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绍军 《学术探索》2011,(5):F0002-F0002,F0003
柳无忌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外文学的研究、教学与交流,是公认的中西比较文学的重要开拓者之一,被美国学术界誉为沟通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桥梁。他1927年于北京清华学校毕业后赴美留学,1931年以《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论文获得耶鲁大学英国文学博士学位。1932年8月回国,先后在南开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中央大学任教,1946年再度赴美,前后执教于劳伦斯大学、耶鲁大学和印第安纳大学,任文学教授。  相似文献   

2.
杨绍军 《学术探索》2011,(4):F0002-F0002,F0003
蒋梦麟先生是近代中国的重要人物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在中国大陆知道他名字的人较少。但随着时问的推移,特别是他的《西潮》和《新潮》在大陆发行不同的版本后,人们对他的认识不断深入,逐渐认识到他对中国现代教育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作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创建者之一,他“在中国首先倡导进化社会的人格教育,以高等学术作教育的基础,培养活泼的、能生产的个人,以为家庭增资产,  相似文献   

3.
杨绍军 《学术探索》2011,(3):F0002-F0002,F0003
浦薛凤先生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学者,是我国研究西方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权威,他曾创立“政治五因素论”,用于阐述和研究西方政治现象,其在西南联大期问出版的《西洋近代政治思潮》作为“清华大学丛书”由商务印书馆在湖南长沙印行,在中国政治学界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杨绍军 《学术探索》2010,(3):F0002-F0002,F0003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不仅成为当时中国学术思想文化的研究中心,也成为中国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发展的重要基地。在这里,西南联大学者深怀教育救国、学术救国的重要使命,弘扬民族精神,积极为抗战服务,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成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但是,在8年的艰难困苦岁月里,也有一些著名学者因各种原因把生命留存在了边陲云南,  相似文献   

5.
杨绍军 《学术探索》2009,(3):F0002-F0002,F0003
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命记录中,在历史学界追溯与怀想的中国前辈里,有一个人的名字始终时隐时现,从未曾离开过人们的记忆,他就是——雷海宗先生。他于1922年清华毕业后,公费留美,在芝加哥大学主修历史学,副科学习哲学。1927年,以论文《杜尔阁的政治思想》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任南京中央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20世纪30年代中期发表《中国的兵》、  相似文献   

6.
杨绍军 《学术探索》2010,(2):F0002-F0002,F0003
作为“昌明国故,融合新知”的学衡派中坚,汤用彤先生以中国佛家史研究饮誉海内外,世称“研究佛教史而卓然成家者,舍汤用彤先生之外,当难再觅第二人”(麻天祥:《汤用彤评传》)。汤先生毕生为学术而孜孜以求,其学术探索主要集中在印度哲学、中国佛教和魏晋玄学等领域,而尤以中国佛教史的研究最为突出,成为中国佛教史研究的重镇。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西南联大教育思想的简要总结,对西南联大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思想有了较深刻的了解,从而揭示出西南联大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杨绍军 《学术探索》2008,(5):F0002-F0002
陶希圣先生这样评价叶公超:“文学的气度,哲学的人生,国士的风骨,才士的手笔。”叶公超和同时代无数杰出的知识分子把酒言交,谈诗论文,虽然自己从来不记日记,但却在胡适、吴宓、朱自清、浦江清、柳无忌……的日记中留下生命的踪迹。  相似文献   

9.
杨绍军 《学术探索》2010,(1):F0002-F0002,F0003
作为我国蜚声海内外的史学大师和教育家,郑天挺先生除极短的时间外,毕生致力于史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他的一生,尽管行政事务缠身,但始终坚持史学研究,在明清史、边疆史地、史料学、文献学、历史档案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尤其是在清史领域内,他是继孟森教授之后清史研究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相似文献   

10.
杨绍军 《学术探索》2009,(5):F0002-F0002,F0003
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数学发展史上的杰出科学家,陈省身先生的数学成就遍及射影微分几何、欧几里得微分几何、几何结构和它们的内在联络、积分几何、示性类、全纯映射、偏微分方程等众多方面,同时,他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芝加哥大学、  相似文献   

11.
杨绍军 《学术探索》2009,(1):F0002-F0002,F0003
吴宓(1894~1978年),字雨僧,陕西泾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学者、诗人、批评家。青年时代由清华大学公费留美,先后就读于弗吉尼亚大学和哈佛大学,在哈佛期间曾师从著名学者白碧德,深得新人文主义精髓,并获得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学位。1921年归国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著有《吴宓诗集》、《吴宓日记》、《文学与人生》等,  相似文献   

