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末新闻法规是清政府在决定全面变法修律,吸收引进西方法律理论及原则,重新构建中国法律体系的历史背景下制定修成的。通过对清末新闻法制定期间的上谕和奏折,以及当时报刊对新闻法制定的相关内容报道分析对比,可以证实清末新闻法规的制定工作始终是围绕着《大清报律》开展的,其他几部新闻法规如《报章应守规则》、《报馆暂行条规》的制定,仅是为了弥补《大清报律》尚未颁行所造成的新闻法规缺失。清末五部新闻法规的制定颁行不是一个简单的前后承继关系,而更多是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2.
司法新闻监督与司法审判二者之间存在着彼此互动的关系 ,记者与法官在解纷息讼时所发挥的作用而引起民众的误解并产生了一系列的消极后果 :法失去应有的权威、司法难以独立等。应正确处理司法新闻监督与司法审判的关系 ,并做到 :司法新闻监督不得越权 ,以免造成新闻审判 ;出台新闻法以规范司法的新闻监督 ;提高司法新闻监督从业人员的素质 ,走专业化之路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社会中,新闻行业很多记者为了收集到独一无二的有新闻价值的材料,不惜采用如偷拍、窃听等一系列非法手段获取信息,由此带来的法律纠纷时有发生。为了预防新闻采访侵犯隐私权,除了当事人要提高预防意识、记者要恪守职业道德外,制定一部新闻法是极为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人民群众对于国家、社会的关注度日益提高,民众对新闻的需求也日渐增多,新闻以前所未有的被关注程度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因此,新闻编辑工作者的素质与修养直接关系到新闻编辑质量的高低。新闻编辑必须在实践中努力提高政治意识、思想品德、法制观念、专业水平和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5.
公信力是大众媒介赖以生存的基础.当下我国大众媒介在发展中存在虚假新闻泛滥、有偿新闻屡禁不止、新闻报道缺乏人文关怀等问题,导致媒介公信力渐渐下滑.大众媒介公信力应通过加强新闻法制建设、健全相关监督机制、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树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观等路径加以重塑.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 ,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由此可见 ,在我国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 ,新闻界由政策管制向法律规范型转变应是新闻界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题中应有之义。新闻采访频遭粗暴干涉和新闻媒体为新闻侵权官司所困扰 ,是当前新闻界面临的最大困境。实践证明 ,“新闻法”的缺席实际上是以新闻人的执业风险为代价的 ,这种代价往往…  相似文献   

7.
袁丽媛 《阴山学刊》2011,(5):24-27,58
在全球传媒领域迅速发展的今天,广大受众的参与意识日渐增强。新闻评论作为媒体和受众交流的平台及公众畅所欲言的阵地,其大众性越来越鲜明地体现出来,包括选材、立意、作者等诸多方面。新闻评论的大众性是我国新闻事业道路上的里程碑,突破了以前作家写稿、读者读稿的模式,使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界限不再明显,越过了只闻一家之言的鸿沟。《冰点...  相似文献   

8.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和国家的治国方略和奋斗目标,其实质就是以法治取代人治,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需要执法机关与监督部门以及广大民众共同努力方可实现。在时下的中国社会,“焦点访谈现象”表明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机关尚未形成良性互动,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只有实现新闻舆论监督法治化,把自由和自律(守法)结合起来,以程序化为基础并完备新闻法体系,才能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9.
广告给新闻媒体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 ,成为新闻媒体的主要经济支柱之后 ,又给其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1 从总量上导致新闻媒体盲目扩版 ,增频 ;2 导致地区间新闻媒体发展不平衡状态的加剧 ;3 致使同一地区不同新闻媒体之间产生不公平竞争。对新闻媒体本身 ,广告则挤占新闻版面、时间 ,消减了新闻媒体的主体功能 ,破坏了版面形象和屏幕美观。对新闻媒体的内容来讲 ,广告与新闻混在一起 ,使消费者难以区分 ,出现了“新闻广告”、“有偿新闻”等怪异现象。为限制这些负面影响 ,应采取以下对策 :1 制定《新闻法》 ;2 国家从宏观上适当支持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新闻事业 ;3 提高受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0.
科学传播是科学大众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是通过大众媒介把科学活动和科学研究转化为可以被大众接受的文本的过程。在科学传播的过程中,科学、新闻与公共关系三者形成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的关系。当代新闻生产的压力,以及科学大众化、世俗化的趋势是科学新闻与公共关系合作的深层次原因。以科学报道为主要形式的科学传播如果过度依赖公共关系,将使新闻批判功能受损,科学研究的独立性受干扰。因此,在科学传播范畴内的新闻与公共关系应在坚持新闻和科学各自独立的基础上协同配合,实现科学传播的正向职能。  相似文献   

