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军事对比:中日甲午陆战清军败因探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决定中日两国各自命运的划时代重大事件。清军的失败,至今仍令人深思。其中,军事的失败是关键。以往研究此问题多从清军单方面入手,缺少中日双方对比研究。笔者拟就双方战略战术、军事力量对比,探讨清军陆战失败的原因。一...  相似文献   

2.
一经过明末清初的长期战乱,江苏地区和全国各地一样,社会经济呈现出一派萧条的景象.沉重的战争创伤,使清初江苏地区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城镇毁废,社会经济处于崩溃状态.清军的野蛮屠杀,首先导致江苏人口的大规模减少."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众所周知,毋需赘言;而清军在别处的屠杀,也令人发指.清军破苏州,"六门闭,留于城者死无算,道路践死者相枕藉",由盘门屠至饮马桥".昆山因县令率民守城,抗不相下,清军"发兵往屠,城中多被杀戮".江阴人民坚守八十一日,清军破城后,"收获逃亡者,尽杀乃止,……江邑之死者且不可胜数矣";不仅"屠遍城中,并及城外三、四十里俱尽".清军至  相似文献   

3.
由林风祥、李开芳、吉文元等统率的太平天国北伐军,于1853年5月出师北征,不到五个月的时间,就由江苏经安徽、河南、山西,再入河南经武安进入直隶境内,於9月29日攻克清军驻守的军事重镇临洺关。自太平军攻克临洺关,至1855年3月7日清军攻陷连镇,长达近一年半的时间里,太平军一直是在直隶对清军作战的。太平天国北伐军长躯直入,深入畿辅之地,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中心。为阻止北伐军的进攻,清政府不得不调兵遣将,拚死抵抗。咸丰帝一方面命皇叔惠亲王绵愉统重兵驻  相似文献   

4.
<正> 过去对李开芳一致认为是太平天国革命英雄,近来有人说他"在最后关头,主动去投降清军",是叛徒.我认为这个结论值得商榷.第一,从李开芳被围、被俘到被杀的表现看,其出降是迫不得己,不是真降.咸丰三(1853)年十月,李开芳与林凤祥率领北伐军孤军深入打到天津,由于粮草不济,衣药缺乏,加上时值严寒,地处平原等不利条件,在清军强大攻击下,被迫南撤.咸丰四(1854)年三月,退到东光县连镇待援,四月商定分兵:林凤祥率主力据守连镇,李开芳率六百余骑南下迎接援军.李接受任务后,出敌不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出重围,一昼夜飞  相似文献   

5.
<正> 在甲午战中清军之所以惨遭失败,从军事战略上说,指导思想的失误是主要原因之一.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些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指正.中日甲午战争中,中日双方各自按照不同的作战目的,制定了不同的作战计划.从总体上看,日方是进攻的.其最初意图是以主力登陆渤海湾头,与清军在直隶平原决战.但当发现这一意图因北洋舰队的存在难以如期实现时,便改变计划,将侵略分作两期进行:第一期,令第五师团侵入朝鲜,牵制清军,派舰队寻机与北洋海军决战,力求击破之,  相似文献   

6.
王建芙 《理论界》2004,(6):339-340
从1644年清政权中心由沈阳移至北京定都,到1645年攻下南京,清军花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统一了长江以北地区,从1645年攻下江阴,到1663年(康熙二年),清军攻破荆襄十三家的最后据点茅麓山(湖北兴山县)为止,清军花了二十年的时间才统一了长江以南地区,进而确立了对中华大地近三百年的统治。清军为什么能顺利统一长江以北地区却不能顺利统一长江以南地区呢?这除了与南明政府在  相似文献   

7.
关于甲午陆战中清军的武器装备董蔡时,王建华在甲午战争中,清军连连败北,最后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何以至此?作为前期清军统帅的李鸿章,把失败的主要原因归之于武器装备落后,称:“倭人于近十年来,……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拘于部议,未敢撒...  相似文献   

8.
石沧金 《西域研究》2006,1(2):34-38
阿古柏政权败亡时期,英国为了维护在南疆的既得权益,同清政府展开了一系列旨在调停的活动。阿古柏入侵最终被扫平,英国的调停活动失败。清军西征阿古柏时,俄国虽也曾给予清军一定的支持,但为了维护自己在南疆的利益,仍与阿古柏勾结,企图乘机割占阿古柏非法占领的新疆南部地区,清军驱逐阿古柏最终粉碎了俄国的企图。  相似文献   

9.
关于1683年清军是“攻入”还是“进入”台湾?现行的历史教科书(包括历史常识书)有多种说法。如:人民出版社1982年6月第一版初级中学课本是,“一六八三年,清军进入台湾,第二年清政府在那里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6月第一版职工业余中等学校初中课本《历史常识》则为,“一六八三年,清军攻入台湾,第二  相似文献   

