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非子>一书中有这样一则故事:鲁国的宰相公孙仪非常喜欢吃鱼,当时鲁国许多人都争着买鱼送给他,可是他却一条也不肯接受.他的弟子感到奇怪,就问他:"夫唯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公孙仪说:"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心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虽嗜鱼其谁给之?"公孙仪的意思简单而又明白,正因为喜欢吃鱼,所以自己才不能要别人送的鱼,因为受了别人送的鱼,就必然会在行为上迁就别人,而在行为上迁就别人,就必然会歪曲法律,歪曲了法律,就一定会受到处罚,到时候自己的宰相职务就要被革掉.免掉了宰相,就没有人给自己送鱼了,再加上没有了俸禄,自己反而不能像现在一样常常买鱼吃了.  相似文献   

2.
贿赂之行古已有之.然而,历史上许多有识之士,对贿赂之危害有着清醒的认识.我们不妨回望古时的一些清官廉吏,他们的品行和做法依然值得今入学习和借鉴. 公孙仪是战国时期鲁穆公的宰相,他有一个爱好,就是特别喜欢吃鱼.于是想求他办事的人纷纷送鱼上门,却都被公孙仪一口回绝.他的弟子很不理解:"您素来酷爱吃鱼,为什么不接受别人的鱼呢?"公孙仪说:"吃几条鱼固然微不足道,但假如我收了别人送来的鱼,就要迁就于他,就会腐败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到那时,我再想吃鱼,这些人肯定不会再送给我了,现在我不收别人的鱼,倒还可以安稳地做丞相,自己能够经常买鱼来吃."  相似文献   

3.
<正>贿赂之行古已有之。然而,历史上许多有识之士,对贿赂之危害有着清醒的认识。我们不妨回望古时的一些清官廉吏,他们的品行和做法依然值得今人学习和借鉴。公孙仪是战国时期鲁穆公的宰相,他有一个爱好,就是特别喜欢吃鱼。于是想求他办事的人纷纷送鱼上门,却都被公孙仪一口回绝。他的弟子很不理解:"您素来酷爱吃鱼,为什么不接受别人的鱼呢?"公孙仪说:"吃几条鱼固然微不足道,但假如我收了别人送来的鱼,就要迁就于他,就  相似文献   

4.
贿赂之行古已有之。然而,历史上许多有识之士,对贿赂之危害有着清醒的认识。我们不妨回望古时的一些清官廉吏,他们的品行和做法依然值得今人学习和借鉴。公孙仪是战国时期鲁穆公的宰相,他有一个爱好,就是特别喜欢吃鱼。于是想求他办事的人纷纷送鱼上门,却都被公孙仪一口回绝。他的弟子很不理解:"您素来酷爱吃鱼,为什么不接受别人的鱼呢?"公孙仪说:"吃几条鱼固然微不足道,但假如我收了别人送来的鱼,就要迁就于他,就会腐败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到那时,我再想吃鱼,这些人肯定不  相似文献   

5.
远离诱惑     
蒋光宇 《决策》2014,(4):43-43
战国时期,公孙仪任过鲁国的宰相。他很爱吃鱼,许多知道其嗜好的人,纷纷前来送鱼讨好他。可是,不管是什么人来送鱼,也不管是送的什么鱼,他都一概不接受。公孙仪的一个学生问:"先生,既然您特别爱吃鱼,为什么坚决不接受别人送给您的鱼呢?"他答道:"恰恰就是因为我爱吃鱼,所以才不能接受人家送的鱼。俗话说,礼下于人必有所求,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  相似文献   

6.
秦德君 《决策》2014,(8):13-13
公仪休,春秋时鲁国人,因品学兼优后来做了鲁国宰相。人们耳熟能详是他"嗜鱼而不收鱼"的故事。当时有人给他送鱼,他拒收,于是有了一段饶有趣味的对话。那人说:"知道你好这一口,才给你送鱼来,干嘛不受?"公仪休说:"正因为我好吃鱼才不能收。我现在做宰相还能吃上鱼,如果收了你鱼而被罢免,今后我还能吃上鱼么?"  相似文献   

7.
扶拦客 《领导文萃》2010,(9):100-104
抛开吴起为了当将军而杀死自己妻子的卑劣和凶残不说,从吴起的工作业绩来看,他的确具备克敌制胜的名将能力。《史记》记载吴起当上鲁国将军以后,“将而攻齐,大破之。”摆脱了家庭拖累的吴起放手干工作,很快就战胜了齐国,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作为鲁国将军的价值和能力。但是在儒家文化发祥地的鲁国,  相似文献   