11.
赵婷婷 《理论界》2013,(4):165-167
本文分析了当前西藏新闻传播在建构国家认同过程中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对西藏新闻传播建构国家认同的创新策略提出思考。研究认为,在认同多元化的全球化时代,西藏新闻传播需要回归新闻本身、树立现代认同榜样、报道普通大众生活、创新传统文化报道,需要以科学的新闻观念建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2.
电视传播立法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至今还没有《新闻法》与《广播电视法》。本文对我国目前电视传播活动中被报道者、被批评者的人格权,电视工作者的报道权与表达权,新闻自由与禁止滥用新闻自由,电视工作者与受众的关系,电视台、电视工作者同他们的主要机构的关系及隐性采访等多种法律关系及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我国应尽快建立调整电视传播活动中的各种法律关系,保障电视传播活动中社会公共利益和传受双方、被报道和控制电视传播的公民及法人的相关合法权益的法律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13.
大众音乐文化是面向大众,传播于大众,大众广泛参与的文化。在新时期社会转型背景下,认真分析我国古代历史大众音乐文化的演进及其发展规律,探究大众音乐文化的发展及发展趋势,对促进我国文化发展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的大众音乐文化的潮动发展将在不断适应改革与创新、和谐与健康的背景下,形成以"俗"音乐的强盛为主流,向着雅俗融合发展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14.
大众传播与20世纪90年代小说文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 2 0世纪 90年代小说文体与大众传播关系进行了考察。 90年代以后 ,小说叙事在公共空间建构中的突出地位逐渐为大众传播所取代 ,小说叙事的独特性开始从公众接受的视线中变得模糊。以新闻为代表的大众传播的叙事产生的压力 ,激起了小说叙事向新闻与大众传播叙事的倒转。影视的传播强势也导致了小说文体对自身追求的放弃和对影像叙事法则及生产逻辑的屈从。文体实验则旨在划清日益模糊的文学与新闻、大众读物、影像传播的界限 ,形成了文学书写面对大众传播的话语强势的拒绝和逃亡。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要从数量到质量都有了空前提高。这就要求传播者为大众提供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丰富、更加专业的新闻内容,真正打造出老百姓自己的电视新闻。  相似文献   

16.
当前利用网络平台从事传播活动已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从新时代人才培养角度看,传统新闻传播知识与技能已不能适应职场竞争的需要,新闻传播教育急需改革。在全民媒介实践的大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科的新文科建设需要认清深度媒介化的社会现实,特别是新闻业蜕变与新闻传播职业分化重组带来的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困境,超越一般的学科交叉融合,提升知识整合力,在深度和高度上再定位、再调整。强有力的整合力,可以促进学科之间、学界与业界的交叉融合,推进“新文科”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7.
车敦安 《江淮论坛》2000,(3):103-104
随着大众传媒的多元化和不同层次大众传媒的大量出现,新闻语言的时新性和规范化问题,愈来愈成为应深入研究和认真对待的重要课题。只有科学地解决好这一尚未引起人们充分注意的课题,才能使我国的新闻事业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在各种有形载体的语言中,新闻语言是最具时新性的。新闻是新近发生的或发现的、为大众所关注的事实的报道。新闻在及时报道社会上出现的新事物、新观念、新行为时,必须使用人们刚刚赋予这一新事物、新观念、新行为的称谓语言来进行报道;同时由于新闻结构上明显的模式化和不可避免的老题材的重复出现,新闻工作者总…  相似文献   

18.
人的行为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采访对象作为新闻采访活动中的特定元素,其行为具有人的行为或活动的各种表象特征。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大众传播学、生理学等角度考量采访对象的行为特征,有利于有针对性地进行新闻采访活动。  相似文献   

19.
新闻类节目一直很受大众欢迎.人们通过新闻类节目了解国内、国外发生的大事,获得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它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近年来产生的早新闻类节目,更是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引领了新一波的收视热潮.然而,随着百姓生活水平及文化品位的提升,人们对早新闻节目的要求也越来越严苛.新闻工作者们已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在很多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早新闻类节目也因此呈现了很多新特征.及时总结、了解这些新特征,对早新闻类节目质量的整体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闻的文本身份是由媒体机构决定的,新闻叙述往往呈现出“非个人化”风格,特定的媒体机构是其叙述文本共同的“普遍隐含作者”。渗透在新闻文本中的一系列“元符号”,彰显出群体性的主体意识,传达出特定媒体的意识形态。新闻的常规化和标准化叙述依然具有意识形态色彩,并且阻碍了新闻话语的差异化和多样性。由新媒介技术变革推动、受众参与,多样化的“小叙事”加入到与新闻机构“标准叙述”的竞争中,传统新闻业的边界趋向消解。与“强编码”的标准化新闻叙述相比,大众新闻遵循“弱编码”的路径,生成了更具个性的新闻话语。“强编码”与“弱编码”新闻的功能产生了明显分野:前者更多地指向现实认知,而后者则主要诉诸人的情感与审美。“弱编码”新闻消解了“强编码”新闻的标准化叙述霸权,有效地拓展了新闻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