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克林顿上台后 ,对华最惠国待遇政策经历了最惠国待遇与人权挂钩、最惠国待遇与人权脱钩、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的演变过程。克林顿政府的对华最惠国待遇政策是其对华总体政策的一个缩影 ,明显反映出克林顿执政以来中美关系发展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与美国对华人权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权问题既是美国主要国内政治问题,是国家外交政策问题,也是意识形态问题;在对华人权政策上,美国政府和国会拥有共同的人权价值观念;美国对华人权政策背后永恒的动因来自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国家利益的需求。美国的人权政策属于霸权干预主义行为,直接体现为文化帝国主义和“法理霸权”。  相似文献   

3.
自美国总统克林顿正式向国会提交了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的议案后,美国国会能否及时批准这个议案,从而使中美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协定最终生效,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 问题的焦点——最惠国待遇 许多人也许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即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什么要同争取美国对华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牵扯在一起?  相似文献   

4.
本文考察了克林顿政府对华政策的调整及其背景,分析了接触政策的特点和实质,指出了克林顿对华政策存在的问题。作者认为,以解决最惠国待遇问题为标志,克林顿政府的对华政策进入务实时期,但要实现美国对华政策的方向性调整,尚需时日。  相似文献   

5.
和平演变是美国对华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肯尼迪政府时期是实施这种政策的重要阶段。文章从介绍肯尼迪对华和平演变思想入手,重点论述了他以大陆逃港者这一所谓"难民问题"为由对华采取人权外交,试图挑起中国内乱,和平演变中国。中国对此保持了高度警惕。正是由于肯尼迪政府依旧采取对华敌视态度,加之中美两国对人权的不同理解,肯尼迪尽管有改变前任僵硬对华政策的考虑,但两国紧张关系却未能明显缓解。  相似文献   

6.
李益斌  赵翊锟 《国际论坛》2023,(2):137-154+160
1999~2022年,欧洲议会涉华议案以人权案为主,且大多由主要党团联合发起,其中涉藏和综合人权议题重要性逐渐下降,涉港、涉疆和涉台议题逐渐成为其关注焦点。通过情感分析等统计方法发现,2016年后欧洲议会对华态度急剧恶化,涉华议案的主要特点包括抹黑内容大量增加,政策建议干预性增强,强调与盟友协调共同针对中国等。复兴欧洲(及其前身)与人民党在议案发起参与率和参与人数上显著高于其他党团,说明其是近年欧洲议会对华态度恶化的主要因素。同时,两党对华态度恶化与多重危机的冲击在时间上相吻合,说明多重危机促成了欧洲社会的进一步分化,加剧了欧洲意识形态间的极化与对立,导致了欧洲议会的碎片化趋势。出于对抗极右翼党团和实现欧洲复兴的目的,复兴欧洲和人民党都希望通过维护欧洲价值观来捍卫其地位,从而增强了对中国人权议题的关注,造成了欧洲议会对华态度持续恶化。  相似文献   

7.
最惠国待遇条款是近代中美关系史上的一项重要条约内容。从1844年中美签订《望厦条约》起,美国即紧随英国之后在华获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美国能够获得这项条款,与英国对华谈判的既定立场、清政府对美谈判所持的"一视同仁"方针、美国来华缔约谈判的既定目标,以及英美在谈判过程中的遥相呼应都有关系。而这项条款的措辞,界定了最惠国待遇极广泛的外延解释余地,并且在内容上规定了中国单方面给惠,由此才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贻害无穷的广泛的片面无条件最惠国待遇条款。  相似文献   

8.
论战后初期美国对华援助(1945~1949)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后初期,美国政府对华提供了大规模的经济、军事援助.然而,美国的援助并未能挽救国民党政府的败局.通过对战后初期美国对华援助政策的制订、实施过程所进行的深入分析与研究,可以揭示出美国对华援助政策的失败是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确定其外交政策的冷战思维的失败,这是战后美国政府对华援助政策失败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世纪之交乔治·W·布什终于赢得大选 ,入主白宫。克林顿政府的政策能否有延续性 ,新一届小布什政府对华政策又是否有大的变动 ,是我们非常关注的焦点。自小布什入主白宫后 ,小布什政府对华采取的战略关系、外交手段、在台湾问题、经济与环境问题和人权问题之处理均呈现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冷战期间,冷战思维一直控制着绝大多数政治家和战略家的头脑,美国也不例外。美国的对外政策,从杜鲁门主义到肯尼迪的“灵活反应战略”,从卡特的“人权外交”到里根的“有限推回”,都深深打着冷战思维的烙印。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曾表示要实行与冷战期间截然不同的对外政策,但冷战结束10年来的风风雨雨表明,冷战思维并未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从布什、克林顿直至小布什,  相似文献   

