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浅析北京工业空间布局演变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北京城市功能定位出现了重大调整。城市功能定位的调整及杜能环式的差级地租和政府的开发区政策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北京工业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圈状扩散的演变路径。这种演变路径,影响了京津冀城市群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影响了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不利于产业的集群和专业化分工。本文提出了几条北京工业走出圈状扩散的演变路径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对今后北京工业的发展有所指导。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北京工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北京工业发展的新思路。作者认为,北京工业发展应面向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实行大工业、大市场的一体化战略,即适当控制和强化那些具有突出优势的核心部分,而甩掉或转移扩散那些不具有优势或优势不突出的非核心部分,打造一体化的开放式跨区域主导优势产业链。当前,应着重打造八条一体化的开放式产业链。  相似文献   

3.
张武  徐锐  郭艳清 《学术交流》2005,(6):103-106
哈尔滨作为综合性的工业城市存在着企业效益低下、市场竞争乏力、工业类型落后、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因此,加快哈尔滨老工业基地改造是我市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加速经济市场化、外向化进程,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生态工业是一种新兴的可持续的工业发展模式,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废物再生利用困难以及工业生态链网的稳定性问题,为了克服这些不足,应提倡建立一种新型生态工业。发展哈尔滨新型生态工业要遵循生态工业原则,调整工业结构和布局;要依靠科技进步推行清洁生产,创建无废工业区等,在老工业基地实现新型生态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制造业在北京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是北京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简要回顾了北京制造业发展的历程和政策演变,在分析北京发展制造业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北京适度发展制造业的战略定位。在产业链、产业集群和城市辐射力的新理论视角下,阐述了北京适度发展制造业战略定位的内涵、基本要求和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5.
<正> 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北京产业结构的优化、合理调整,是一项战略性措施,面临着的基本形势和主要任务是以下几点。 (1)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战略性转移。世界上的城市(尤其是特大综合城市),都已经或正在从单一(工业基地)功能向多功能经济社会中心转化。作为社会主义中国首都,又是特大综合城市,北京实行这一根本历史性转变,尤为迫切。因此,北京此次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6.
都市型工业是现代大都市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都市工业在解决城市人口就业方面发挥着明显的作用,但是因为发展滞后以及各种新兴产业的兴起,其角色正在被弱化。本文利用2004年、2008年北京市经济普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企业产品附加值低、缺乏规模经济效应、布局分散难以形成聚集经济效应等是北京都市型工业目前面临的问题。对此,本文提出政府应从加强规划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园区建设步伐来促进北京市都市工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城市人口规模要与城市功能发展相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人口规模要与城市功能发展相适应杜午禄一、从北京人口规模的“控而难制”引起的思考北京市的城市人口规模问题,一直是北京城市建设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大问题,它直接影响着城市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战略,因而控制城市人口规模也作为一项特殊任务而列入《北京城市...  相似文献   

8.
北京变得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北京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趋势。本文通过分析,首先明确北京目前面临的问题是人口规模增速"过快"的问题而不是人口规模"过大"的问题。通过构建因子分析模型对北京人口规模逐渐扩大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最后发现户口附带利益因子、实现自我价值因子、城市自身魅力因子以及外部因素推动因子是导致北京变得越来越大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北京世界城市的发展定位,为北京未来的发展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 一、北京工业结构历史及现状北京在历史上是一个典型的消费城市,极少重工业,轻工业大部分也是手工作坊。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北京工业的内部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是重工业具备了相当的规模,1984年重工业产值是1949年的262倍,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26.4%上升到54.8%。冶金、化工、机械等部门在全国具有明显的优势。二是轻纺工业有了很大发展,1984年轻纺工业产值比1949年增长115倍。三是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部门和行业,填补了石油  相似文献   

10.
<正>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问题,是首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基础问题。近几年,北京市的各界人士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而且意见纷纭,各有其道理。下面,我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以期引起更深入的讨论。一、全国战略总目标,是不是首都调整产业结构宏观行为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党中央、国务院明确了北京城市的性质,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必须服从和充分体现这一城市性质的要求。这一点,是毫无疑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北京市2001-2010年文化产业和城市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表明,北京文化产业与城市的发展整体上处于一种轻度失调的状态,协调指数呈变化幅度比较大但总体趋势上升的波浪式分布。进一步研究发现,北京文化产业的发展实质是一种依赖于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增长,而非依靠产业发展水平和效益提升的集约型增长。而且,北京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和效益较低、劳动生产效率不高、科研创新能力不强是解释其与城市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原因。但从城市发展和产业规模、市场需求基础来看,未来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和速度可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2.
以总部经济提升首都经济综合竞争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部经济”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经济现象,对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和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总部经济的概念、内在机理,指出总部经济是对首都经济发展战略的深化和拓展,并从首都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结构升级、首都城市功能的实现、环渤海区域合作的角度探讨北京发展总部经济对提升首都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作用。最后,在分析北京总部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势的基础上,提出北京总部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需要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首都出版业是北京发展文化创新产业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起一个完备、严谨、科学的改革与发展模式,指导首都出版业可持续发展,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文章通过对首都书、报、刊、印刷复制以及版权贸易业的“十五”发展水平与发展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指出首都出版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五大问题,并对北京制定“十一五”出版业的改革与发展规划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刘曙华  王利华  谭骏翔 《创新》2007,1(6):63-67
在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作为广西融入泛北部湾区域合作的一个战略支点,其内部产业组织结构与城镇空间模式的协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分析两者之间协同发展应该具备的状态,在探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结构和城镇结构的基础上,得出本区域产业组织结构与城镇空间模式的协同性和非协同性。以影响两者协同关系的因素为切入点,提出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组织结构与城镇空间模式协同发展的三个发展模式,为广西在开放开发中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5.
镇村产业基地对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解析了镇村产业基地的含义,全面阐述了北京镇村产业基地发展历程及现状,在此基础上对北京镇村产业基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产业集群理论和产业空间集聚效应是今后北京市布局和发展现代制造业的理论基础。本文从内外两个方面,探讨了北京市如何布局发展现代制造业的问题。北京市内的制造业布局,主要考虑高技术产品制造企业和传统制造企业的专业化分工与布局等两方面。针对外部的布局发展,提出了北京市发展现代制造业要与环渤海经济区的崛起紧密联系,分工协作。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北京市生态涵养区辖区面积占全市的70%以上,是全市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也是保证北京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和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基础。"十五"以来,生态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力度得到显著加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尚未理顺。今后的发展中,应坚持整体、协调、共同发展的原则,既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关系,也要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关系,适应首都居民对环境、食品安全和休闲旅游需求的高速增长,政府应进一步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完善利益分配和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