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时间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文化对时间观念有过内容丰富的探讨。古人对时间概念从不同角度做过定义 ,这些定义体现了他们对时间特性的认识。在对时间是否有限问题的认识上 ,古人多持时间无限观念 ,但也有古人认为时间是单无限的 ,这两种观点各有其立论依据 ,今人对古人单无限时间观念的指责是无的放矢。古人在文学作品中还提出了同时相对性的见解 ,该见解来自于他们对仙境、尘世及梦幻世界之差别的憧憬  相似文献   

2.
宁静的等待     
王吴军 《社区》2014,(17):9-9
每当闲暇的时候,我总是喜欢独自凭窗而立。这时,我喜欢手拿一卷线装的古籍,默默回味着古人写下的文字。我会突然想:古人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古人没有钟表和手表,古人没有电视和电话,古人没有手机,古人也没有电脑。不过,古人的生活节奏也不似当今这样的快速,古人的生活节奏是舒缓而闲适的,古人的民风是质朴而醇厚的。  相似文献   

3.
宁静的等待     
闲暇的时候,我喜欢独自凭窗而立,这时,手拿一卷线装的古籍,默默回味着古人写下的文字,我会突然想:古人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古人没有钟表和手表,古人没有电视和电话,古人没有手机,古人也没有电脑,不过,古人的生活节奏也不似当今这样的快速,古人的生活节奏是舒缓而闲适的,古人的民风是质朴而醇厚的. 而且,古人有着优雅的等待. 古人生活在古典的时光里,古典的时光洋溢着优雅的光泽.即使等的那个相见的人不来,古人一定不会像现代人那样心浮气躁.即使是等待,想必古人肯定也是优雅、闲适而又心平气和的.  相似文献   

4.
敦煌写本宅经葬书在寻求一个理想的居住环境方面,要求住宅四周的山势要像天上的四象一样,这其实就是古人天人合一理念的表述,是古人在地理环境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的影响方面的深刻认识,反映了古人顺应地理环境、开发利用地理美景作为人类美好的宅住环境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最早出现于南朝刘宋时期的改葬古人现象 ,在武则天定都洛阳以后再次重现。武则天在缑山修建升仙太子庙时发现古人的墓葬群 ,并令重新改葬。这一习俗是古人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古之冬趣     
庄喻涵 《新少年》2021,(1):66-67,87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在银装素裹的冬天,我们的生活也可以过得多姿多彩。但你了解古人是如何过冬的吗?你是否认为古人在冬季的生活会很无趣?如果这样想就错了,古人过冬的乐子可不比现在少。接下来让我们把时光回溯千年,一起去感受古之冬趣吧!  相似文献   

7.
黄宾虹在古人“笔法论”的基础上总结出“五笔”说;在用墨之法上,进行了一场墨法的革命,创立了“七墨”系统;并以写生来印证古人笔法和章法。黄宾虹的画学思想在后世画家的艺术道路上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遣怀     
我口所欲言,已言古人口。我手所欲书,已书古人手。不生古人前,偏生古人后。十一二万年,汝我皆未有。等我再来时,还后古人否?遣怀!清@丁珠~~  相似文献   

9.
曹操在乐府诗歌创作中常常引用古人事迹作为典故,表现出了一种怀古情结。根据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原则,可以发现曹操的怀古情结是受到现实制约的。从对古人的追慕和反思中,曹操追求的人生价值是做一代霸主。而他对古人的追慕也表现出一种相对倒退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10.
刘大通过总结古人学古的经验,总结出“因声求气”的学文方法,强调通过熟读吟咏古人的作品领会古人的神气,使“义法说”具体化,为中国的古文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姚鼐在学习刘大的基础上,深入发展并系统化了“因声求气”的理论,提出了学古的“死法”与“活法”,把诗法与文法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使这一理论更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1.
乐翻天     
笑源 《新少年》2009,(10):20-20
古人聪明 甲:“还是古人最聪明。” 乙:“为什么?” 甲:“古人写书都是从上写到下,要是你读的速度快些,看起来就像在连连点头;现在的人写书都是从左到右,不论文章如何好,一读得快时,就像连连摇头,好像通篇都在胡说八道似的。”  相似文献   

