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土地征用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经济行为,在城市化进程中,城郊农村土地被征用的力度越来越大.大批农民失去土地,农转非成为城市居民,由此,他们的身份、谋生手段、生活方式乃至居住条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变化更多地体现在农转非人员社区生活中.了解农转非人员社区生活状况,探索农转非小区社区管理方法,对做好农转非人员安置工作,改善农转非人员的生活条件,维护开发区的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摘要]本文研究群体传播与人的发展的关联,以重庆四个农转非社区为样本,以农转非居民组成的锣鼓腰鼓队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访谈发现,群体传播对农转非居民的市民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社区锣鼓队成为农转非居民新的归属群体和互信团体,活动技艺的习得、平等互动的沟通氛围和传播特性有助于农转非居民自我效能感的提升,群体活动的公共性原则和协同精神对于公共意识的建立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3.
征地农转非群体是我国在城市化过程中新出现的特殊群体,由于目前的整体迁移政策,往往原来同一个村的村民在农转非后仍然居住在同一个社区,出现了独特的农转非社区.本文正是通过问卷和实地访谈调查,在了解这一特殊社区居民群体的特殊需求情况下,从需求方出发探讨社区服务的供给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徐至寒 《社区》2010,(28):38-40
社区居民参与度既是衡量社区居民民主意识的重要指标,也是考察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苏州市娄葑镇莲花社区属于过渡型社区,其中绝大多数本地人口为农转非人员,加之近年来涌入的大量外来人口,使得本社区的居民社区参与度情况显得复杂与典型。为了了解过渡型社区居民社区参与的状况,笔者选取了莲花新村4个社区的7个小区做了问卷调查及相关访谈。  相似文献   

5.
张和琴 《社区》2014,(1):18-19
重庆市南山街道黄桷垭社区崇文小区是南山地区开发的第一个商住综合楼居民小区,常住居民1200多人,其中流动人口300多人,70%以上是农转非和失业人员。小区是2000年交付使用的开放式小区,由于开发商交付时配套设施不完善,前期物业公司管理不到位,  相似文献   

6.
黄永玲 《社区》2012,(9):17-18
重庆市江津区珞璜社区是典型的乡镇社区,老城镇居民、农转非人员、企业改制失业下岗人员、残疾人和空巢老人多,周边又是工业园区,流动人口复杂。这样一个“大合唱”社区,如何为残疾人和空巢老人服务好,是社会救助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7.
城市社区居民满意度是评价社区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标准之一.文章以高档商品房社区和旧居住社区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城市社区居民满意度评价指标及权重系数,高档商品房社区更注重时“社区管理”和“居民期望”的评价,旧居住社区则侧重于“居民生活性需要”和“社区管理”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对盘锦市的两个社区进行了实地调研.调查结果显示,高档商品房社区居民的满意度明显高于旧居住社区.但是,高档商品房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和时社区的感知程度普遍不高,而旧居住社区的居民生活性需要和社区管理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黄永玲 《社区》2012,(6):17-18
重庆市江津区珞璜社区是典型的乡镇社区,老城镇居民、农转非人员、企业改制失业下岗人员、残疾人和空巢老人多,周边又是工业园区,流动人口复杂。这样一个"大合唱"社区,如何为残疾人和空巢老人服务好,是社会救助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残疾青年鼓起生活的勇气社区有一名因车祸导致双下肢瘫痪的青年,名叫彭洪伟。当他得知自己永  相似文献   

9.
白树萍 《社区》2011,(1):49-50
2005年5月,我在柳湾矿申家庄社区任党支部书记,那年,我28岁。当我怀着满腔的热情来到社区后,事与愿违,压力与负担向我袭来。申家庄社区居民皆是1986年农转非从农村而来的,职工多半是40岁以上的妇女,在他们眼里,不懂为什么住了十多年的小区就变成社区了,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基本标准(节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2006,(24)
一、自治好社区划分科学合理;社区党的建设得到加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居民自治制度健全、规范,居民在社区公共事务、公益事业办理中当家作主。(下略)二、管理好管理有序、机制健全,社区各种组织完善,职责明确,民主协商,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共驻共建,家庭与家庭、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1.政府行政管理到位政府及政府各部门依法行使对社区组织、社区居民的行政管理权,不缺位、不越位,维护正常的社会行政管理秩序。2.社区居委会组织社区居民实行自我管理(1)社区办公经费、人员经费按标准纳入政府财政预…  相似文献   

