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概述了中国古代文书作品从夏商周到清代末年(1911)的发展历程,论述了中国古代文书作品具有的几个特性:鲜明的政治性和实用性、写作者亲身参与的实践性、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互动性、反映社会生活与记录历史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2.
自古及今,歌咏昭君的文学作品不绝如缕。不同时代的文人不断重复着这一故事,同时又给这一古老的题材注入新的艺术生命,使歌咏昭君的文学作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倾向和艺术风貌。通过对所能搜集到的中国古代歌咏昭君诗词曲作品中雁、月、泪、琵琶、黄昏、胡的梳理,可以了解其所反映的文化内涵、风俗观念。  相似文献   

3.
古代论辩艺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上,我们的先辈不仅建造了许多辉煌的文学大厦,而且也建造了难以计数的论辩艺术的丰碑。从先秦到晚清,出现了多少论辩艺术的大师啊!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我们已经做了不少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而对于论辩艺术的研究,则似乎还没有得到学术界足够的重视。因此,研究和整理我国古代论辩艺术的经验,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这对于改善和提高现代论说文的写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艺术欣赏(解读)活动的创造性问题,不能把欣赏看成“再创造”,它是艺术活动大循环(创作—作品—解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没有解读,创作的功绩——作品就不能存在。创作和解读活动重合的方面是作品的关系联络,它指引着作品所指。但解读在找出作品关系联络的同时,就将自身的期待和估计给与了作品,这就拓展了作品内涵。作品在历史中的延存则表明,作品的生命力有赖于观众和读者的作为。  相似文献   

5.
古代文学,包括古代文学史、古代文学理论、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作品。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是主要方面,应以学作品为主。而学习古代文学作品,需要广泛阅读,正确理解。就是说,既要博览,又要精研。这就需要有分析。 下面谈谈古代文学作品分析的一些问题。 一、观点 古代文学作品,产生于封建时代各个历史时期,受时代的局限和作家世界观的影响,作品的思想内容,往往是有精华,也有糟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继承,艺术借鉴,古为今用,这是我们今天学习古代文学的态度和目的。建国后有段时  相似文献   

6.
《武陵山下》(张行著,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建国三十年来我省一部颇受读者欢迎的长篇小说。它有一九六五年(初版)和一九七五年(修订版)两个版本。这两个版本,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反映了作者在创作和修订这部作品时创作思想的改变,涉及一些重要的艺术原则问题。因此,比较这两个版本的异同,对研究作家的创作思想,探讨一些艺术原则问题,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张洁自开始创作以来,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征服了亿万读者,20多年的创作生涯,每一部作品,都是一部历史,呈现出不同时代、不同思想意识的交融。文学实际就是古代的神话原型在各个时代的“置换变形”,从“斯芬克斯之谜”、“美狄亚”两个原型意识出发,可以体会到文学的神话主题在张洁作品中的复苏。  相似文献   

8.
灵韵与复制是理解本雅明有关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生产问题的关键概念,对此的理解也随不同的历史时期而有所发展,数字复制技术时代的中国网络文学,具有类型化大众文学的特点,与传统文学的发展模式不同,一方面它满足了读者对文学的娱乐消遣和宣泄功能等需求,也传递给读者独特的情感体验。大量网络文学的产生从内容到情节都出现了跟风与复制,这是大众文学作品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那些能在模式上创新的作品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相似文献   

9.
1 历史对文学的审视和选择,呈现出交错的多维状态,有时侧重于它的社会的道德的取向,有时则对它的审美价值多所觅留,这自然与社会时尚,人们的心理气候攸关,但是也难于离开作品的意蕴包藏。事实上,一部作品的诞生,虽然由作家的头脑中物化为客观的实体,但是,这只是读者品评的起点。优秀作品的丰富内涵,会随时代的变异,读者不同视野和审美感受,而被发掘、拓展开来。所以,有人视作品(文本)为常数,读者的世界和时代  相似文献   

10.
任何卓有成就的作家,当其进行艺术创造的时候,都必然会在有意无意、若隐若显之间,将他所信从的审美观点,融汇到自己作品的宇里行间。这一艺术规律,在屈原的诗歌创作中,也毫无例外地体现出来。另一方面,一个作家的审美观点,又总是与其所处时代的思想氛围(亦包括所承袭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诚如黑格尔所说:“艺术是和整个时代与整个民族的一般世界观和宗教旨趣联系在  相似文献   

