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现代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开始承担企业社会责任(CSR),企业履行不同的CSR方式对消费者品牌评价会带来不同的影响、企业如何结合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CSR行为方式实现社会与企业的共赢等问题是现有文献的研究断层。本文通过实验研究,检验了产品相关责任行为、慈善行为、公益实践这三种CSR行为方式对消费者品牌评价的影响。研究发现,CSR行为中产品相关责任行为和慈善行为对消费者品牌评价的提升作用显著,其中产品相关责任行为的影响作用最显著。进一步研究表明,在企业慈善行为中,产品与CSR行为的匹配性对消费者的品牌评价具有调节作用。本文的理论创新点在于,测量了产品相关责任、慈善行为、公益实践三种方式对消费者品牌评价的影响差异,进一步分析了CSR行为与产品的匹配性在善因营销和捐赠行为这两种慈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的不同调节作用。研究结论对企业进行CSR决策提供了策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进入市场,这些产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舒适与便利,而同时缺陷产品致人损害所带来的问题也与日剧增。在当今全球重视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大环境中,我国原有的有关产品责任的法律制度存在的弊端和不足也彰显出来。笔者认为,应对我国产品缺陷法律制度加以完善,在产品责任案件中适用举证责任倒置规则,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和产品责任风险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3.
我国关于产品责任的法律存在着一些亟待完善之处。在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上对消费者的保护不够充分,对于产品及产品责任主体范围的界定也较狭窄,产品"缺陷"的判定标准不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对受害者的救济方面,赔偿数额较低,保护对象狭窄,涉外产品责任方面的立法缺失等。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我国因产品质量问题所导致的侵权和完善产品责任法律体系,应从上述几方面进行不断努力,这样才能根本上维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4.
侯占梅 《决策与信息》2008,(11):140-141
本文主要从分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困境入手,找出原因,明确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责任,从而完善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解决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郭通 《经营管理者》2009,(15):216-216
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是指由于行为人的行为或物件致他人损害的情况下,确定行为人侵权责任的标准和原则。归责原则是侵权责任法的核心,是确定一切侵权责任的法律依据。我国侵权法的归责原则为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产品侵权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责任,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本文通过一个典型的产品侵权案例,从产品侵权责任、产品侵权责任的主体、产品责任的免责事由等方面加在分析论述,使消费者从更全面的角度了解遇到产品侵害时的法律适用和司法救济。  相似文献   

6.
在产品质量和产品数量(订货量)内生化的情形下,同时实现其质量和数量的协调将成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进一步,在产品低质量对消费者造成伤害的情形下,制造商将面临着产品责任(表征制造商对消费者产品伤害的补偿),从而导致"产品责任如何影响供应链中的质量-数量协调"这一问题。最后,如果核心企业具有对消费者的企业社会责任(CSR)偏好,则这种CSR偏好又如何影响供应链中的质量-数量协调?针对这三个问题,首先,利用批发价合同构建了一个由上游制造商和下游零售商组成的两级供应链运作博弈模型;其次考察了制造商产品责任、CSR偏好程度和质量改进效率对其产品质量决策、批发价合同和相应的供应链节点企业利润的影响;最后,研究了供应链质量-数量协调问题。结果表明:(1)产品责任不影响产品质量、订货量、供应链节点企业经济利润和消费者剩余,但制造商批发价随产品责任的增加而增加;(2)随着CSR偏好程度的增加,产品质量、订货量、零售商经济利润、供应链系统经济利润和消费者剩余随之增加,而制造商经济利润随之减小;(3)质量改进效率的提高,有利于产品质量、订货量、零售商经济利润、供应链系统经济利润和消费者剩余的增加;(4)一个由数量折扣契约和质量改进成本分担契约共同构成的协调机制,可以有效的实现供应链系统的协调,其中,产品责任将促使数量折扣契约中产品批发价的增加和质量改进成本分担比例的减小,而CSR偏好程度的增加将促使数量折扣契约中产品批发价的减小,但不影响质量改进成本分担比例。  相似文献   

