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近代中国先进思想家对传统宗法礼教价值观的批判在总体上仍是原体系内的批判;没有搞清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革命之关系,过于看重道德整肃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企求道德救国;对价值批判中的道德失范现象缺乏科学认识;在思想方法上始终未跳出“体”、“用”之争的模式。这些都为当代中国新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郭羽楠 《理论界》2023,(9):37-43
在《论语》中,“信”包括展现在人伦生活中的个人品质与展现在政治生活中的政治品质两层含义,二者在后世分化出两种阐释“信”的思想脉络:思孟一系关注“信”的内在根据,通过与“诚”的勾连,实现形上的提升;荀子和公羊家则强调“信”在政治实践中的重要性,指出“信”是建构秩序最基本的根据。前者深刻影响了后世关于“信”的内涵的认识,但它遮蔽了“信”在政治实践中的意义,降低了“信”的重要性,影响了对经典的解释。厘清两个阐释脉络有助于更为整全地把握“信”的内涵和重要意义,激发在古典思想内部唤醒“信”德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道德政治”是一种认为良好的政治必须以“积极的公民美德”为根基的政治观.苏格兰启蒙运动思想家休谟对“道德政治”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批判.他认为,“道德政治”无法约束“人性的贪欲”,无力应对派系冲突,也无法与商业社会相适应.在现代商业社会,良好的政治只能是一种以构建游戏规则为基础的“制度政治”.不过,休谟对“道德政治”的批判,并非意味着他否认道德对于政治的重要意义,他反对的只是那种依赖“强道德”而忽视“制度建设”的政治观.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要准确地把握法治的含义,必须正确处理法治与法律、法制,法治与专制、人治的相互关系,法治的基本内涵与标志是民主政治与法律权威;与专制相结合的法制不是法治,只是人治的形式之一。法治的实现离不开道德的支撑,但将“法律全都转化为道德”的社会不是法治社会。法治需要弘扬优良的法律文化传统,但在中国,没有法治的传统  相似文献   

5.
略论李大钊对传统道德观的批判与改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大钊从唯物史观出发,认为道德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它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又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在经济基础的变动中,必然经历批判、继承和创新的过程。对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批判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道德、政治、法律三位一体,从而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独特的道德政治的统治模式。周秦以后的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强调以德治天下,把伦理道德作为维护封建宗法统治秩序必不可少的工具。西周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周公(姬旦)就提出了“明德慎罚”等治理国家的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认为“德治”与“法治”相…  相似文献   

6.
“坚持胸怀天下”是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是立足实践的历史唯物主义理念。青年“坚持胸怀天下”要有“以百姓心为心”的道德情怀,做到尊重群众、学习群众、服务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也要克服脱离群众、藐视群众、危害群众的极端做法。青年“坚持胸怀天下”要有“听党指挥”的道德自觉,学中国共产党党史、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结合史,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克服自以为是、固执己见的毛病,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敏锐力、政治执行力。青年“坚持胸怀天下”要有“宠辱不惊”的道德定力,要在历史、现实与未来中看待问题,坚持用大局观、系统观、整体观看待事物发展,避免历史虚无主义、机械实践主义与未来空想主义。青年“坚持胸怀天下”要秉持“不负韶华”的道德理念,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尤其是要熟读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与辩证法,深刻洞悉中国社会的客观实际,在实践生活中确立“不负韶华”的信念,避免只有思想而没有行动的主观唯心主义,只沉迷于实际而缺乏社会意识凝练的机械唯物主义。青年“坚持胸怀天下”要有“和而不同”的道德视野,既需承认他者、学习对方,也要摈弃盲目自信的狂妄自大与迷失自我的彻底盲从,在“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7.
人们常说,保障人权的宪政制度是道德的,侵犯人权的专制制度是不道德的;人们又说,现代政治是宪政政治,而不是道德政治。宪政政治与道德实现的具体关系密不可分,并非宣布“道德理想国的覆灭”即可完全言尽。通过对政治价值与政治道德的细化清理,尤其是“隐性道德”与“显性道德”一组政治价值的提出,本文分析了“朱学勤困境”这一道德决断困境:为了防止道德专制主义.政治道德必须实现从显性道德到隐性道德的技术性转变,实现自由民主的政治成熟。这一宪政道德观.为缺乏中世纪法治保守主义传统的华人社区长期忽视,进而导致汉语世界长期误会有关宪政主义的政治学说。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文化中深富道德和权威原型意义的“父亲”形象,曾被五四先驱者们作为封建专制思想的代表者押上历史的审判台。充分揭示“父权”及整个封建思想的残酷、冷漠和腐朽,一度是五四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经历了剧烈的政治动荡之后,三十年代文学中的“父亲”形象呈现出了新的面貌。其中一部分作家作品继续沿着五四文学的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的传统,将“父亲”作为封建专制思想的代表者来批判;一部分作家作品则感应着“红色三十年代”的革命情绪,将“父亲”作为政治的和阶级的代表来表现;一部分作家则着眼于自然的、健康的人生形…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中知识分子向来不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的“自序二”中说,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乃吾一切先哲著书立说之宗旨”。在今天,这种说法仍有极大的价值,其道德教化的意义可以淡化,即道德姿态必须放低,不能一切从道德立场出发;而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其对社会责任的自觉,则必须强化。 中国的知识分子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历了一场空前的浩劫。由“反右”而“文革”,对知识分子来说都是灾难性的运动。批胡适可视为前“反右”运动。在…  相似文献   

