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这一重要的政治制度,从这一法律规范出发,散居少数民族就有了特定的含义:一是指居住在各民族自治地方以外的少数民族,包括民族乡的少数民族;二是指居住在各民族自治地方内,但不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目前,全国散居少数民族约有2400多万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强。因  相似文献   

2.
现在,全国人大民委会和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会都在抓紧时间创建民族法。搞好民族立法是件人事,用法律的形式把我国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固定下来,用法律的形式来保障少数民族的利益,是我国少数民族长期以来的愿望,也是健全我国“法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建国之初,我们搞了点民族立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保障一切散居的少数民族成份享有民族平等权利的决定》等。  相似文献   

3.
论我国杂散居地区民族问题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目前全国约有2000多万少数民族杂居、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及农村地区,包括1700多个民族乡和几千个民族村中.因此,杂散居少数民族的发展问题,是中国少数民族问题中的重要部分,是构成中国国情的一个基本要素.正确地分析和认识中国杂散居少数民族的现状、问题的特点,是科学地认识和掌握中国杂散居民族问题发展趋势、规律的一个基本前提.深入研究和积极探索中国杂散居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的杂散居情况尤为普遍.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有200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杂居、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农村地区,其中包括1500多个民族乡和民族村中.”仅拿回族来说,大约分布在全国百分之九十七以上的县市.正是由于存在着这种广泛的杂散居情况,使得这些地域内的人际关系变成多维度,社会交往、社会关系也更为复杂化了,因而出现的社会问题也就进一步增多了.我们说有杂散居少数民族存在的地域是一个特殊的地域;有杂散居少数民族的社会是一个特殊的社会;杂散居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矛盾具有双重性质:它既有一般意义上的社会矛盾特点,又兼有民族矛盾的特点.因而需要我们特别重视,认真对待.中国杂散居少数民族问题已成为我们90年代民族工作的一个中心环节,国家有关部门已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使杂散居少数民族的权益和社会地位得到法律保障.然而,一门完整的杂散居少数民族社会学目前尚未建立,这就给我们系统地进行杂散居少数民族工作造成掣肘的影响.笔者认为,对我国杂散居少数民族社会的系统研究,将有助于为我们做好杂散居少数民族地方的实际工作提供理论指导.现将笔者在这方面的一点浅见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5.
我国少数民族按照分布状况,可分为聚居和散居两部分。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人口,具有相当于县一级以上的聚居地区,并建立了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4个自治县。调整国家同这一部分少数民族的关系,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利,已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作出了规范。但是,全国现有约2000万少数民族人口散居在各地,他们的平等权利和各项民主权利也需要用专门法律予以保障和规范。这是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需要,也是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需要。因此,尽快制定保障散居少数民族平等权利法(以下简称《散居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宪法关于民族方面的条款的最显著特点是,彻底贯穿着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比如: 新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全国人大和人大常委会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少数民族代表。国务院有领导和管理民族事务,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利的职权。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  相似文献   

7.
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所确定的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要求尽快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符合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各项工作都必须服务于这个总的战略目标。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经济问题应该立足于我国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从经济发展战略高度来把握它的经济实质,研究它的发展规律,确定它的主攻方向和将要采取的政策措施,积极促进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全面高涨。 一 民族自治地方在我国发展战略中的地位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它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一,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问题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总问题中的一部分。当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政党和政府必须采取一切办法给予经济文化上落后的少数民族以经常的、真诚的和真正的无产阶级帮助。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大力扶助各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建设,加强共产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使国内所有民族都进入社会主义先进民族行列,使所有的兄弟民族  相似文献   

8.
随着民族社会的发展 ,尤其是新社会的要素不断注入少数民族社会肌体 ,以及民族区域自治行政管理制度的实施 ,少数民族传统多元结构的行政管理模式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多元行政管理制度模式已为民族区域自治行政管理制度所代替。当前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 ,在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的背景下 ,把民族自治地方传统行政制度与现行行政管理模式有机结合起来 ,处理好现代化与民族化的关系 ,实现民族自治地方现代化与民族化的有机统一 ,是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9.
乌孜别克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居住分散的一个民族,它散居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各城镇中。正如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形成史一样,乌孜别克民族也是由原来从事畜牧业和农业的许多流动部族发展而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定居在中亚细亚的花刺子模、布哈拉、撒马尔罕等城市及其附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经济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民族理论研究中,人们往往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替代“少数民族经济”而论,这是认识上的误区。少数民族经济应是个历史范畴,是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存在的与地区其他民族经济融合的保留鲜明少数民族特点并体现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经济。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多民族的系统研究始于司马迁,他开创了“四裔传”的先河,使中国民族史研究有了明确的时空概念、明确的对象和丰富的内容,奠定了中国民族史学发展的基础。司马迁还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角度,在民族研究中建立了中国民族史研究的整体观,说明了民族发展与国家发展具有互动性,提出了黄帝是“华夷”的共祖等思想。这些思想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是深远的,贡献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2.
周立英 《学术探索》2007,(3):139-141
《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研究》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是我国学术界从总体上全面论述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首部著作。《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以现代生态文明观为指导,以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知识为视角,对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内涵和功能、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理论合理性和实践有效性、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困境和挑战、现代环境条件下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创新和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论述和研究,为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在人类生态文明体系中的重要价值、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在民族地区传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在新时期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的基本走向,提供了丰富翔实、科学深入的理论解说,既具有显著的学术创新性,又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性。  相似文献   

