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十七年”文学批评进程中,《文艺报》参与了读者批评空间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以文艺工作者为读者对象的考察。为我们呈现了《文艺报》建构专业文艺工作者批评言说空间的历史角色;对几个典型问题的梳理,映射出《文艺报》建构读者批评规范与制造文化认同的权威文艺批评媒介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自现代至当代,散文的创作、批评和阅读都经历了一个嬗变的过程。这里从散文“规定性”的打破、“停”的审美接受和“虚拟”的陶醉三个方面阐释了新时期散文审美特征的嬗变所带来的读者审美接受的嬗变。在此基础上,指出市场和读者促使散文走俏,同时也致使散文堕落,对此散文作家要正确看待这一变化,并适度引导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3.
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可以说是目前我国先秦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的最早的方法论,它是孟子对先秦文学理论领域的独特贡献。本文力图探求“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说的真正内涵及其辩证关系:即阅读理解作品应在读者正确把握其内容的基础上,推求作者的写作目的;并联系作品的时代和作家的思想,针对不同作品的不同背景作不同的分析,从而使读者对作品的批评与鉴赏更为准确,更为全面。  相似文献   

4.
世俗生活的意义--对池莉作品及其评论的一种读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池莉作品的评价上,专业批评与普通读者的分歧源于阿多诺的“文化工业”论对专业批评的影响,使批评忽略了大众文学的特殊意义。这种意义首先在于大众文学对“平民性”的表现,其次是大众文学改变了把平民百姓的世俗人生作为“他者”来叙述的精英文化的审美模式。大众文学的出现暴露了我们的批评缺乏面对新的文学现实的理论和能力;巴赫金的“杂语”理论为大众文学克服自身的叙事弱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1925年诗集《微雨》的出版,李金发等中国象征派诗人开始为读者所了解,1920年代中后期的文坛掀起了一股象征主义的批评风暴。感官刺激的核心批评话语散见于读者批评的书报文献,崭新的现代诗风暗含“颓废”的审美意识,从1920年代至1940年代,中国读者发掘并且指认“纯诗”“唯美”“刹那”的艺术思潮。读者批评史料的再批评,试图探寻“颓废”与象征主义诗学的现代性关系,辨析朦胧、丑恶、神秘的现代诗学质素。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特别重视读者,她不仅不断以自己预期的读者接受来调整作品,而且还建立了一整套构建作者与读者的良好关系的理论.读者的阅读期待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张爱玲的艺术创作取向,她的写作模式主要有:“传统+现代”、“东方+西方”、“边缘+猎奇”、“人性+兽性”四种,目的是为了适应更多的读者,满足他们不同的阅读需求,  相似文献   

7.
接受美学视读者为实现作品意义的关键,媒体批评亦视读者为生存的基石,对“读者”的共同关注,使接受美学和以大众传媒为依托的媒体批评在某种程度上有了共通互动的基础。论文把媒体批评放诸接受美学语境下加以观照.阐释媒体批评在消费社会中对文学活动的积极意义,探讨媒体批评在文学市场化进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重审第八届“茅奖”获奖作品,指出:这届“茅奖”是迄今为止含金量最高的一届,而网络上针对这届“茅奖”的激烈批评,反映了网络浏览时代的大众阅读与批评问题,即由点击浏览式的浅阅读代替深度阅读、由以猎奇化的姿态来故意制造事端的博客写作代替严肃的言之有物的批评,进而呼唤一种真正建立在深度阅读基础上的有思想、有担当的批评.  相似文献   

9.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的代表,阿尔都塞以“症候式阅读”不断寻找文本言说的沉默和缺失,探查文本背后的深层结构,科学诠释空白的产生以及“看”的认识机制,实现对“栅栏式阅读”的超越。围绕意识形态与艺术生产,阿尔都塞文本阅读策略旨在暴露意识形态的深层支配机制,穿透意识形态幻象,形成“生产性”的文本阅读和批评模式,铸就了马克思主义诠释学的批判向度。阿尔都塞文本阅读策略推动了“艺术生产”功能从“创作”向“批评”的转换,催生了文艺批评的新范式,使马克思艺术生产论跨出政治经济学视野,进入文学批评领域,彰显自身的价值,同时以“认识的生产”构建“生产性”的文学批评模式,实现批评的知识建构功能,显示批评具有的创造性,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新景观,昭示着“艺术生产”在意识形态、审美文化、政治批评等方面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选本是非常重要的批评形式。就批评原理而论,“选”即是“评”——选本在编纂过程中,既然要有所选择、有所去取,就必然有所衡鉴、有所评价,也就具备了批评的特质;就批评机制而论,选本批评是一种关涉作者、选家和读者的三方联动机制,选本是这一机制的运行载体,时代则是这一机制的运行背景。  相似文献   