10.
甲午战争期间,中日两国的军队曾在辽东牛庄激战。事后,在清人姚锡光所著的《东方兵事纪略》中,清军将领李光久被描写成一个五角式的人物:光绪二十一年(公元一八九五年)二月初八日,李光久率部众五营和魏光焘六营回防牛庄,屯聚庄内,“方倭人之将至也,光久部下某以告,请速出队。光久吸鸦片烟未已,复待毕早餐,倭已入市。”清军仓促应战,遂至大败。这段记载对后世学者影响甚大,某些研究甲午  相似文献   

11.
在中法战争期间,有一起不大为后人所注目,但对清廷和战决策关系甚大的事件,此乃1884年10月31日(清光绪十年九月十三日——壬寅)的群臣奏议(简称“壬寅群臣奏议”)。1884年初秋,法国侵略军大举进犯中国,8月5日法舰轰击台湾基隆炮台,被驻守清军击退。8月16日法国议会通过了增拨三千八百万法郎的侵华经费,扩大侵华战争。法国总理  相似文献   

12.
清军收复新疆时,吉江副都统吉尔洪额与帮办军务大臣金顺互控。左宗棠作为清军统帅,经过调阅案件、实际访查,推翻了吉尔洪额对金顺的指控,并从大局出发,亦对金顺指证吉尔洪额的罪行进行了详细分辨,从而稳定了军心,保证了西征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3.
1878年,清军将领李扬才反叛入越作乱,越南政府无力镇压,只得向中国政府求援。清军在越南官军及黑旗军的协助下,花了一年的时间,才把动乱平息下去。但是,这场发生在距法国几千公里外的事件,却成了法国政府扩大侵犯越南北圻的导火线。  相似文献   

14.
甲午战争中清军消极防御,战斗精神低落是失败的重要原因.造成清军战斗精神低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是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统治地位的狭隘需要,也是官场腐败的直接后果;既是赏罚不明带来的不良影响,也是长期疏于训练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八六年十月十九日是文化伟人鲁迅先生逝世五十周年忌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鲁迅研究学会根据中宣部指示,于十月十九日至二十三日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具有国际文化交流性质的“鲁迅与中外文化学术讨论会”。与会学者百余位,其中有著名的老一辈鲁研专家李何林、李霁野、唐弢、戈宝权、王瑶、张望等,有经过筹备组审阅讨论从全国申报的一百  相似文献   

16.
顺治十七年(庚子年,1660年).清廷利用郑成功攻打南京严重受挫的有利时机,派遣安南将军达素统率大军进攻被郑军占据的厦门岛,企图一举歼灭这支东南抗清武装.达素决定以福建的满、汉清军为主力,同时咨调粤东、浙南的水师赴闽,合攻厦门.五月初十日,清军兵分两路向厦门发起进攻;一路由福建总督李率泰统领大型战船,从漳州经海门,由西向东进逼厦门;一路由达素指挥,乘小型战船从同安渡海,挺进与集美隔海相望的高崎.郑成功调兵遣将,分路迎击.对这次海战清、郑双方投入的兵  相似文献   

17.
吴禄贞(1880—1911),字缓卿,湖北云梦人。十七岁入湖北武备学堂,十八岁赴日本留学入士官学校骑兵科,二十岁时结识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并加入兴中会,中间曾回国参加唐才常领导的自立军起义,失败后又赴日继续学业。一九○二年毕业归国,任武昌普通学堂教习,积极宣传革命。一九○三年十一月与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发起组织华兴会。一九○四年后打入清军内部,历任清军练兵处军学司训练科马队监督,并曾去西北考察。后任帮办延吉边冬到东北,曾与日本侵略者交涉“间岛”问题。不为日屈,立场坚定,遏制了日本吞并延边地区的野心,升副都统,并被派往德、法两国阅操。回国后任新军第六镇统制。一九一一年武昌起义爆发,为谋划在北方组织武装响应赴滦州约张绍曾,蓝天蔚等举兵反清,又去石家庄与山西革命  相似文献   

18.
太平天国北伐战争的失败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通讯失误忧是其中之一。北伐通讯的失误,不仅使天京与北伐军、北伐军与北援军之间断绝了联系,而且由于北伐军的信函情报屡被清军截获,给整个北伐军事行动带来了极大的被动,曾国藩的情报官张德坚曾说,清军所获“伪谕不可胜计”。确实如此,再也没有比他的《贼情汇纂》中收集的太平天国文书更能说明问题了,以致现在研究太平天国历史,都不得不去参考。尤其令人唯以至信的是,太平军在黄河以北的任何方式的通讯联系几乎全部遭到清军的破坏,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惨痛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9.
公元1864年7月19日,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的最后一道营垒陷落了,数万英勇的太平军将士抱着与天京共存亡的决心,高呼着“弗留半片烂布与妖享用”的誓言,在同清军决战的刀光剑影中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谱写了太平天国革命史上最壮丽的一页。  相似文献   

20.
十月一日,是新中国成立三十五周年。为反映建国以来,贵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本刊刊登几组统计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