13.
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比较集中的地区,在维护我国社会稳定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地位。本文从西部地区民族矛盾的主要表现人手,从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心理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民族矛盾产生的根源,并有针对性地对民族矛盾的解决路径作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4.
滇边跨境民族研究六十年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边实践的流变和国家建设的转变影响着滇边跨境民族研究的叙事范式。建国初探重在清晰滇边跨境民族模糊的面相。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紧张的国家关系使跨境民族研究集中转向北部疆域,滇边跨境民族研究涅无新的推进。直至八十年代,国家守土固疆和富边强国的意志延伸到全国边境,跨境民族研究为现实服务的理念成为急迫的国家需要,滇边跨境民族研究才再度得以补课建基。研究雏形的丰腴和完善,又将滇边跨境民族研究带入了争鸣的斡旋。这些争辩的话语使许多云南本土的边疆学研究者回头静心关怀实证,从滇边跨境民族真实的生境来哲思,发现了更多新鲜的研究理路和更加深层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5.
民族共生发展的形成理路及运作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族共生发展是指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的密切合作而形成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共同优化的民族发展模式,其基本出发点是民族与民族之间平等互惠合作,根本目的是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四种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最终目标是促进民族主体和多民族共同体的同步优化,核心是共存和共赢。作者从形成民族共生发展的微观要素——民族共生责任人手,从共生系统的视角阐释民族共同体内的所有共生民族的四种共生责任,并探讨民族共生责任的运作模式和共生效应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评价我国汉族和少数民族共生发展的现状,结合民族共生发展的形成理路,探讨民族共生发展模式的有效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6.
滇藏茶马古道维系了历史上滇藏川各民族间的经济交往,促进了不同历史时期滇藏民族文化交融和发展。文章以历史上茶马古道上各族文化交流基本情况的梳理为基础,从文化学、历史学的角度对茶马古道文化交融的特点、方式和发展途径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对当下保护和利用茶马古道文化意义,新形势下推进古道沿线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多民族杂居的滇南龙村是中国多民族杂居村落中较为常见的普通村落,其文化形态具有共性的现象:就是多民族杂居村落文化形态“再民间化”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恢复被中断或退隐出生活场域以前的表现形态,而是作为村落自组织的综合系统,渗透于自然资源、经济手段、民间文学艺术、宗教信仰、行为模式、思维方式、语言交际等方面,并且在自组织的村落文化场域内有序地调适着各种文化相互适应的生存空间,随着村落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18.
张永刚 《学术探索》2012,(4):133-137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对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它从理论观念和时代生活两个层面促使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发生变化,其中包含着利弊交织的两种力量:它消解"整体"、"中心"观念,使民族文学的特殊性、异质性和唯一性等得到强调;它用"后现代"方式将民族生活和民族文学推入全球化潮流之中,导致写作的浅浮化、碎片化。在后现代文化背景下,当代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在应对这种挑战的过程中,我们所持有的文化态度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刘春玲 《阴山学刊》2020,(2):94-101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着内蒙古各民族的精神根脉,闪烁着各民族智慧之光,彰显了我国民族文化卓殊的创造力和生命价值。十四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本着对国家、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责任意识相继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在保护机制、名录体系、传承场所、传承人保护制度、宣传教育、区域性保护等方面的建设取得了积极的进展。这些成就为自治区民族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活态传承、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有助于提高自治区民族文化自信、增强民众的保护主体意识,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民族意识作为各民族维护自身民族权益或利益的一种反映和认识,是民族地区影响民族关系及社会和谐建设的重要因素。在新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各民族的民族平等意识、发展意识和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认同意识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强,并对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