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醒龙、陈应松两人有着共同的对山乡土地的眷恋之情,但他们有着迥异的个性:刘醒龙更多地显现出冷静、平和、质朴、宽厚……,陈应松则更多的显现出激情、浪漫、富有诗意……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通过对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的研究发现作家苦难叙述的三种表现形式,力求发掘苦难叙述在陈应松文学创作生涯中的地位及其独特的文学价值,探讨作家本人对苦难叙述的思索,并由此引发出对陈应松艺术生涯的一些疑问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孙正国(长江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博士、副教授):各位老师、同学,今天有幸请到湖北省著名作家,也是中国著名作家陈应松先生,陈应松先生是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北文学院院长.他在目前文学评论界的影响,用我导师王鸿生教授的话说,是最看好的一位湖北作家.我们非常感谢陈院长在百忙之中和我们见面.  相似文献   

4.
当代作家常常站在传统文化的立场上选择、淘洗与磨练小说语言。传统文化精神对于作家的文学观念、美学风格、审美理想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并直接作用于他们小说语言的选择。儒家的“经世致用”与修身养性促使作家们形成小说创作的史诗情结,主宰着他们选择适合于史诗叙事的小说语言形态;佛家特有的思维方式给当代作家以极大的启发,使小说语言显得更加空灵而富有诗意;道家的思想文化诱使小说语言“返朴归真”;同时,传统艺术促成小说的写景状物偏重白描与散点透视。作家到传统文化中淘洗自己的小说语言,务必要得到现代思想意识的烛照和其他文化的观照。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例,从词语、句式、修辞、欧化以及口语化几个方面,对来自清、俞平伯两位作家个人语言风格的特征差异进行比较研究,并运用语言风格学的有关理论,浅析其形成各自不同语言风格的制导因素和风格手段.  相似文献   

6.
从外国诗歌语言中借鉴而来的欧化语言贯穿了整个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过程。这主要表现为欧化词语的介入、语法与句法的更新以及语言表述方式与诗歌功能的拓展三个层面。尽管其命运坎坷,但已经内化为现代诗歌不可离析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从语言的文化功能以及作家语言操作过程两个方面阐释当代作家的语言痛苦,探讨了杰出作家超越语言痛苦的共同策略。  相似文献   

8.
陈应松的神农架小说是乡土文学中生态题材小说的佼佼者。陈应松一反传统乡土作家聚焦于对大地的歌颂与赞美、对故土的眷恋与不舍的写法,而将思考的维度拓宽到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上,将触角延伸到人类文明进程与自然的冲突、复杂的人性维度以及人类的信仰问题等诸多领域,在前现代、现代及后现代文明的广阔背景下对小说中人性、兽性、神性进行深层的开掘,展示了奇异斑斓的生态叙事,表现了作家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和宇宙万物众生平等的智慧光芒,并在生生不息、众生平等的宇宙精神中实现了灵魂的飞翔。  相似文献   

9.
左翼作家的革命情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翼作家革命情结的生成源于现代化的焦虑与渴望,在苏联革命的启示下,他们选择了由革命而走向"现代"的道路。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是左翼作家革命情结的生成过程。这种革命情结在政治的肯定、诱导下逐渐定型、僵化。从革命视角出发,左翼文学中出现了贬低知识分子、美化工农的倾向,造成了启蒙者与启蒙对象的错位。  相似文献   

10.
许地山作为一位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他在小说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不仅得益于其题材选择、人物塑造和思想内容,也得益于特色鲜明的语言风格。总体来说,许地山的小说语言呈现出简练、明快的风格特点,以思想性格和生活经历为主的主观因素与以社会时代为主的客观因素共同构成了其成因。从现代文学语言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许地山的小说语言规避了过分文言化和欧化的弊端,为其后继起的新文学作家提供了语言镜鉴。  相似文献   

11.
反城市文化情结主要表现为视城市为异己的存在,对城市怀有一种深深地隔膜和拒斥,它反映了作家丰富的文化心态和审美心理。当代乡土作家的反城市文化情结更包含着知识分子的乡恋心态、现代都市问题及作家的传统文化情结等多种复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德国和日本都是森林覆盖率十分高的国家,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成长的德国作家和日本作家,在浓郁的森林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下,在创作时不可避免地具有很多其他国家作家不具备的森林情结。本文通过德日森林文化的对比,分析了两国作家的森林情结在作品中的意义及其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东北作家群的东北情结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由于独有的生存和创作经历,东北作家群的作品呈现出地域文学特色,这种地域文学特色除了在题材、主题和审美追求等方面表现出共性之外,还表现在一些特有的东北情结上,这些情结或隐藏或凸显,总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东北文化气息的感染,文化意蕴已经作为内化了的创作驱动力在作家创作和作品文本中表现为地域情结,这些情结无疑为读者提供了极具地域风情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经济、文化和制度三个层面,考察了东南亚华文作家的归属意识。继而结合社会历史现状,从华文作家们的家园意识入手,借鉴西方心理学家的理论,剖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恋根情结及其在创作中的具体表现和对华文作家精神世界、文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作家肖红一再咏叹的思想与情感的主轴是“忆旧情结”。肖红的忆旧有三个精神支点.即忆旧情结中的家园意识、历史意识和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孙少平和孙兰香兄妹各自爱情的比较分析,指出在爱情的背后寄寓着作家对“城乡交叉地带”爱情悲剧的个性解决,凸显了作家的现实主义创作情结和对现实的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17.
艾青30年代诗歌语言经历了从欧化到口语的嬗变。初期诗歌语言以欧化见长,具体表现为诗句修饰成分的复杂化和语法的完整性。30年代中期以后,诗人则有意识地以简洁、单纯、朴素的口语部分地替代欧化语言,表现出口语化的倾向,这是延安时期艾青诗风转换的前兆。  相似文献   

18.
纵观沈从文的一生及其作品,都有一种执拗的"乡下人"情结,从地域、民族、个人等角度看,这个"乡下人"情结都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它是作家的一种自我定位,体现了作家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价值倾向,并对作家的叙述方式、创作主题乃至创作倾向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三农问题”是当今我们的党和政府都非常关注的一个深层的社会问题。我们的文艺作品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当今农村的一些现状。青年作家陈应松的《望粮山》更是以极富张力的语言、生动朴实的人物、奇异诡秘的场景、历史画卷般的展现出当今农村中真实存在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贫瘠境况。令人震撼,让人痛惜,也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20.
缺失体验:二月河创作心理动因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失体验是指主体对生活经历中某种需要不满足而造成的不平衡的心理体验 ,它可以成为作家投入文学创作以弥补这一缺失的心理动力。由此探寻二月河历史小说的创作历程 ,同样可以看到驱使其小说创作的心理动因 :欲望缺失的人生体验。一是青春萌动的美好爱情毁灭而积郁的“初恋情结” ,作家称之为“雷击”效应 ,它化入笔下人物的血脉和心灵 ,并转移到男主人公的情爱历程之中 ;二是原想走仕途的人生追求遇挫而“只好纸上谈兵”的“致仕情结” ,这直接推动作家选择文学言说 ,实现“把自己想的变成别人做的给人去读去想”的愿望。两种情结的交渗纠缠 ,为小说的情感取向和理性思考打下了作家鲜明的个性印记 ,也使其社会历史小说的爱情描写别具风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