11.
土地承包资格与农村户籍的关联诱致“非转农”的拉力;城市资本和生产技术反哺农业,机会成本产生了“非转农”的推力,因此,农村户籍的经济价值相对在提高,城市户籍的社会价值相对在贬值,建立国际通行的户口登记制度,积极调整户口迁移政策,以落户条件取代计划指标,才能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对144个农村社区的1364名农村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社区管理评估可以从日常服务有效性、管理程序规范性、社区风尚宜人性和管理素质亲和性四个维度来进行。农村社区的日常服务有效性和社区风尚宜人性对居民的安全感有显著影响,管理程序规范性和社区风尚宜人性对居民的幸福感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3.
当前农村社区受制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高度的行政化,社区认同感日益薄弱,阻碍了社区自我管理的实现。因此,政府需要在社区去行政化起步及过程中实现自我规制,在后发现代化国家的中国要实现农村社区的快速发展,也必须依赖政府所掌握的资源,故而政府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具有主导地位,应通过改革行政机构、构建社区对话平台以及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来促进社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农村社区是伴随着新公共管理学兴起的一种主要社会管理方式,而我国农村独特的"内在熟人社会"发展模式,决定了当前在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时期农村和谐社区建设的必然性。同时,在政府社会管理转型时期,政府主导依然是推进农村和谐社区建设的主要模式,因此,政府责任体系建设也是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城市边缘社区是在城市化进程中新出现的社区类型,属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汇地带。它既接受城市的辐射带 动,又保留农村的部分特点,具有居民人群结构复杂、社区性质亦城亦乡、居民利益矛盾突出等特征。当前,要优化城 市边缘社区的治理,实现城市边缘社区向成熟的城市社区的转变,面临着社区治理机制不完善的制度困境、社区居民 自治意识淡薄的动力困境、社区治理队伍素质不高的能力困境、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程度较低的资源困境等问题。 要解决当前城市边缘社区治理的多重困境,就必须积极研究和探寻科学有效的城市边缘社区治理对策,通过逐步完善 社区治理体制、优化社区治理队伍整体素质、培育社区精神等措施,推进城市边缘社区治理体制机制的不断优化。  相似文献   

16.
在江苏省溧阳市辖区内存在着大大小小的河南方言社区,这里的居民使用河南话和溧阳话两种不同方言。溧阳农村河南方言社区的形成有着太平天国运动后移民历史的大背景,是在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河南移民族群文化意识的反映。在与溧阳话长期接触的过程中,溧阳农村的河南话已经发生了潜在的变化,使用者的语言心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地政府部门和社区居民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有效遏制和延缓河南话的衰变速度。  相似文献   

17.
人类活动具有社会性并在生产生活中产生各种关系,诸种关系不是杂乱无章的堆积,而是具有一定秩序与规律的有机整体,这一整体就是社会关系系统.在政府主导型景区开发中,政府通过政治关系运用政治权力主导机构设置、资金投入、资产补偿等景区开发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利益分配.政府主导可能导致乡村社区丧失景区控制权;规划团队及规划方案使乡村社区核心景点和非景点区域利益获取出现分化,引发乡村社区利益空间秩序发生变化.研究发现,在社会关系影响下,各利益相关者在乡村社区展开博弈,导致社区生产空间和旅游利益分配非均衡发展;社区居民与其他景区利益相关者的关联性及关联程度影响着社区居民的利益获取.  相似文献   

18.
社区建设是中国城市基层进行的一场全面的社会变革.这场变革的宗旨在于顺应市场经济体制培育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基层社会领域尝试并培育一种健全、便捷、合理、民主的新型基层社会管理机制.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社区新制度与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国城市社区在实现法律授予的自治权力的过程中,其现实权力的来源并不是自动形成的,也不是单纯经由上级政府赐予的,而是在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过程当中由社区与政府、社区与社团组织、社区与居民在不断的反复博弈过程中实现的.社区制度的培育过程表现为现有体制下需求者(社区居民)和供给者(政府)之间政治权力结构的变量的反复博弈过程.  相似文献   

19.
把一个人拥有的社会关系和参与的社会团体作为生活结构的构成要素,来考察城乡居民的生活结构,可以发现:越是农村特征显著的地区,居民的生活越依赖于非正规性社会关系;城乡居民都没有积极地参与社会团体,生活结构主要由以亲戚、邻居为主的非正规性社会关系构成;城市居民因形成的社会关系少,又没有积极地参与社会团体,因此与社会结构的结合相对松弛一些;城乡居民拥有的社会关系和参与的社会团体因个人社会特征而不同。这种差异是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动在城乡间、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物质领域和意识领域不同步,以及城乡居民在社会结构中的不同位置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20.
传统村落是典型家园空间的聚落共同体和文明汇集的共栖地。湖南乡村正处于包括传统村落在内的乡村社区向现代乡村社区转型的时期,而现代乡村社区培育既包括社区空间的合理营造,也包括凝聚家园共同体精神的社区文化建构。湖湘村落蕴含的空间伦理、审美观照和“家园共同体”意识,是现代乡村社区文化培育的基础。探究传统乡村景观中的空间特性、艺术审美、家园共栖意识等社区精神的现代延续与话语转型,是培育现代乡村社区文化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