12.
杨绍军 《学术探索》2009,(2):F0002-F0002,F0003
作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最有影响的知识分子,殷海光在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继承了“五四”的精神和传统,一生为追求真理而奋斗,自称“五四之子”和“五四后期人物”。在台湾的20多年间,他反抗专制统治,追求民主自由,致力思想启蒙,成为当时台湾知识界的一面旗帜,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青年学子的精神导师,“台湾五六十年代的青年学者中,有许多都是跟着殷海光走的,对他的评价非常之高,而且殷海光的学生也多,都非常崇拜他”(何兆武口述、文靖撰写《上学记》)。  相似文献   

13.
杨绍军 《学术探索》2011,(6):F0002-F0002,F0003
作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改革者和化学研究的开拓者,曾昭抡先生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和科学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1920年作为公费生赴美留学,1926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回国,先后在中央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其间成为北大化学系主任,将北大化学系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4.
《学术探索》2009,(6):F0002-F0002,F0003
作为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黑格尔研究专家和翻译家,贺麟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建立了“新心学”思想体系,成为中国现代新儒家思潮中声名卓著的重镇。在他的“新心学”中,他试图融西方哲学(主要是德国古典哲学)与中国哲学(主要是陆王心学)为一体,先后发表了《近代唯心论简释》、《文化与人生》、《当代中国哲学》等论著,苦心建构自己的“新心学”思想体系,在哲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西南联大时期(1938~1946·昆明)是冯友兰先生人生及学术经历最重要的时期.当时冯先生举家南迁,共赴国难,以笔抗战,一方面成为了西南联大的顶级大师之一,另一方面成就了其"新理学"哲学思想体系.本文以详细的资料对冯友兰先生在西南联大的校务活动进行了述评,指出:冯友兰先生本着一个忠臣孝子的民族自尊和祖国自爱,在中国历史上最能考验一个人的人格、族格和国格即气节的时代,自觉自愿、不屈不挠地与大中华、小联大同心同德、同甘共苦、善始善终,论道德有古贤风,论文章乃大手笔,立功求其实,立德求其善,立言求其优,这就叫至真至诚.这正是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坚持抗战的冯友兰先生作为中国学者的中国气派.心诚则灵,冯友兰之所以能成为并恰好在西南联大成为一代哲学大师(而不仅仅是哲学研究巨匠),其奥秘正在于此.这是一位用满腔爱国心血浇灌出了一棵哲学智慧之树的真正的哲学大师.  相似文献   

16.
我们的文学史编撰其实是很势利的。哪些作家名声大、哪些作家作品多,甚至是哪些作家地位高,他们就会获得相应较高的文学史地位。我们倡导要重新“打捞”文学史上的失踪者,打捞那些被我们的文学史编撰所轻忽与遗忘的作家,主要是要祛除遮蔽,还原真相,以更加有效的文学史标准,重新建立当代文学史的“正典结构”。  相似文献   

17.
杨绍军 《学术探索》2010,(6):F0002-F0002,F0003
2010年7月21日,广州《南方日报》撰文称:“他留学欧美,倡导‘全盘西化’,却经常一袋长袍,一个地道的中国传统谦谦君子形象;他优容雅量,宽厚内敛,却先后在国内掀起三次激烈的文化大论战,半生备受争议与误解;他‘不做官’,拒绝做教育局长、驻外大使,却历任南开大学、西南联大、岭南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的‘官职’,  相似文献   

18.
19.
李:乐老师,您好!<甘肃社会科学>杂志近几年搞了一个学术名家访谈的栏目,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我作为您的一个非正式学生,受<甘肃社会科学>前主编董汉河先生的委托,对当前比较文学研究与教学中的有关问题向您做一个访谈.我了解到,您作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带头人,这些年已有一些人就比较文学研究的相关问题向您进行过各种形式的访谈,如<外国文学研究>的邹建军先生等.但是,我也看到在他们对您的访谈中还有一些没有涉及的问题,有些方面与我的角度和思路也有明显不同,而这些问题又都是当前比较文学研究与教学中值得关注和需要做出解答的.所以,我想请您就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20.
在充分肯定当代西方文论对中国文论建设产生的积极影响的同时,有必要对当代西方文论本身进行辨析,考察其应用于中国文艺实践的有效性,并最终思考中国文论的重建问题。当代西方文论的主要局限有:脱离文学实践,用其他学科的现成理论阐释文学文本、解释文学经验,并将之推广为普遍的文学规则;出于对以往理论和方法的批判乃至颠覆,将具有合理因素的观点推延至极端;套用科学主义的恒定模式阐释具体文本。当代西方文论生长于西方文化土壤,与中国文化之间存在着语言差异、伦理差异和审美差异,这决定了其理论运用的有限性。中国文论建设的基点,一是抛弃对外来理论的过分倚重,重归中国文学实践;二是坚持民族化方向,回到中国语境,充分吸纳中国传统文论遗产;三是认识、处理好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的关系问题,建构二者辩证统一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