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通过7×5不完全双列杂交,分析了几个新恢复系、不育系及其杂交组合10个观察性状的一段配合力、特殊配合力、总配合力效应和小区产量的遗传效应。大多数性状的一段配合力比特殊配合力具有更大的相对重要性,结实率主要受特殊配合力控制。总配合力效应与性状平均值至高度正相关。产量的杂种优势主要来源于基因分散,遗传效应中以加性效应最大,显性效应次之,上位性和胞质效应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通过 4个不育系和 5个恢复系所配 2 0个组合 10个性状的方差分析和不育系、恢复系的一般配合力及特殊配合力相对效应值的比较 ,表明籼型新不育系红矮A在千粒重、单株粒重、穗长、结实率等性状上的配合力明显高于珍汕 97A ,其它性状与珍汕 97A具有相似的配合力。绵恢 2 0 0 9穗着粒、穗实粒、单株粒重等性状的配合力明显高于明恢 63,结实率和全生育期与明恢 63具有相似的配合力。  相似文献   

3.
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法设计对粳高粱不育系Tx623A、营4党、232EA和糯高粱恢复系4R、21R、35K、40R、58R进行了主要数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不育系间株高、穗长、生育日数、千粒重、穗粒数的配合力差异不显著;恢复系间所有性状的配合力差异显著;组合间特殊配合力除穗粒重不显著外,其余性状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筛选出了粳不育系Tx623A和糯恢复系35K。  相似文献   

4.
糯杂种高粱的9个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性状的遗传相关系数绝大多数大于表型相关系数。茎粗与千粒重相关的环境效应大,而基因型效应小,提高茎粗对增加千粒重主要靠环境效应。穗粒数与穗粒重的基因型相关和环境相关系数均大,故穗粒重的提高是基因和环境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穗长和穗粒数与穗粒重呈正相关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而一级分枝数和千粒重与穗粒重相关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穗粒数对穗粒重的直接效应最大,而穗长主要是起间接作用。从分析的4个性状来讲,对穗粒重的直接效应分别是穗粒数>株高>茎粗>穗长。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参试杂交水稻10个性状的方差分析和不育系、恢复系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估算及配合力总效应值比较,分析了新恢复系绵恢501、绵恢502与明恢63的异同,结果表明,三个恢复系虽然在多数性状上存在着显著差异,但由于它们各自在产量三要素:穗、粒、重上的性状互补,反应在单株粒重上,三者之间差异甚小,结实率、单株粒重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和配合力总效应值,三个恢复系非常按近,表明它们具有相似的恢复力和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6.
以 5个矮秆小麦品种 (系 )为母本 ,8个主要农艺性状较好的品种 (系 )为父本 ,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 ,研究小麦株高、穗长、穗粒数、结实小穗、千粒重、单株穗数、单株粒重 7个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力。结果表明 :同一性状不同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和不同组合间的特殊配合力存在较大差异 ,7个性状由加性和非加性效应共同作用 ,其中 6个性状主要受加性基因控制 ,加性和非加性效应对单株粒重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南21-3等7个玉米自交系为亲本,按照双列设计组配一套不包括反交的组合。对雄穗主轴长、雄穗分枝数、雄穗总分枝长进行配合力分析及相关研究。结果表明,3个雄穗性状的GCA、SCA效应及变异程度均存在显著差异;3个雄稳性状的GCA、SCA与其性状表现型值(X)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除主轴长与分枝数的GCA外,3个雄穗性状的GCA和SCA之间具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利用小麦三雌蕊突变体与绵阳29杂交,再以绵阳29为轮回亲本,多次回交,并结合人工选择,构建了小麦三雌蕊性状的近等基因系.对小麦三雌蕊突变体,绵阳29以及小麦三雌蕊性状近等基因系的小穗数、穗长、穆粒数、叶长、叶宽、茎粗、千粒重和单株粒重等8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其中除小穗数和穗长没有显著性差异,其余6个农艺性状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近等基因系在穗粒数、叶长、叶宽、茎粗和单株粒重这5个农艺性状明显高于轮回亲本,而千粒重明显低于轮回亲本.由此可见Pisl基因有增加穗粒数、叶长、叶宽、茎粗和单株粒重的效应,有降低千粒重的副效益.  相似文献   

