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整合与突破     
传统的新闻写作理记在新时期重重地跌入低谷之后,新时期的新闻写作却意外地冲击樊篱而走向新生。带上鲜明的时代烙印。如果说.在过去的新闻发展中,传统的彩闻写作理论伴随着新闻实践并举患难、曾向社会其他的意识形式吸收过许多营养的话,至今新时期发展起来的新闻写作理论则可以向曾经孕育了它的整个社会和曾经帮助过它的其他意识形式作出自己的贡献了。新闻写作的理论从弥漫着玄思气氛的十七世纪德国诞生至今,已经风风雨雨近三个世纪.今天我们已很难判定新闻写作这种文化现象是纯粹民族或本上的,更难以分辨出一种商品(可口可乐或汽…  相似文献   

2.
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当代股评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评是分析评论股市走势及其成因的议论性文章,是伴随着股市而生的一种实用性文体。作为股市的衍生物,股评身上的“铜臭味”是不言而喻的;股市及其分析理论是西方引入的,股评身上的“洋味”也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如果我们肯穿越印象化的表层,对股评及其写作作一番深层次的、整体性和比较性的考察,我们就会惊奇地看到在中国当代股评及其写作活动里,跳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脉搏,弥漫着古老东方哲学与艺术的芬芳。在文化层面上透视中国当代股评写作和在中国当代股评写作中透视中国的文化传统,这是本文作者力图运用的双重视角。  相似文献   

3.
环境新闻不同于传统新闻的核心新闻价值在于它要突出风险.风险是一个指向未来的否定性预测,在新闻文本写作中还需要与当前发生的事情相结合,因而风险把过去、现在与未来联系起来.当今的西方环境新闻注重从科技、经济及文化习俗的视角来进行写作,这是因为:技术及其产品因为是功能化的"外在物"而与环境缺少互动;经济因暂时利益的逻辑而很容易掩盖未来风险生产的逻辑;工业与后工业文化因促进消费而缺少反思性,导致现代人生活在文明风险的火山口上.对于发展中国家记者来说,能够识别风险是阻止环境危机发生的第一步,西方国家的环境新闻理念与写作很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媒体文化的繁荣,媒体趣味对于文学创作的深层渗透,必然导致文学生产的审美转型与结构调整。文学在文体上与消息、通讯等新闻文体越来越接近,信息化写作成为一种时尚;文学创作向新闻通稿的靠拢,催生了备份式写作,抄袭、自我重复、以经典文本或其他形式文本为前文本的超文性写作日渐流行。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新闻写作中主题的选择与深化问题,认为新闻主题的选择具有鲜明的倾向性,而深化新闻主题则是记者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一) 何谓文化新闻,它的定义在新闻学教科书中是找不到的.然而它又实实在在地存在于各种新闻媒介的报道之中,并以其独特性越来越为新闻界的同仁们所重视。 从新闻工作的分工看,文化新闻一般是以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文学、艺术以及相关联的精神文化产品不断发生、发展、变化的事实为对象,它与文化的广义概念,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的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见《辞海》),是有一定区别的。它主要反映的是音乐、歌舞、小说、诗歌、戏剧、书画等艺术类别中的新闻。  相似文献   

7.
新闻传播的文化功能之一,是以信息传播方式构建社会成员"个体"的内在文化环境,而确立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秩序则是其存在的合法性的价值所在.新闻传播活动之所以要反映和批判文化秩序中不合理的制度与社会关系,并在解构与整合的过程中构建新的文化秩序,是由新闻传播行为的社会功能及社会对其角色期望所规定的.良好的文化秩序,对于当前中国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即实现经济、社会、人、自然之闻的协调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8.
整体解读新时期文学现象的钥匙在于弄清楚两个前提:一是其整体文化语境是启蒙主义的,二是推动和完成启蒙主义使命的并非以社会政治话语写作的“现实主义”者,而是在文化语意和个性人本主义话语中展开的现代主义写作,这种统一是西方数百年文学思潮在当代中国的历史压缩而致的“历史性焦虑”的结果。然而,现代主义与启蒙主题之间又存在着根本的分裂与矛盾关系,这种奇特的统一与分裂的关系正是新时期所有奇异现象的内在原因。本文除了纵向梳理出这一矛盾的历时线索及其表现以外。还力求对其构成的内部原因、主体选择的依据以及客观效果作出深入的分析与说明。  相似文献   