7.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了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匮乏的原因,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提出了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全球化,企业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我们不断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深入探讨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与中国和谐社会的发展,研究如何提升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并改善目前的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分析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益处、我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现状以及出现这些现状的原因,并提出了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在实现经济利益的同时关注其它利益相关者以及社会和环境的发展,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源于企业的价值取向。本文从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内涵入手,提出企业应以"利润和社会责任的平衡发展"的企业价值取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界定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各种体现,并对促进我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本次金融危机的溯源,以及在危机的情况下,金融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提出金融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应该建立有责任的风险管理体系。本文认为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需要有内部和外部的共同约束,在产品创新的同时,除了要制定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及其相关法律制度,严格执行政府风险监管与行业层次风险管理外,尤其重要的是企业内部道德风险的管理,增强社会责任的意识,提倡负责任的风险管理文化。本文的创新点为提出了要建立负责任的风险管理文化。  相似文献   

11.
黄莲琴 《管理科学》2008,21(2):69-78
利用剩余收益估价模型能提高股票价格的解释能力和预测价值的准确性,因此剩余收益的来源显得至关重要.以2001年~2005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Panel Data和OLS回归方法,从竞争的视角对公司剩余收益的来源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剩余收益确实来源于企业的经活动,并随着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的增强而降低;公司不同性质的负债杠杆对剩余收益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经营负债杠杆产生正面影响,金融负债杠杆产生负面影响,这种影响随着竞争程度的减弱而增强;同时剩余收益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市场份额的拓展、产品差异化和资产专用性程度的提高而提升.  相似文献   

12.
在市场监管领域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市场监管理念和方式的重大创新。本文首次构建“双随机、一公开”产品质量监管的理论模型,理清“双随机”与“一公开”及各参与主体之间的作用关系,分析市场主体名录库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中抽查企业与检查人员的群体行为演化机理,得出针对“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的激励机制。研究发现:通过“双随机”抽取检查人员和抽查企业并“公开”产品质量信息,需配以恰当的激励机制才能有效制约抽检企业的假冒伪劣行为和检查人员的无效抽检行为;当公开声誉较高时,对检查人员实施质检激励或对抽查企业实施质量激励均可以使得系统良性演化,但如果公开声誉较低,需同时对检查人员和抽查企业实施质检与质量双重激励;质检激励机制设计时需对标准质量和假冒伪劣对应的检查人员分别给予质检激励,质量激励机制设计时需对有效抽检和无效抽检对应的抽查企业分别给予质量激励;质检激励和质量激励下系统稳定点的演化轨迹存在很大差异,质检激励先使得检查人员演化到有效抽检,然后通过公开声誉带动抽查企业演化到标准质量,而质量激励先使抽查企业演化到标准质量,然后通过公开声誉带动检查人员演化到有效抽检,如果公开声誉较低,这种传动机制会被阻断导致系统不会演化到理想状态。最后本文为完善和创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Legal liability for risk‐generating technological activities is evaluated in view of requirements that are necessary for peaceful human coexistence and progress in order to show possibilities for improvement. The requirements imply, given that political decision making about the activities proceeds on the basis of majority rule, that legal liability should be unconditional (absolute, strict) and unlimited (full). We analyze actual liability in international law for various risk‐generating technological activities, to conclude that nowhere is the standard of unconditional and unlimited liability fully met. Apart from that there are enormous differences. Although significant international liability legislation is in place for some risk‐generating technological activities, legislation is virtually absent for others. We discuss fundamental 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of liability and private insurance to secure credible and ethically sound risk assessment and risk management practices. The limitations stem from problems of establishing a causal link between an activity and a harm; compensating irreparable harm; financial warranty; moral hazard in insurance and in organizations; and discounting future damage to present value. As our requirements call for prior agreement among all who are subjected to the risks of an activity about the settlement of these difficult problems, precautionary ex ante regulation of risk‐generating activities may be a more attractive option, either combined with liability stipulations or not. However, if ex ante regulation is not based on the consent of all subjected to the risks, it remains that the basis of liability in the law should be unconditional and unlimited liability.  相似文献   

