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彭鹏 《唐都学刊》2010,26(5):74-78
"心"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范畴之一,其与性、道、命、理等范畴一起,构成了一种包含本体论、工夫论和境界论在内的完整的体验式形而上学思想体系,可以称之为中国心文化。心文化将"心"分为"道心"和"人心"两个基本的层面,并试图通过"内求于心"的直觉内省式工夫达到"人心返道心"、"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心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而且对西方心理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张勇 《阅江学刊》2012,4(2):125-128
林语堂深受中西文化浸润,其民族观念体现在他试图通过个人文化趣味与文化感悟,阐发中国传统文化伦理的人文价值及其对应于社会文化选择的个人文化特质,把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刚柔并济"为特征的道家哲学和儒家"中庸之道"合而为一,归结为"中国的人文主义"。他从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中寻求灵感,帮助自己确立了基于个人主义的自由观念,并创建了文学"性灵论",进一步张扬个性。民族观念和自由意识的确立帮助林语堂对中国人的生命意识有了更深切地体会,并在中西文化之间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信念。  相似文献   

3.
安静 《阅江学刊》2012,4(2):106-112
"何时为艺术"是美国美学家纳尔逊.古德曼在反思"什么是艺术"的基础上提出的艺术哲学问题,其目的在于解释先锋艺术颠覆传统艺术哲学所带来的理论难题。"何时为艺术"从符号功能的角度重新定义艺术,试图把艺术与科学统一纳入到制造的世界中。这不仅是对艺术定义的一次新尝试,同时也是新实用主义者对艺术与生活相关联的进一步推进和努力。  相似文献   

4.
文化哲学的问题域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有 《求是学刊》2006,33(4):12-15
文化哲学问题域限的晦暗不明是目前影响文化哲学学科定位和理论深化的重要原因:人们无法把文化哲学区别于其他的部门哲学,也无法把文化哲学区别于其他文化研究,似乎有关文化的研究就是文化哲学研究,有关人的哲学都是文化哲学,人们在纷乱的文化哲学问题视域下,无法进行有效的对话,这不仅影响到了文化哲学的学科合法性,而且影响了文化哲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文化哲学的问题域限之所以晦暗不明,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人们对文化和哲学的概念尚未达成基本的共识性理解,也就是说,人们不能从文化的角度出发理解文化,不能从哲学的角度出发理解哲学,当然也就无法以文化哲学的方式理解文化哲学.本文试图通过对文化和哲学概念的梳理、分析和界定,为确定文化哲学的问题域限提供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5.
梁漱溟揭示了中西文化和哲学的异彩之处及形成原因,指出文化发展的三个路向和人类文化的未来趋势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他试图将儒家的“仁”与西方的生命意志等哲学打通,用直觉主义为儒学辩护,因而造成了如下三种理论局限:一是儒家的“仁”本质上与人的自由意志和生命直觉是矛盾的问题被悬置,从而呈现理论拼凑问题;二是忽略了中国创造力文化资源和柏格森创造进化哲学的相关性,使其提倡的文化复兴还是儒家文化的复兴;三是对文化复兴只强调“应该复”而缺乏“如何兴”的思考,从而难以展开基于自己的哲学问题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批判改造的哲学实践。  相似文献   

6.
20世纪是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动变的世纪;直到新世纪来临之际,饱经磨难的民族最终才踏上了一条能实现富民强国之现代化目标的道路。与社会的大动变相对立,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作为文化之核心的哲学亦在此百年中动荡不已。在中西文化的剧烈撞击中,尽管有数代人的不懈探索,尽管有人试图通过恢复传统哲学生命的路子,有人试图通过引进西方哲学的方式,但我们终究未能建立起一种具有独创性的、能够满足民族的精神需要的、既展于自己的时代又居于自己民族的新形态的哲学来。因而,在严格的意义上说,20世纪真正的中国哲学尚未成形。毫…  相似文献   

7.
陈培永 《社科纵横》2011,26(2):115-117
力图正确地界定人性并以此为基础设计理想的政治制度是中西传统政治哲学的共识。但不同的是,西方传统政治哲学将人更多地看作有着理性与欲望的"抽象之人",中国传统文化则更多从人性善恶的角度注重把人视为"道德生命体",不同的人性视角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西方政治的法治渊源和中国政治的德治传统。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从文化地理和社会历史背景出发,对希腊哲学、印度哲学以及中国哲学的产生进行比较研究。这三种类型的哲学都产生自奴隶社会,在绝对年代上几乎是平行的,但希腊哲学是伴随着奴隶制民主政制城邦的确立而产生,同私有制、商品贸易、货币经济的发展以及血缘纽带为特征的氏族制的崩溃、科学技术的兴起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印度和中国哲学由于受制于“亚细亚古代”种种特征的制约,则是要待到奴隶制度确立后发展到相当阶段时才产生。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化导致了深刻的社会转型和文化冲突,同时使我们的哲学处于边缘化状态。近年许多哲学工作者正在尝试使哲学在新时期重新定位,获得新的生长点。文化哲学研究的兴起正是这一文化背景的产物。发展理论、交往理论、后现代主义等领域的研究和各种建树可以视作哲学重新定位所取得的初步成果。衣俊卿近年一直致力建构以日常生活批判为表现形态的文化哲学理论,主要意图是使哲学理性回归生活世界,在文化冲突中重新定位。这一理论试图把关于人的形而上的反思和实证研究结合起来,以人类文化的演进为大背景,以中国现代化和文化转…  相似文献   