9.
新闻评论,是新闻记者对新闻事件发表议论经常采用的一种新闻文体。如何创新新闻评论写作思维,使自己的新闻评论有别于其他的新闻评论,是新闻记者在写作新闻评论中致力追求的效果。本文介绍了逆向思维法、递进思维法、辨证思维法和变形思维法四种写作思维方法,以供写作新闻评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和迁哲郎(1889-1960)是日本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文化哲学家和伦理学家。《风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的核心观点是“风土文化论”。本文主要从主客观两个角度分析了“风土文化论”的形成原因,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和迁哲郎的个人生平与学术兴趣在“风土文化论”产生过程中的作用,家庭教育和乡村的生长环境对他的性格影响;他对日本历史文化的深层思考,其中“日本人意识”是他展开对日本民族及其文化探讨和追寻的起点;时局变化和“国策”需要对“风土文化论”写作的影响,“战时”的写作背景是他无法摆脱的时代局限;人类历史上思想文化的传承。其中黑格尔和海德格尔的思想对他的触动最大。  相似文献   

11.
许多学者在研究新闻作品的写作规律时,都侧重探讨人物的形象或事物形态的表现手法。我们承认,这应该是新闻写作方法中一个重要课题,因为表象性手法可以给读者创造第一印象的可近、可亲、可信的力量,而可近、可亲、可信又是新闻写作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但是,随着社会...  相似文献   

12.
新闻文化生态是丈化生态的基本组成部分,构成重要的社会历史语境。本文阐述了新闻文化生态的内涵构成,分析了其性态特点,论证了其文化规范。  相似文献   

13.
文学新闻对我国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20世纪60年代的新新闻主义触发了美国学界对其研究,继而在新闻教育领域、实务界都成为受关注的焦点。文学新闻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作家和职业记者是文学新闻的主要实践者。启蒙于18世纪的文学新闻成果颇丰且渗透到媒体写作当中,为世界新闻写作实践的探索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党报与主流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世界的与民族的、现代的与传统的、大众的与精英的、高雅的与通俗的统一。媒介文化是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报在主流文化中处于特殊地位,它是中国传播事业的主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要充分发挥党报主导主流文化的作用,坚持政治家办报,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文化阵地;实行企业家管报,做大做强党报产业;提倡新闻家编报,提高党报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15.
李滨  郭光华 《理论界》2006,(6):146-147
文化是传媒新闻行为的出场语境,其新闻选择要摆脱文化的影响是很难实现的。文化的内容广大而内涵芜杂,本文试图用社会学的相关原理,对文化之于传媒新闻选择的影响做粗线条地勾勒和分析,对于增进人们对新闻客观性的认识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宏杰的历史写作具有一般通俗历史好看好读的特点,用传奇化的文学叙述讲述帝王将相的传奇人生。但是,他的历史写作不“麻辣”、不“搞笑”,而是将历史写得沉重,发人深省。这背后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文化关怀,是一种为“启蒙精神”招魂的历史书写。当然,其利弊也存乎其间。  相似文献   

17.
新闻具有赋予传播对象强大合法性、认同性和维护性的属性与功能,既是传媒文化的体现者、传播者,更是传媒文化建构中的助推者与瞭望者。因此,在反映传媒文化的过程中,新闻不应丧失自身的使命与职责,应积极发挥自身特性,发挥传媒文化助推者和瞭望者的特殊功能,审视传媒文化中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从而塑造和引导一种健康和谐、多元协调的传媒文化。  相似文献   

18.
操慧 《社会科学研究》2003,42(6):157-160
媒介文化是整个人类文化系统中 ,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形成并起作用的亚文化系统。媒介文化有两大特征 ,一是它必须以媒介为载体 ,二是它具有双向、互动性。媒介文化的功能包括传播信息的功能和价值导向的功能。晚报文化与媒介文化在功能上具有同一性 ,但同时也有其相对独立性。晚报文化的内容包括版面内容、版外内容和晚报人的办报实践与文化素养。晚报文化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各类新闻和副刊 ,二是各种晚报文化现象和晚报人关于晚报文化的著书立说与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关于新闻规律的话题”系列文章中的一篇,旨在对新闻文体的写作规律进行探索。文中将新闻文体的写作规律归纳为:来自现实生活的事实直接进入新闻作品内容的层面,注重选取最佳的切入角度,力图凸现事实的新闻价值,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强调简明性要求。文章结合实例对以上规律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文化建设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早在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时候,邓小平同志就指出,要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总的发展趋势,充分证明了邓小平同志的战略主张和科学论断的正确性。我们已经迎来了经济建设的高潮,但文化建设的高潮尚未到来。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一、文化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基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