8.
晏婴是春秋末期的齐国宰相,有一次晏婴正在家中吃饭,突然齐景公派人到晏婴家来了,他得知这位大臣还没有吃饭,便将自己的饭分出一半请客人吃。结果客人和他都没吃饱。使臣回府后,就把这件事告诉了齐景公。景公听后,十分感慨地说:“晏婴家里这样穷,我却一点也不知道,这是我的过错啊!”于是,便派人送一大笔钱给晏婴,让他作为招待宾客的费用。  相似文献   

9.
吴起(前440年——前381年),战国时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北,另说为定陶县西)人。出自殷富之家,少时周游四方,以舞刀击剑为乐。乡民造谣诽谤他,他便杀死30多人,与母亲起誓诀别道:不帮卿相,就决不回来与母相见!于是,投往鲁国,拜孔门弟子曾参(另说为曾参之孙曾申)为师,日夜苦读,所学渐成。齐国大夫田居到鲁,嘉其好学,以女儿许之为妻。  相似文献   

10.
姜钦峰 《领导文萃》2013,(15):117-118
春秋战国时,魏安釐王问孔斌:"谁是天下高士?"孔斌说:"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人,如果退而求其次的话,鲁仲连勉强能算一个。"安釐王不赞同,说:"鲁仲连老是强迫自己做一些不愿做的事,无非为了做给别人看,此人表里不一,不是真正的君子。"这时,孔斌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作之不止,乃成君子。"管他真心还是假意,就算是演假戏给别人看,只要坚持不懈地演下去,久而久之就会弄假成真,成为真正的君子。有一个流浪汉,冬天没衣穿没饭吃,饥寒交迫。当他从一个  相似文献   

11.
唐雅君有着好胜心强的个性,喜欢冒险。她从小就愿意做一些关于策划、开拓的事情,然后用自己的方法去完成。她始终相信,只要想做的事,努力尝试都会做成。刚考上台南的家专音乐科舞蹈组时,唐雅君知道自己缺乏音乐与舞蹈的基础,但她一点都不担心.只要抓到机会就拼命练习。“我想,这种一心想迎头赶上的压力,对我是非常好的。让我充分发挥了潜能,学什么都比别人来得快。”  相似文献   

12.
《醒世恒言》载:“录事(官名)于高烧昏迷中化为鲤鱼,跃入湖中,恰遇渔夫垂钓。明知饵在钩上,吞之必祸身,但禁不住香饵扑鼻,张口咬之,终被钓去。”而现如今,人生活在五彩缤纷的社会里.就象“鱼”一样,难免会遇到一个个令人心旷神怡或心驰神往的“香饵”,如果丧失必要的警觉,放纵自己的欲望,贪吃“香饵”,就会被“钓”、被骗、被利用,或者同流合污,或者成为任人摆布的“俘虏”。比如,近年来被法办的不少贪官,就象那贪吃的“鱼”,他们“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终因贪吃“香饵”闹得败家伤身,后悔不已。可见,掌权者绝不能象那贪吃的“鱼”。  相似文献   

13.
宫样儿     
彭广军 《领导文萃》2009,(22):81-82
孔丘五十五岁那年,立下雄心壮志率领弟子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仁政德治”,然诸侯们非但不喜欢,反而暗自偷笑他迂腐.孔子师徒的待遇也就可想而知了。一次,孔子他们到了宋国,宋国大夫司马桓居然想把孔子杀掉,吓得孔子换了便衣急忙逃到了郑国,  相似文献   

14.
崇祯皇帝是个亡国之君。但他很有明君色彩:不好色.私生活不仅检点。而且简朴:但他喜欢杀人,对犯了错误的部下,更是从不轻饶。袁崇焕的下场,三百年之后还让人寒心。崇祯不仅杀了袁崇焕,对其他能臣也猜忌颇多、非常苛刻。例如“五省总督”陈奇瑜招抚义军失败.把责任推给了几位无辜的官员.崇祯不分青红皂白就把那几个倒霉蛋抓了.还抓了五十多个“共犯”,其中包括陕西巡抚.被充军到了广西。有人看不下去了,向崇祯揭发了陈奇瑜.他又把陈奇瑜也充军到了边疆。还好.没动刀子。  相似文献   

15.
名人之累     
陈四益 《领导文萃》2014,(1):109-111
一九二七年二月二十五日.鲁迅在给章廷谦的信中说:“我不想做‘名人’了.玩玩。一变‘名人’,‘自己’就没有了。”真是无奈之言。没有“名”的人.总觉得人之“有名”,是很风光的事,但真到了“有名”。如果不是想借虚名来骗钱或牟利,其实是很苦恼的。因为各色人等都要来这“名”上蹭一蹭.或托名以营利.或借名以自炫,或遭拒而恼怒,或仰慕而纠缠,或谬托知己强作解人,或有意贬抑以显其能。总之,“有名”便多是非。名气越大,是非越多。是是非非.听由别人编排,最后的结果便是没有了“自己”。  相似文献   