11.
形式美是绘画的一个突出的特征。一幅作品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作者赋予作品的形式感所具有的形式美。本文就中国古代人物画中具有代表性的形式美因素,诸如线条、色彩(包括墨色 )、人物造型及构图等几个方面,以艺术学、美学的观点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2.
弗兰纳里·奥康纳(Flannery O’conner)是20世纪美国南方作家。她的作品中洋溢着浓郁的南方乡土气息。文章以《好人难寻》为例,探讨了奥康纳作品的主题与艺术风格。在这部作品中,读者可清晰地体会到她的故土——美国南方留在她身上的深深烙印;目睹她为读者勾勒出的社会上的“畸形人物”(她试图通过对暴力和畸形人物的描写来达到让人们自己“清醒”的目的);捕捉到对她影响很大的宗教思想的影子。这些主题的成功塑造一方面归因于南方地域文化对她的影响和天主教家庭对她的熏陶,另一方面要得益于她对讽刺、幽默、象征等艺术手法的恰当运用。  相似文献   

13.
:2 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使传媒职能由传递信息为主 ,将转变为引导公众 (读者 )为主。这一质的转变能得以实现的关键则是编辑的主体作用。编辑的主体作用决定了某一媒体的兴衰和作者的学术 (或艺术 )生命。为此 ,编辑的主体品格也需要由相应的特质来构成 ,完成其从属地位向主导地位的自身转变 ,从而确立有价值的主体品格  相似文献   

14.
一作家完成一部作品,要付出巨大的劳动。从生活素材到作品的完成,是作家创造性劳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情节的提炼,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一工作的好坏,对作品的成败有很大影响。好的情节,不仅使作品的人物性格鮮明生动,主題思想突出,而且给读者以很大的美学享受。情节的提炼,既是个艺术技巧问題,更是个作家的思想高度和生活深度问題。作家怎样使生活素材变得“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  相似文献   

15.
小说家的创作思维的形成,取决于他自己对实际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观点、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和审美趣味,他在把实际生活材料化为形象、化为艺术的生活系统时,势必有自己的主体因素参予其间,这就使他在创作中运用独特的“艺术地掌握世界”的方法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在对社会生活作出自己所认识、所理解、所追求的反映时,呈现出独特的个性色彩与美学风貌。小说家创作主体的个性特征表现得愈鲜明,他对社会生活的艺术地掌握方式愈新颖,其作品的艺术审美价值则愈高,而人们在其作品中所获得的感受、联想则愈丰  相似文献   

16.
第三届获奖作品颇具争议,其艺术的功力距离艺术的桂冠,确差一筹.但我们用文化的视野来解读他们,作者文化内蕴的深浅,直接影响着作品艺术魅力的高下;他们也共同关注到了不同时代不同题材的文化冲突与文化的融合;可以说这届作品构成了一个文化的大观园.  相似文献   

17.
小说观念是小说家对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总体看法,包括小说家的哲学、美学思想,对小说社会功能的认识,所恪守的方法原则等许多复杂内容。小说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是时代的产物,是小说家和读者美学思想交互作用的结果。它在艺术创作中无所不在,渗透在作品的思想、形式、风格之中。各个历史时代都有其代表性的小说观念,有贡献的小说家们的各种小说观之间存在着沿革关系。艺术是一条历史长河,小说观念总是随着时代和艺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元末明初以来,中国古代小说经历了三次小说观念的更新:《三国演义》、《水浒传》是第一次,《金瓶  相似文献   

18.
一、导言柏拉图的《巴门尼德》篇是一篇辉煌的哲学名著。两千多年来围绕这篇艰深的作品,开展了持续不断的争论。如何理解这篇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思想史发展的高度,有人慨叹:柏拉图的每一篇作品几乎都是一个“谜”,而《巴门尼德》篇则是这些“谜”中最大的一个。这种感受不是没有道理的。一方面,柏拉图以优美的笔触写成的哲学著作,把深刻的思想内容与浪漫的文学情调结合起来,使人常在抚掌叫绝时,流连于其艺术的魅力之中而怡然陶醉,不知所之;另一方面,则由于后来不少读者往往缺乏足够的哲学素养而不能得其真谛。加之,《巴门尼德》篇本身还有其独特之处,全篇论题严肃并分为前后两部  相似文献   

19.
古代书法艺术创作与功用书写是同步的,到了现当代,由于书写工具的变化,书法已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这无疑拓展了书法艺术的表现空间,书法家在继承传统功力的基础上,要着眼于时代精神,跟上时代的步伐。  相似文献   

20.
小说《天真时代》是美国现代小说家伊迪丝·华顿最成功的作品之一,曾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华顿以其独特的叙事艺术表现了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禁锢与压制这一主题。文章认为,“可视化”人物塑造、省略和重复等叙事手法的综合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作品的艺术效果并深化了小说的女性主义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