11.
欧盟自2003年起考虑解除对华军售禁令,其主要推动力来自于法国和德国。法德等支持欧盟解禁的国家认为,该项禁令阻碍了欧中“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以及欧中更密切的经济关系的形成。美国坚决反对欧盟解除对华军售禁令,它声称,解禁会破坏西方在人权问题上向中国施压的努力,也会危及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安全利益,尤其是台海局势的稳定。欧盟对华军售解禁问题暴露了美欧在对华政策上的分歧。美国在欧盟解禁问题上施压并获成功的事实表明,现阶段,美国有能力阻止欧盟形成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因此,欧盟对华军售解禁的前景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2.
中国融入国际人权两公约包含程序性融入和规范性融入两个层次。1996年之前,美国因素虽然阻碍了中国对国际人权两公约的程序性融入,但却引发和推动了中国的规范性融入。1996年之后,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美国因素从程序和规范两个方面都促进了中国融入的进程,推动中国签署了两公约。中国融入国际人权两公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美国因素也将长期发挥作用,但它只是非决定性的外部因素,中国融入国际人权两公约的根本动力是国内的改革开放。美国对华人权政策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美国的战略利益,中美之间在人权问题上仍然存在着合作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后冷战时期,新保守主义者始终敌视中国,仍然固守冷战思维,强调意识形态分歧,把中国视作取代苏联的下一个战略对手和巨大威胁,主张对华奉行强硬政策。美国的对华政策受新保守主义的影响很大,采取了“反共主义”策略,遏制中国崛起;突出意识形态,推动民主进程;突出人权问题,干涉中国内政等对华政治战略,严重影响了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全面认识新保守主义思潮,对中美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实施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一系列侵略暴行.本文从日本对华文化侵略的政策及组织、对中华文化的劫掠与摧残、实行文化专制与奴化教育等三个方面概括论述日本对华文化侵略的历史罪行.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美国外交中 ,以“人权”为武器实现既定的外交目标是美国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美国“人权外交”的由来、美国对华推行“人权外交”的事实入手 ,着重探究其深层次的文化动因 ,对全面认识美国推行“人权外交”的原因以及对我国政府思考制定长期的战略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甲午战争利润与日本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午战后,日本强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和<通商行船条约>,强占台湾省、攫取巨额战争赔款、获得片面最惠国待遇、将朝鲜变成其殖民地,攫取了一系列侵略权益.快速积聚了巨额资本.利用战争赔款加速完成了产业革命,大大加快了现代化进程,其政治经济力量也随之迅速膨胀.为进一步对外扩张、掠夺财富奠定了基础,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新阶段的开始.可以说对华战争的利润对于日本现代化的顺利开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日本对华ODA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两国关系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中日关系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成为战后中日友好的象征.对华ODA本是有益于中日双方的"双赢"举措,但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对华ODA政策却发生了重大调整,泛政治化倾向加剧.回顾日本对华ODA政策出台的背景,梳理其嬗变历程,分析近期走势及其发展前景,不难理解近年来中日关系出现波动的深层次缘由.  相似文献   

18.
明星国务卿     
希拉里的主张不会偏离既有对华共识,她的对华政策走向也将受制于外交决策团队,中美战略冲突概率不大。1月20日,随着新任总统奥巴马的就任,希拉里也将正式成为美国国务卿。而在此之前,她早已是美国的政治明星,拥有众多光环,她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夫人,是民主党内的政治明星,是纽约州参议员,也曾协助克林顿成功竞选州长、司法部长和美国总统。  相似文献   

19.
汕头学人     
杨诚 汕头大学法学院教授。1957年生于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永久居民,加拿大籍华人。1986年新中国首位赴英国剑桥大学法学专业访问学者,1996年获加拿大犯罪学博士。第十一届全国政协会议海外特邀代表。兼任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讲座教授、博导。已接受京、沪、粤、川、鄂等地国内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客座或特约教授的荣誉性聘书。联合国附属机构加拿大刑法改革与刑事政策国际中心高级研究员,曾主持加拿大对华刑事司法合作项目15年。曾被联合国秘书长任命为联合国人权高专办主管对华合作项目的官员。曾在澳门大学和澳门科技大学任教7年。被加拿大英文主流报纸评为“最具有影响力的百位加拿大华人”之一。  相似文献   

20.
德国对华文化政策的出现是同德国的“世界政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武力侵华过程中,德国殖民者便认识到了通过文化手段对中国施加影响的重要性.摩洛哥危机的爆发更坚定了德国统治者推行对外文化政策的决心,他们把中国选取为推行这一政策的首要目标.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德国推行对华文化政策的中心机构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