10.
道德在实践中表现为人们“应当怎样做”,它属于“自律”的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表明,道德不仅仅存在于人们的一般社会交往活动中,也存在于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中。因此,实践要求道德理论必须深人到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进行内容较为广泛的研究。一、研究经济领域中的道德问题已经迫在眉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仅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行为,不仅要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还要以道德的形式加以规范。从道德的角度研究人们的经济活动行为,对于道德理论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我们看到…  相似文献   

11.
傅晓华 《云梦学刊》2004,25(2):32-34
先秦时期,儒家主张“人治”,法家主张“法治”。他们的分岐是:治理国家主要依靠什么?是道德还是法律?人治论者认为国家主要应由具有高尚道德的圣君贤人通过道德感化来进行治理。法治论者则认为主要应由掌握国家权力的人通过强制性的法律(实际上指刑法)来治理。他们在政治制度设计上虽有分歧,但在维护封建专制制度这一根本问题上是完全一致的。他们的思想分歧并非现代“人治”与“法治”思想在治国方式上的根本对立。尤其是古代法家的“法治”并非现代中国人正在建设过程中的法治,现代“法治’,是根本否定“人治”即专制的,是以“人民主权”“法律至上”“依法行政”“权利平等”为基本原则的治国方略。而古代法家的“法治”是维护专制的手段和工具。  相似文献   

12.
黎池 《云梦学刊》2002,23(4):40-41
中国古代的德治思想逐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其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春秋战国,诸侯割据,儒家欲以德治统一全国;奏二世而亡,汉反思法治,德治独尊地位奠定;存天理,去人欲,理学把德治引入禁欲主义的歧途。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七一”讲话指出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社会公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与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良好程度 ,务必花大力气抓紧抓好  相似文献   

14.
这个世界“既不存在无语言载体的意识形态 ,也不存在无意识形态导向的空洞的语言形式。”[1 ] 意识形态是客观存在的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承担起意识形态灌输这一功能。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又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讲究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德育的生活化。二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本文就二者对德育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 ,并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法家法律政治思想与新农村法制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法家法律政治思想是中华法律政治文化的主要渊源,客观、全面地剖析法家法律政治思想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影响,汲取现代西方法律政治理论的精华,结合农村实际,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文化建设之路,是当前我国新农村法制文化建设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公民精神是现代公民所应具有的精神品格。高校传统德育由于过多地承载意识形态的功能,使得公民精神的培育缺失。因此,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践行现代德育理念,培育具有公民精神的现代公民是高校德育新生的契机。  相似文献   

17.
论道德回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西方古代伦理思想与社会生活都浸渗着德得相通、德福一致的思想,现代社会力图实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是,这种道德回报的思想与做法在理论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系统的认识、阐述和宣传,实践中也远没有达到自觉、规范与统一。从实现道德的最终目的、保证伦理公正、建立良序社会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建立良性的社会道德赏罚机制。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道德文化是一种向善、美好的道德理想,是针对现阶段大学生的道德现状提出的。大学生道德文化建设的价值在于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弘扬主流意识形态;坚守正确的发展方向,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助力大学精神的培育,充实大学精神内涵;引领个体的发展,促进个体成长成才。本文试图通过对大学生道德文化建设的价值进行探讨,从而为大学生道德文化建设提供驱动力。  相似文献   

19.
赵铮 《理论界》2014,(7):65-67
儒家伦理之所以成为中国漫长的宗法等级结构社会的主导思想,很大原因在于它自身内涵结构、核心概念"仁"和"礼"的内在统一在动态演化中迎合了政治稳定的需要。本文从忠孝人伦、修齐治平、内圣外王和德主刑辅等概念入手,剖析了儒家伦理在政治架构、伦理规范、道德修养和德刑嬗变等方面对宗法社会政治稳定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胡雪萍 《北方论丛》2011,(4):108-111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南斯拉夫实践派代表人物马尔科维奇对通过否认事实、道德、规范与价值的内在关系来否定马克思伦理思想的思潮进行了深入批判。在他看来,马克思强调道德作为一种依托事实的规范,彰显特定的价值,蕴含着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普遍的人类道德是以特殊的形式与各种阶级特征相联系的,这些思想集科学性与道德责任于一体。否认马克思伦理思想的本质在于以缺乏历史特征的普世价值遮蔽马克思所提倡的阶级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