9.
红矮A为一新育成的籼型新质源不育系 ,具有西非栽培稻Dirrid 52 -3 7的胞质 ,花粉不育度 99.95% ,不育株率 1 0 0 % ,农艺性状优良 ,遗传性状稳定 ,开花习性好 ,配合力强 ,杂种一代优势强、米质好 ,抗病性强。所配组合红优 53 55、红优 2 2于 1 999年 5月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省内120个县市的720份资源的主要数量性状分析,结果表明:千拉重、穗粒重和穗粒数是影响高梁单产的主要性状。但千粒重通过穗粒数对产量的间接效应是一个很大的负值,说明我省地方品种的大粒类型并非是高产类型。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杂交水稻种子在不同的热风干燥条件下,对其发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热风干燥温度和时间与种子发芽率、发芽势负相关。愈接近于自然干燥温度(30~40℃)的处理,种子发芽特性愈好。杂交稻种子<60℃的热风干燥处理,对种子发芽特性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针对任意非均匀介质填充波导问题,用数值模式匹配法进行了全波分析,给出了波导中电磁场的完整表达式和色散方程。所导出的公式皆为不含任何积分的代数运算,从而具有精度好效率高的优点。最后以部分介质填充波导为例进行了计算,所得结果与文献报道吻合一致。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在三峡库区消落地生态条件下 ,杂交狼尾草茎杆经不同处理后的无性繁殖情况。试验表明 ,采用坑埋保种方式 ,茎段节数为 2节或 3节时 ,繁殖效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14.
12个税型两系杂交稻组合在5个播期条件下的播始天数、株高、单株草重、谷草比、单株有效稳、每穗着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及单株粒重等10个性状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不仅结实率及谷草比与单株粒重的相关系数(正相关)较大,而且这2个险状对单株粒重的直接通径系数(为正值)也较大,说明现阶段提高结实率及谷草比是选育强优势税型两系杂交稻的主攻方向。对提高结实率的途径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用氯化钾、抗坏血酸和甘氨酸水溶液浸泡处理杂交水稻种子,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种子活力,促进幼苗生长。具体表现在经处理后种子浸出液中电解质外渗量减少;发芽率、发茅势、苗高、活力指数、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及叶绿素含量等多项生理指标增高。其中以氯化钾处理效果最佳。其生理生化效应可能主要在于:协调和改善了种子内部的生理代谢过程,促进了被损伤细胞膜结构的修复;提高了物质转化速率;增强了幼苗的光合同化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在冷凉地区进行的杂交中稻应用赤霉素(九二0)效果研究证明:于杂交中稻始穗期喷施九二0,能使产量提高8、4%~11.2%,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产量提高主要是因赤霉素使杂交中稻的齐穗期缩短、叶片功能期延长。  相似文献   

17.
以5个两系杂交稻及相应的两用系为材料,在自然温度条件下进行长日(15:00小时)和短日(10:00小时)处理,结果再次表明,两用核不育系的不育性属隐性核遗传,在杂种F1代不表达。两用系的可恢性及父本的恢复力、亲和力是影响两系杂交稻结实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两年的试验研究,找出了“汕优63”、“D 优63”在平坝区和丘陵区的高产优化方案。编制出了以农时季节为顺序,包括土壤、种子、播期、肥料、密度、耕作、管理、病虫防治等在内的规范化栽培图表,以及实施的程序、方法、方式。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2450 MHz、500kW长脉冲大功率传输系统的研制情况,该系统应用于中国环流器一号低混杂波电流驱动实验。文中着重介绍了功率分配器、匹配负载、定向耦合器的设计、结构与测试,对其它各类波导元件及系统总体的设计考虑与实测结果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