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1世纪东北亚文化面临着特殊的机遇、问题和挑战,东北亚各国应该超脱以国家为中心的认识模式,积极构建与普遍价值相互呼应的东方式的地域观念复合体。建构主义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东北亚文化的共性是东北亚文化融合的基础。东北亚区域整合及区域安全合作是东北亚文化融合的内部动力,全球政治的文化重构及文化融合的新趋势是其外部动力。 相似文献
2.
分析长沙市住宅价格变动因素,可以发现,影响长沙市房地产市场价格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土地价格,城乡居民收入,经济的增长,物价水平.各级地方政府应从发挥政府政策主导影响、发挥市场调节机制作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产业发展引导等方面制定相配套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3.
[摘要]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FE模型基础上引入企业异质性因素,研究不同经济主体的区位决策到空间集聚的内在机制。理论分析显示,在初始经济封闭的大国,随着贸易自由度的提高及产品种类的增加,所占份额较大的低(高)生产率企业更易形成空间集聚,产生本地市场放大效应,从而利于该国经济增长。中国1978-2010年经验数据的研究表明,贸易自由化程度、企业生产率水平的高低、多样化产品偏好的强度及集聚经济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从而验证了理论假说。 相似文献
4.
廉同辉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7(3)
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分析2002-2011年间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通过研究发现:皖江城市带各市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波动幅度也比较大;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2005年后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其占经济增长的份额均呈现缩小趋势;产业结构变动与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密切的正向相关关系,M值与GDP增速、第二产业增速、第三产业增速具有一定关系,Z值、M值与产业结构变动相关关系显著.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界定文化创意产业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并运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未来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预测结果显示,2020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将创造增加值6402亿元,吸收从业人员294万人,分别占北京市GDP和北京市从业人员的比重为14.8%和20.7%.最后,本文针对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针对江苏省产业结构变动现状,采用产业结构的经济增长贡献模型和Moore结构变化指标法,分析了江苏省1995-2010年三次产业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就产业结构变动趋势与经济增长变动的差异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存在差异,产业结构变动趋缓条件下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支撑了经济的平稳增长。 相似文献
7.
制度因素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辉侠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77-80
采用中国28个样本地区1992-200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速度和增长方式有双重影响。分析表明:政府对经济干预程度越强,越有利于形成政府推动型经济增长方式;私有产权制度的认可和扩大是经济快速发展和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动力;市场化程度和工业化程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且显著;产权保护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对经济增长虽有显著影响,但系数较小。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应着眼于改革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健全知识产权和私有产权保护制度、坚持市场化改革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李翔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4):387-390
大学城建设在我国发展十多年来方兴未艾,正是源于其以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对我国区域社会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以大学功能理论为引,结合山西大学城建设,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将大学城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作用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9.
刘晓峰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3):65-68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在这一过程中,苏南与苏北的经济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拉大的趋势,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这一趋势更加明显,这一现象主要源于1980年代实施的一系列制度设计,到1990年代形成了明显的制度差异,主要表现在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所有制结构三个方面,苏北在这种差异背景下必须努力寻求制度突破,打破制度“锁定”。 相似文献
10.
高杉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8):210-213
欧洲经济一体化组织是欧洲的一些主权国家为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自愿建立起来的超国家经济组织,它不是用暴力联系起来的政治共同体,而是由经济利益关系结成的共同体。欧洲国家由彼此对抗走向经济上的联合,除开生产力作用以外,欧洲特殊的文化传统和国家之间相同的社会政治制度是促成欧洲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因素。在不具备欧洲这种特殊历史文化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决不可能出现类似于欧盟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相似文献
11.
东北亚佛教的形成与发展是中日韩相互文化交流的结果。佛教与儒学、道教相互间都存在着某种需要的内在联系,佛教和儒、道融合与现世产生着必然的关联。东北亚佛教信奉大乘佛教具有多元化特点,是“人间佛教”。光大东北亚佛教理念和价值对建设“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区域主义是冷战后国际社会的一股重要趋势与潮流,但东北亚地区的区域主义实践并不理想。朝鲜半岛问题是建设东北亚区域主义的一个重大影响因素,双方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根据朝鲜半岛问题的多层面性和历史启示,从经济、政治、安全和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开展适宜的工作,一定会创造出朝鲜半岛问题与东北亚区域主义建设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13.
"朝日峰会"是战后朝日两国首脑之间的首次会谈。它不仅对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和地区的和平稳定产生积极作用,而且将会对正在形成中的东北亚新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冯东明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88-91
中日韩三国在会议声明中表示加强东北亚海洋污染合作,并在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和中日韩三国环境部长会议框架下开展海洋污染合作。然而,中日韩三国政府对东北亚海洋污染合作重视程度不够,合作框架单一。没有建立有约束力的机制。中日韩三国相互分工协调,责任共担,将东北亚海洋污染量控制在“临界值”之内,是未来中日韩三国开展东北亚海洋污染合作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东北亚地区海洋文化观的建构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静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2):87-89
探讨东北亚地区繁荣发展需要构建的3种新的海洋文化观:以“可持续发展”为本的新生态观;以“整体”“综合”和“内在”为特征的新发展观;由单向度的文明输出到双向的交流互动,从反思、对话走向文化自觉的新文明观。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所谓的“太平洋文明”和“太平洋繁荣”。 相似文献
16.
东北亚格局已从昔日的大三角关系转变为今日的小三角关系.中美关系是影响东北亚格局的最重要因素,中日关系是平衡东北亚格局的支点;美日关系构成了东北亚不平衡的一极. 相似文献
17.
冷战后,东北亚地区的主要政治力量间存在两种安全观念-冷战思维与新安全观.冷战思维追求地区力量的均势,而新安全观则强调国际关系的合作化,由此在本地区形成一种新型安全格局,这种格局的实质是合作与竞争的矛盾统一体.由于东北亚诸国要形成共同的安全理念尚需时日,故这种东北亚型安全格局也将在新世纪很长一段时期内主导本地区安全. 相似文献
18.
美国的单边东北亚战略、日本国内的危险倾向和朝鲜半岛问题的复杂性是影响东北亚多边安全体制建立的三大因素 ,其中的核心障碍在美国。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 ,才能实现东北亚地区有保障的真正持久和平。 相似文献
19.
把辽宁建成东北亚金融中心是由辽宁特别是沈阳和大连在东北亚区域的区位优势、港口航运优势、雄厚经济实力和当前金融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客观形势所决定的,符合我国多层次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规划。通过对东北亚地区的经贸往来及金融格局的研究,并对国内各区域金融中心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辽宁的金融中心建设应当采取政府主导的模式,兼顾自然形成,以实现金融自由化为目标,不断提高金融效率,推动金融创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