14.
An abundance of flawed software has been identified as the main cause of the poor security of computer networks because major viruses and worms exploit the vulnerabilities of such software. As an incentive mechanism for software security quality improvement, software liability has been intensely discussed among both academics and practitioners for a long time.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managing software security is patch release, which has been widely adopted in practice. In this paper, we examine these two different ways of mitigating customer risk in the software market: liability and patch release. We study the impact of both mechanisms on a monopolistic software vendor's decision on security quality. We find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each mechanism is effective in terms of improving security quality and increasing social surplus. The heterogeneous nature of loss is identified to be a key factor for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liability mechanism. On the other hand, patch release can be effective and welfare‐enhancing regardless of the nature of loss as long as customers incur low patching cost, and/or the vendor incurs low patch development cost. We also examine the impact of customer misperception of the outcome from vulnerable software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liability.  相似文献   

15.
资产负债管理多阶段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考虑未来各种经济因素的不确定性,建立了资产负债管理问题多阶段随机优化模型.对基金公司的多阶段资产配置问题、个人财务计划问题、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问题以及养老金问题进行研究,针对每一个具体问题对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进行了调整和改进.对未来不确定的经济因素采用向量自回归方法进行预测,得到了最优资产配置,使得与负债选择和投资者财富相联系的资产投资决策通过多期随机规划达到最优.  相似文献   

16.
资产负债管理多阶段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秀  黄小原 《管理学报》2007,4(1):118-126
综述了资产负债管理多阶段模型及应用的研究状况,评述了相关的研究文献。分别从资产负债管理多阶段模型、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养老金与保险公司、金融计划、动态的资产配置以及情景生成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最后结合我国有关的研究与应用现状,提出一些待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动态竞争环境下的产品保证管理最优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品保证与产品质量和价格密切相关,在动态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如何通过产品保证优化管理实现保证政策与产品质量和价格三者的均衡,对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利润有重要作用.对国内外关于产品保证优化管理的研究进行总结,着重分析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动态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保证管理的最优控制模型,通过引入市场竞争变量构建产品销售率函数,综合考虑市场竞争环境下产品保证与产品质量和价格的动态变化关系;采用极大值原理对该模型进行求解,并对最优解的参数和变化规律进行详细的分析讨论;应用灵敏度分析验证相关的分析结论,评估时间、市场变量和成本结构等参数对最优解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具有指导性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8.
使能技术集成对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项目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正式会议和标准与规范为组织惯例的观测变量。以技术集成、组织集成、产品平台技术、标准化与模块化为使能技术集成的观测变量。将产品开发绩效定义为产品上市时间和产品的质量与可靠性。探讨机械装备产品开发过程中使能技术集成对组织惯例与产品开发绩效是否具有中介作用。本文引用国际制造业战略调查(InternationalManufacturing Strategy Survey,IMSS-Ⅳ)数据库的部分数据以结构方程式建立实证模型。结果表明,组织惯例之所以能够正面影响产品开发绩效是由于使能技术集成的中介效应所致。  相似文献   

19.
从项目筹资模式、基础设施投资担保现状及其运营模式视角出发,研究我国基础设施投资担保负担测度及其风险管理的问题。利用或有负债思想,分析了下限式担保、上下限式担保、比例上下限式担保三类担保的期权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运用实物期权方法,在不同担保方式下构建了担保负担评估模型,并对相应的项目投资担保负担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投资收益担保是担保负担最直接、最主要的来源,也是政府方的或有负债,基于此,在融资谈判中,政府方可以通过调整项目投资担保水平和项目投资担保方式来控制担保负担和锁定担保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