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必须将落脚点置于历史的情景中 ,在关照历史情景中进行研究 ,既不能忽略当时特定的历史情景否定当时文学的价值 ,也不能以当下的审美标准简单的批判当时文学的意义。在真实关照当时的历史情景中细致深入地研究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 ,对于全面梳理与研究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与曲折 ,总结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经验教训 ,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2.
1978年文学评奖制度的建立是新时期文学制度现代化探索的重要面向。在1978年文学评奖制度下建立的针对各种体裁的全国性文学评奖,体现了文学场与权力场之间共同的逻辑规范。80年代中后期,1978年文学评奖制度下建立的各种全国性文学评奖的沉寂,喻示了形式的审美性成为文学场中占支配地位的逻辑。自90年代以来,经济资本成为社会场和文学场中占主导地位的资本类型,并改变了80年代建立的文学场等级秩序及已建立的文学场逻辑,文学评奖成为体现不同位置的文学活动博弈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3.
本文立足于中国的百年文学发展史米考察当今小说的基本倾向,认为当代文学的前40年是文学革命时期,之后则逐渐走向文学改良,新时期小说发展到世纪之交已基本形成了中性化的创作倾向.论文分析了这利中性化文学的基本特征与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4.
<中国百年国难文学史>在通常所说的"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中,划分出"百年国难"(1840-1937)与"八年抗战"(1937-1945)两个时期,提出了"百年国难文学"与"八年抗战文学"两个范畴,认为1840年后的中国百年史的时代本质是"国难",最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则是"国难文学",应当将一般文学史所忽略的、由外来入侵所造成的历次国难事件为题材的国难文学,作为一段相对独立的专题文学史加以研究,对其中所蕴涵的国难意识、生存危机、心灵震荡、世界观念、爱国情怀、民族情感、反省与批判精神等,加以分析阐发,并以此对中国近现代史著作中的相关史料与叙述,从文学的角度加以丰富和补充.  相似文献   

5.
文学事件论是对文学为何和文学何为两个基本问题的最新回应。文学事件有双重面向:一者指向文学本体,试图阐明文学何以作为文学的生发及构成机制;一者指向文学功能,重在揭示文学如何发挥功效以及发挥了什么样的功效。前者重在文学的事件本体特征,强调文学作为事件的独特性、差异性及无限生成性;后者倾向于文学的施事效力,探求文学如何施事及其施事效能的多种类型。从本体与功能两方面切入文学事件,超越了将文学等同于文本或结构的传统做法,在本体与功能互相生产的动力循环链中,文学事件的内涵也得到彰显。虚构是文学事件存身的过渡空间,以语言的爆破效能双向生产着文学的本体与功能。  相似文献   

6.
李晓峰 《晋阳学刊》2012,(4):129-131
20世纪的中国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众多的文学流派。考察这些文学流派形成的轨迹可以发现,文学流派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即现当代文学)发展中走了一条由自觉形成到非自觉形成的道路。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第一个10年里,文坛上再未形成和出现新的文学流派,文学流派在当代文坛已逐渐成为一个陌生的文学话题。文学的世俗化、作家的自我膨胀心态、网络文学的自由开放,以及文学讨论与批评的弱化是文学流派在当今难以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进程中的本土文学与世界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对本土文学和世界文学界定的基础上,论述本土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辩证互动关系。认为:本土文学是世界文学发展的基础,世界文学是本土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本土文学到世界文学必然要经历文学的疼痛,反抗与融合是疼痛的历程与归宿。  相似文献   

8.
《齐鲁文学演变与地域文化》(李少群、乔力等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以下简称《齐鲁文学演变》)一书,以悠久灿烂的齐鲁文学和深厚雄浑的地域文化为研究对象,从文化视野和大文学观出发,  相似文献   

9.
1932年后,左翼文学渲染工农反抗、鼓动阶级斗争的内容急剧减少,这表明此时的左翼文学已消减了其战斗性和热力。转向的发生在于左翼文学外在的生存环境和左翼文学阵营内部的变动。这表明左翼文学与当时中共所进行的激烈斗争保持相当的距离,从另一方面也表明30年代左翼文学并不能被笼统地视为服务于党的政治实践的党派性文学,对30年代左翼文学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深入辨析。  相似文献   