16.
厚者得道     
廖仲毛 《领导文萃》2007,(4):102-102
很多人以为.只要有一个聪明的脑袋,学到足够的文化知识,人生就会步入坦途。实则不然,一个人要想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还必须学会宽厚和仁爱。全球最大的网上书店亚马逊公司总裁杰夫·贝索斯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也认为仁爱比聪明更重要。贝索斯能以仁爱之心从事企业管理,得益于他祖父的谆谆教诲。  相似文献   

17.
名人话语录     
余世存 《领导文萃》2008,(14):75-75
林纾有侠义之风。某友向他借钱,他便把刚刚卖画所得的400元倾囊相授.朋友坚持立下字据后离去。不久此友病故,林纾前往吊唁,就在灵前把借据烧了.并作了祭文,后又忆道:若他与朋友都健在,则有无借据都是一样;现在朋友已死,自己恐也来日无多,若死后还有借据存在,难保不使两家产生纠纷,因此烧掉云云。  相似文献   

18.
《滥竽充数》这个典故说的是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迹于三百人的“竽队”,齐宣王喜欢听大家共同吹竽,南郭先生日子倒也混得过去;后来,齐幂王却要一个个地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被迫逃之天天,另找生计。人们一直把南郭先生不懂装懂,作为反面教材和批判的对象。诚然,南郭先生有不对之处,不会吹竽却在“竽队”中长期地混,自己也不向别人学习。但是。南郭先生作为一个读书人,想混口饭吃,也无可厚非,因此我们不能过多地去指责南郭先生,而忽略了对齐宜王执政纲领导的批判。试问,“滥竽”为什么会“充数”?  相似文献   

19.
假装无耻     
王跃文 《领导文萃》2006,(8):100-101
我一听别人骂朱熹心里就特别高兴。对于这个终生倡导“存天理而灭人欲”,实际却是“存自己的天理而灭他人人欲”的人,我心里是颇有些不恭的。所谓“是儒生也,是道学也。儒生道学,是伪者也”。朱老先生名气太大,他的伪君子风范,自古叫人赞好。我喜欢看金庸的武侠小说。《笑傲江湖》里的岳不群,我以为写得很好。岳不群这个人是伪君子里登峰造极版,其伪善本领令人叹为观止。他不像朱熹那样多少有好有坏。以我私下之见,朱熹实在是坏多于好。但他多少还做了一点儿文化学术工作。岳不群却是恶到极致的大坏蛋。他除了伪善,还集邪恶、阴险、冷酷、凶…  相似文献   

20.
比喻作为一种极常见的修辞手法,它不仅在写作中用到,用它来帮助演讲,同样可以起到非同一般的效果。比喻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可以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李克强总理演讲时比喻手法的运用就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实在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巧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使得演讲形象生动。在演讲中如能用好比喻,会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再现一幅栩栩如生、生动形象的画卷。李克强在莫斯科大学发表演讲时对国际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中俄在新形势下如何继续加强合作.提出了一系列高瞻远瞩的看法。他语调平稳,言语平实而生动,就像一位老师一样,面对台下的“90后”俄罗斯青年学子娓娓道来,赢得了听众的一致称赞。如何认识新时期的中俄合作?李克强这样比喻:这就像中国人喜欢的围棋和俄罗斯人喜欢的象棋,都讲究要谋事布局。我们现在谋的是中俄合作的大局。顺应的是世界和平、发展、合作的的大势。这不是权宜之计,必须着眼长远,脚踏实地。新时期中俄合作是个政治性极强的术语,一般学生可能对此理解不透、不深入.这里李克强总理以人们常见的事物“中国人喜欢的围棋和俄罗斯人喜欢的象棋”中的布局来比喻中俄合作。下围棋和象棋时要想胜利就必须要先布好局.不要只顾眼前,计较一棋之得失,这也就很形象地比喻出中俄合作顺应的是世界和平、发展、合作的的大势,不是权宜之计。总理的这个比喻可谓是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耐人品味。善用比喻,化深奥为浅显.使得演讲通俗易懂。演讲时运用比喻,可使深奥的理论浅显化,表述自然,语言直白。通俗易懂。在达沃斯论坛夏季年会上,中国未来的金融改革成为市场关注热点。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回答媒体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