准的现代化概念的重新定义,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对全球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如果说工业文明是发达国家引领世界的重大机遇,那么生态文明则是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引领世界永续繁荣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内一些研究者在对什么是现代化问题进行思考后提出,现代化不仅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四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即物质层面的建设,而且还包括社会结构层面的现代化(即通常所说经济、政治、科学、教育体制)和人的精神层面的现代化。所谓精神层面的现代化就是解决人的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实现人的现代化问题。关于人的素质和人的因素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乃至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与肯定。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20.
走向法治社会,建设法治国家,除了启蒙和倡导法治观念外,更应注重法治制度层面的建设。制度文明制约着社会主体的精神文明,而制度体系的每一社会制度,无不是对社会关系根本层面或某一具体层面的规范化、法治化,所以,社会的制度体系建设以法治为其价值,从而表现为法治化制度建设。唯有法治化制度文明作为精神文明之框架选择,才能保障精神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与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