10.
1949年前后中国文学的转型有其历史一体性和丰富差异性,文学对于人的认识的深化和人性全面解放的追求的历史总体趋势与文学在不同(特定)阶段自我扬弃,逐步走向人的文学的终极完善的努力构成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之间的根本性贯通,同时,把此期间中国大陆由解放区文学扩展为共和国文学的历史进程和国统区文学萎缩至台湾以及香港接纳现代文学各种传统结合在一起考察,文学传统在离散中的延续,文学与政治、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雅与俗关系等课题的展开,都能推动我们对跨越1949的文学转型的内容及其实质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之初,美国国内一系列重大事件改变了美国非裔文学的语境。论文对新世纪之初的美国非裔文学进行了全面考察,认为新世纪之初美国文化界关于非裔文学的多次论争巩固了美国非裔文学作为民族文学和美国文学的独特部分的身份共识,美国的社会现实加强了美国非裔文学现实关怀的社会责任与文学传统。论文还认为,新世纪美国非裔文学作家身份更加丰富、当下意识更加凸显,这使得其文学结构趋向多元;在艺术方面,美国非裔作家为了建立自己的艺术个性,同时融合黑人性、美国性、世界性和当下性,与美国非裔文学传统和其他文学传统进行对话,展开了多样化的艺术创新,展现出更大的民族自信和艺术自信。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文学向现代转型的激变期"五四",茅盾的现代文学观极为丰富又具有前瞻性。近30年对其研究达到相当高的学术层次,但是对他提出的"民族的文学"与"世界的文学"两个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探究却显不足。早在19世纪20年代歌德提出了"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两个概念,随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世界的文学"设想;逮及20世纪中国五四文学革命勃发,首倡建构"民族的文学"(即国民文学)与"世界的文学"的茅盾,既对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及其相互关系作了精辟论述,又对先创造国民文学再联合各国建设世界文学的缘由给出充分阐明,也对现代中国民族文学必具的美学特征作出了科学的预测。茅盾的现代文学观不仅具有原创的理论价值,而且它的前瞻性也具有当下的现实意义,对于解决新世纪以来文学创作繁荣背后的"乱象"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先秦文学的学科内涵--以欧洲文学学科发展为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学科是中国固有的一个学科 ,其发展变化 ,与西方文学虽然有别 ,但又有共性。东西方文学的演变规律让我们明白 ,虽然今天的文学概念不包括过去曾经作为文学存在的某些文学形式 ,但是 ,对于着眼建立文学理论体系的学者来说 ,我们应该把那些历史上存在过的文学形式看作是今天文学的历史 ,而今天的文学观念 ,正是在历史的演变中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由于科技理性的强势僭越、欲望主义的高调统治、审美主义的惯性殖民,我们时代的人和文学出现了巨大的危机。究其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时代的人与文学遗忘了古典教诲中的"血气"。血气使人义愤、英勇无畏、充满正义之感、满怀悲悯之心;而血气之于文学,便是文学血气的批判性、担当性、崇高性与审慎德性。恢复与肯定文学血气是拯救我们时代文学危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汉魏六朝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关键阶段:汉魏六朝时期的文学批评已初步具备地域视角;近现代学者的相关论述标志着地域文学研究开始由传统走向现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相关研究逐步繁盛与多元.近三十年来,研究者分别从文学家籍贯分布与迁徙研究、区域文学及其差异研究、特定地域作家及文人群体研究、文学风貌、题材及文体的地域研究等层面展开系统论述.国外的地域文学研究在考辨基础上重视文学集团及意象分析,为国内研究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发端于珠江三角洲的打工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现象,在其产生与发展过程中,适逢国家文化事业体制改革,专业作家制逐渐解体.打工作家文化资本严重不足,打工文学创作呈现出自发、零散的状态.文章以此为背景,从文学社团、打工文学杂志、文学社区三个方面分析打工文学场域的形成,打工文学获取了与主流文学对话的资本,并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和对比阿瑟?柯南?道尔与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进而研究侦探小说与人文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之间的关联,即欧美文学思潮的文学元素在侦探小说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近三十年来,中国当代学者对于佛教与文学的关系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大致看来,这些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研究佛教与文学理论的关系,研究佛教与文学题材、主题、人物的关系,研究佛教与文学语言、文体、方法的关系。这些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对于宗教史、文学史与文化史等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5月23日至25日,2009年重庆“文学史料与抗战文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近现代史料学分会年会在重庆召开。与会代表探讨了发掘、整理、甄别、解读等与文学史料研究直接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还从扎实的文学史料出发,对中国近现代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特别是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报刊杂志、作家作品、文学运动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个案研究,取得了丰厚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20.
建国后“十七年文学”的爱情叙事是当代文坛的重要话语现象之一。将爱情叙事在功能上与革命叙事、国家叙事、历史叙事实现重叠,促进整体叙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十七年文学”爱情叙事的主导价值取向。“十七年文学”的叙事起点,其爱情叙事的历史性诉求及建构,离不开延安文学深远的历史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