12.
正当一个画家真的把自己融入自然,真的读懂了传统的时候,他自然就找到了自己,并走在一条通向艺术高峰的道路上……郭红星自幼临摹古人范宽、郭熙、王蒙之典作,喜习沈周、文徵明和当代画家张仃、张雄鹰之法,从中受益颇深。在他眼中,绘画要师法自然,不可一味闭门造车、盲目临摹古人,应勇于创造革新,在师法古人和借鉴前辈画家技法的同时,看重对自然的写生和考察,通过对自然的研习,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达到"临摹百家只顷刻,点染万品随生成"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3.
"六甲"这一称谓来源于先民阴阳合德,化生万物的理念,即"道"之阴阳相生与母体育婴生子亦为同功。因此,"身怀六甲"不仅涉及古人生育观,揭示了古人对生命本原的初始体认,还揭示了古人对于整个宇宙包括人类社会都是阴、阳两种元素交感而成的动态过程的认知。  相似文献   

14.
宋人范温评杜诗时举了四个“全虚而意味无穷”的例子,虚,即虚字.但用现代汉语语法显然无法分析其所谓“虚字”.论文结合大量古人论杜诗中“虚字”和“实字”的例子,分析归纳,发现古人诗论中所说的“虚字”和“实字”与今天语法的界定不同.论文认为不能用今天的语法去分析、界定古人所说的“虚字”和“实字”,并指出古人所说的“虚字”和“实字”的具体含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丰富多采,自成体系,形成独特的民族传统。古人的审美经验,凝结在历代创造出来的劳动产品里,特别明显地表现在艺术作品中。我国的文学史、艺术史,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关系的历史发展。古人不仅以自己的艺术活动反映并发展了审美关系,而且还力图理解审美话动和审美关系,不断从理论上概括自已的审美经验,逐渐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美学见解、审美思想。古人的美学见解、审美思想,不只较为集中地表现在诸如文论、诗话、乐论、词话、画论、曲  相似文献   

16.
南北文风不同的观念源于先秦,系统形成于唐初。在古人观念里,南派阴柔优美;北派阳刚壮美,是两六风格类型。南北宗内涵较为宽泛复杂。古人多用“水土”来解释南北文学差异成因,但根本原因是南北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人文地理的差异。南北文学各有特点,构成中国文学发展的合力。但历来存在重北轻南倾向,因北方在政治势力、文化传统上占统治地位,故古人也以北方审美传统为正宗正统;另外也反映古人尊阳卑阴的文化心理。南柔北刚之说,有合理处,但容易产生简单化绝对化之弊。对南北文学差异要用历史发展眼光去考察。  相似文献   

17.
自比古人或借古人来表达某种情愫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现象,而李商隐的诗文里亦有咏历史人物以自比或比他人之作,展现了诗人不同于他人的人生感悟和心态,开拓了一番别样的"景观"。  相似文献   

18.
顾毓是当代诗坛的一位大家 ,他的诗词风格温雅、和婉、清丽、俊逸 ,刚柔兼济。在诗论上提倡重、大、拙的审美取向 ,并在自己的创作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极善唱和之作 ,与古人的唱和成为其诗词的一大特色。通过与古人唱和 ,达到了向古代名作学习、感发个人情志和表达丰富复杂难以言述情怀的多种目标。  相似文献   

19.
谁解书中味     
林振宇 《社区》2011,(23):14-14
古人读书是非常刻苦的。比如匡衡“凿壁偷光”、车胤“囊萤”、孙康“映雪”、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等等。对于古人这种苦读的态度,有些今人表示不理解,认为这样的读书榜样不宜效仿。还有不少作者在报刊上撰文说.“读书本应是一件快乐的事儿.而古人的这种苦读又何乐之有呢?”  相似文献   

20.
相思     
相思是什么?令人比古人强得多,古人在简简单单的事情上也复杂的要命,今人能将一切简化。古人把相思刻骨铭心,而今人却把相思风花雪月,用来吟吟诗,作作画,唱唱流行曲,转过身来,左拥右抱,何处都能解相思。不同的人对“相思”的不同看法,有甜蜜,也有苦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