11.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由美国兴起。该流派倡导以分析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感受和产生的反应为主的批评方法,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当代美国著名批评家斯坦利.费希。目前,英美文学作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其教学效果并不能满足该课程设置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改革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在诠释学意义上,文本的意义被理解为一个“理解事件”,是文本语言信息与读者个体经验的交流,除此之外,读者的“理解”还应受到既有批评成果的制约。文本的意义应该是阅读者在解读文本时所产生的全部思想内容。当然,这“全部的思想内容”并不是读者自由思想的结果,而是读者个体经验与积淀在文本及其相关批评中的历史经验的交流与融合。由试验可知:1)如果不给予任何附加信息,读者对文本意义的理解是最模糊的和最宽泛的;如果只给予作品的本事信息,则读者对文本意义的理解是最明确和最狭窄的;而当给予大量的批评信息时,读者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就变得异常丰富和富于思辨性。2)批评家的观点可以帮助读者知识结构的提升,开拓作品阅读时的想象空间,但无助于改变读者既有的好恶感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3.
以“尴尬”一词来形容文学批评目前的处境,也许并不为过——只要我们留意一下有关的报刊杂志,就会发现,凡是言及文学批评现状的文字,大都带有一种不可抑制的不满情绪。对媚俗的批评自然不乏抨击之声,而更常见的则是对新名词、新术语泛滥的批评文本的齐声抱怨。面对那些佶屈聱牙的批评文字,普通读者的拒绝态度就不用说了,就连那些受过专门教育堪称有修养的读者也毫不隐晦地承认了阅读的困难。批评的  相似文献   

14.
余华《活着》对“福贵式的活着”的批判具有超出作者意识的客观意义 ,使其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达到了价值增长的高峰。“行家话语批评”由于偏重艺术形式分析 ,容易忽视文本深层内涵而导致对文本精神价值砝码的遗忘  相似文献   

15.
根据接受美学“意义未定和空白”以及“期待视野”理论,文学文本中的空白及文本与读者“期待视野”距离是吸引读者阅读从而延续文本生命的关键,而异化翻译法能实现空白的保留和上述距离的拉大。实践证明,异化法表达更能赢得读者青睐,即便会造成一些阅读困难,也能随读者“期待视野”的发展而被接受。所以,异化法在文学翻译中有优势。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剪报活动逐渐兴起。剪报不仅体现个体的兴味,也是一项技术,一种事业,一种社会现象。在整个剪报活动中,剪是前提,存是结果,重读是价值再现。因此,从阅读史的角度看,剪报是通过个体对报刊新闻的“位移”,在空间上生成新的文本关系,形成新的阅读链条。对于读者而言,剪存报刊资料的最终目的,在于“日后”阅读,“重访”历史场景,回想新闻事件。从探寻意义的层面看,读者在日记中留存的剪报资料,更能“活化”报刊新闻,展现“剪”与“存”,“剪”与“写”,“剪”与“思”的关系。剪贴的新闻文本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证据”,供读者在日记中予以说明和评论,体现“作文”中论据和论点的关系。与剪报册呈现的多元话题不同,日记中的剪报材料较为零碎,但它融入读者的叙事和评论中,产生了“根植”意义,与作者的言说融为一体。因此,从“剪”的角度探讨读者的兴趣、体验和想象,是阅读史研究中值得重视的议题。  相似文献   

17.
准确及时地向读者传递有价值的文献,是图书馆工作的宗旨。因此,图书馆工作人员要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务,提高服务质量,就必须了解读者的阅读倾向,分析读者的阅读心理,掌握读者的阅读特点,为激发读者阅读欲望和搞好图书的阅读服务工作。本文就我在图书馆工作中对部分读者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及平时借阅记录,对读者阅读心理以及改善服务工作,作如下分析、探讨。一、读者阅读心理行为的分类1、社会型阅读,u理:这类读者约占调查中的5%;在改革的大潮中,这类读者在本专业学习之余,都急切地想透过包罗万象的阅览窗口去窥视和领略社…  相似文献   

18.
标准作者和标准读者是埃科提出的一组重要的理论概念,涉及真实作者、文本、现实读者、阅读实际和其它相关概念.标准作者和标准读者概念旨在避免形式主义批评侧重文本、读者反应批评和解构主义批评侧重读者的片面极端,强调诠释过程必须以文本为依托,尽力做到作者、文本和读者三维之间的动态平衡,综合有效地解读文学作品,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作者作文是“情动而辞发”,而读者阅读则是“披文而人情”。怎样“披文而人情”呢?我认为阅读时要先“沉下去”,然后“浮上来”。“沉下去”就是潜心阅读探究,“浮上来”就是有所得。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加强引导学生潜心阅读探究,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20.
文化批评应该把视角投向多模态语篇,研究各种符号之间关系背后折射的社会意识形态。通过对多模态诗报告《黑之灵》分析发现,诗报告与摄影作品在宏观上构成共语境化关系,设立“黑”这一品牌符号,并塑造“热情好客”的黑衣壮人形象来增强读者的旅游体验期待。诗报告、翻译、摄影作品在微观上构成再语境化关系,使语篇阅读路径多元化,扩大文本的读者受众面,译文体现明晰化、简单化翻译策略,这些现象都透露出商品化的意识形态,体现出文化批评的多模态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