10.
文化哲学的主题及中国文化哲学的定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从1992年第1期起,本刊开始推出文化哲学研究栏目。七年来,我们邀集了数十位跨世纪的青年学者从哲学、文学、人类学、文化学、科学等不同的视角对人类精神的演进历程与前行态势做了多元的回顾和跨世纪的前瞻,为广义的文化哲学的建立做了准备性工作。本刊将继续推进这一研究,并将有意识地把研究的视野投向文化哲学的建构,因为我们相信,文化哲学将是21世纪的自觉的哲学形态。本期我们刊发衣俊卿教授和丁立群教授关于文化哲学的主题与研究层面的两篇论文,以期引起关于这一主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陈家长 《社科纵横》2011,(12):108-111
在中国哲学上"和"是作为与"同"相对举的范畴而提出,"和"是一个包含了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存在,是差异性和多样性基础上的平衡、协调与统一;"和"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中和之道"是事物按其内在属性和固有规律而呈现出来的一种最佳存在状态,是事物发展的尺度,也是社会发展的尺度;"中和"思想的内涵包括:天地之间的和谐,天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身心灵之间的和谐;"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哲学和谐文化的价值原则;中国传统哲学和谐思想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和生存智慧,其思想内核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了可借鉴的精神资源,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哲学的当前趋势是什么? 为了试图澄清哲学的现状,我打算从三个方面来探讨。首先是关于哲学现代性的特点。从单纯描述的观点来看,仅仅从最粗略的表象来判断,当前的哲学为什么不同于人们一直认为可以与之等同起来的悠久传统? 其次是分析和试图说明这种现实性。如果哲学的现代性始于同传统的决裂,那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我们能不能把它的各种流派、方法和风格归结为同一种倾向? 最后,我试图弄清当前的哲学之所以确实不是最古老的哲学,它之所以只是表现西方本体论的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中国古代的庄子哲学和西方近代的尼采哲学的渊源、结构和逻辑系统作了比较研究,认为庄子、尼采哲学本质上都是人格哲学。文章通过庄子、尼采两种哲学的比较,试图从人类思维的发展规律上揭示出东西不同民族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同态关系和内在逻辑的互补交融性。  相似文献   

14.
从生成论的视角来看,文化哲学通过对人之存在的历史性的深刻理解和把握,阐明了历史与文化的内在统一性,从而使文化哲学超越了一股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成为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的文化哲学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新的历史解释模式。文化哲学始终以自觉的文化批判精神为指导,通过对人类文化精神生成过程的宏观与微观的描述,力图阐明现代人类生存危机的文化根源,并为未来的人类生存提供多种可能。  相似文献   

15.
汉代儒道的力命之辨黄铭力命问题作为天人关系的一个层面,先秦诸子曾展开过争论。孔子鉴于当时诸侯纷争、礼崩乐坏的局面,力图通过主体自觉,恢复周礼以致社会稳定、他一生游说各国,栖栖遑遑,最终不得不承认有自己所无可奈何之命的存在。此后,无论是孟子的"立命",...  相似文献   

16.
休谟是近代西方哲学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但在我国哲学界,长期以来存在着一种受哲学的两条路线斗争模式的影响,简单、消极地评价休谟哲学的倾向,这与休谟在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是很不相称的。本文试图在西方近现代哲学演变的背景中,从休谟哲学文本整体入手,判明其哲学探究的真实意图,剥出其哲学思维的基本内核,展示其哲学活动的独特魅力,以力求达到对休谟哲学的正确理解和恰当评价。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7,(10):52-57
有机马克思主义试图将有机哲学、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合起来,形成一种融通中、西、马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方案,近年来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有机哲学、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与自然关系、有机整体、过程思想等方面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但基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问题境遇,三者在本体论、理论基础以及具体思想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甚至存在冲突。要在有机马克思主义语境下分析中国哲学、有机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同质性与差异性,从理念融合、实践对话、自身发展三个层面对有机马克思主义实现中、西、马生态融合的路径进行探索,在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批判地借鉴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8.
从海德格尔到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海德格尔到禅俞宣孟本文通过对海德格尔哲学与禅宗哲学的分别考察,试图揭示两者间的某些共同旨趣,即它们都认定,人的最原始深处的命根子原是与自然无差别的,世间一切所在都是从这个命根子的展开中显现出来的,果能体会和明白这一层,离通达事理的最高、最深境界便不...  相似文献   

19.
胡伟 《社科纵横》2012,(9):74-79
"水权"是当前国家推动水利建设所面临的紧迫问题,但以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为主流的水权研究有局限性,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已有的研究提出一种替代性的社会学视角,并归纳出社会结构、文化象征、政治权力、社会互动这四种具体研究路径,最后从社会学角度提出水权制度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雷武锋 《唐都学刊》2010,26(3):120-123
维柯以"真理就是创造"为出发点,认为历史是一门比自然哲学更真实的科学,并试图把历史建立成一种永恒普遍的人类科学。在维柯看来,历史的起点应该是人类社会的开端,它来源于人想象性的创造活动,充满了诗性,与理性认识的逻辑完全不同;历史的发展以人的自然本性为基础,呈现出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其中遵循的是想象的诗性逻辑;在此基础上,历史批判不能从抽象理念出发,而应当以诗性智慧为基础,运用哲学和语言学方法,使普遍和确定相结合,这样才能揭示"理想的永恒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