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宁 《社科纵横》2013,(11):7-9
实践是文化的产生源泉、发展依据、判断标准,同时文化也反作用于社会实践,具有实践性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当代的中华民族文化,其实践性体现为:它既是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同时也来源于、服务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2.
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题中要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改善民生问题作出了科学的解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改善民生提供了思想武器;改善民生的实践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  相似文献   

3.
吉红立 《社科纵横》2010,25(8):17-19
党的十七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科学整合,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伟大旗帜,是新时代30年党的伟大觉醒和创造历程的鲜活体现,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最鲜明地体现了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品质,必将重铸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辉煌。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中国文化紧密相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新时期面临的新形势,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的时代话题,要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首要的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凝炼为富有哲学意蕴且厚重的24个字,高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各个层级的主体所应追求的价值取向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便于记忆、传播和践行,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价值追求不动摇,不断地吸收传承优秀文化,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容,并在实践中创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方法,推进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七十周年的讲话中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允许毒害人、污染社会和反社会主义的东西泛滥;必须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不允许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我们应该牢牢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这些基本要求,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6.
许徐琪 《学术交流》2012,(Z1):10-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在文化建设领域的主导地位必须得到巩固和加强,因为它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作用,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占领意识形态领域的高地,才能形成一种在一元意识形态主导下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局面,在文化领域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掌握话语权,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8,(4):1-4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下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交锋,使文化体系建设成为当前文化工作的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建设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应当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东西方文化的良性互动。探索建构"马魂、中源、西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强  李保林  高云 《探求》2013,(2):10-14
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是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把握实践特色,可从坚持和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坚持和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和彰显党的群众路线以及坚持和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阔性这样四个视角来认识.  相似文献   

9.
万远新  张铁军 《创新》2019,13(3):40-47
文化主体性是文化建设的基础资源和精神根基,它决定着新建文化的理论品性和民族特色,也有利于新建文化的民族认同;文化主导性是文化建设的指导原则和主要内容,它体现着文化的时代内涵和现代性发展要求,是对人们现实实践的最直接的表现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坚持文化主体性和文化主导性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并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同时进行诠释与建构的辩证统一,两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0.
政治文化是政治共同体所共同具有的政治信念、政治态度、政治感情和政治价值的总和,是通过政治行为体现出来的政治共同体的基本政治倾向。它和社会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并对国家稳定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即追求国家强大的政治目标、深化改革开放的政治共识、实现美好生活的政治期待、共享发展成果的政治要求。它们凝结在一起,共同构成新时代中国社会的政治气质、政治性格,共同作用于当代中国的政治运行状况,并对党和国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同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与党的初心和使命的一致性,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盛不衰、保持永久活力。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60年的艰难探索、成功实践、基本经验,从根本上说,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能离开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中国特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创立的革命道路和毛泽东思想;在当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等是中国作风的具体内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思想与社会主义价值追求相融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呈现出中国气派与中国风格。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到一个拐点,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行“五位一体”的科学发展;要正确认识、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正确认识市场经济的双刃效应,经受市场经济的严峻考验;要将适时提出并解决直接影响其发展的关键问题作为第一要务;要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3.
秦俑雕塑与秦人的务实作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静 《唐都学刊》2010,26(1):53-58
秦俑雕塑具有整齐有序、壮观磅礴的外观气势和细致入微、严格写实的细部特点,秦俑雕塑对于整体气势的塑造与局部细节的把握恰到好处,使观者在壮阔的军阵中欣赏到精微细致,在宏大的场面中看到了个性差异,在统一的群雕中见到了复杂的性格,很好地减弱了整体雕塑群的雷同感,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的同时,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秦俑艺术不论是从宏观上看整体,还是微观上看个体,均反映出严谨刻板、一丝不苟的特点,这与秦人一贯认真求实的作风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4.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理论层面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实践层面或制度载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四项政治制度。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富有生命力的。党的十七大明确解答了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走什么路的问题,并作了具体部署,意义十分重大。继续沿着这条正确道路走下去,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一定能够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集中到一点,就是我们党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特性,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模式特点,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相似文献   

16.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处于低潮、马克思主义受到挑战的国际大背景下,领导中国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新的国情和实践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基本理论特征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精髓论,坚持与时俱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了革命逻辑向建设逻辑的转换,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突破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在内容上是"国际"的,在形式上却是"一国"的。基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可以解读为是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其形式表现为"中国特色"、"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等;在内容上则表现为社会主义的经济、社会主义的政治、社会主义的文化等方面。我们应当在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好。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在革命战争年代就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即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不问断地进入到社会主义革命,最终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创建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领导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前提、思想保证、物质基础,创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利外部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创造了一系列独创性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果,提出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自己的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是毛泽东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理论贡献,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做了充分的思想酝酿与理论准备,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形成的历史和逻辑的起点,而且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条指导原则。毛泽东在探索中既留下了成功的经验,也留下了失误的教训,这两方面都为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因此,不论是从历史实践上还是从理论逻辑上说,毛泽东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奠基者、探索者和先行者。  相似文献   

19.
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重要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把握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强有力的精神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形成,始终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相似文献   

20.
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基本经验,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答案:要从群众的实践要求出发,而不是从经典文本出发;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观;在总结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解放思想,用创新的理论引领党和群众一道前进;加强党风政风建设,增强理论体系的亲和力;重视宣传教育,更重视用实践说话;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引领群众前进的方向;运用大众化的语言表达形式,强化人民群众的心理认同;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目标。深入研究这个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探索推动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