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后,当时的国民政府在首都南京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这在历史上是非常少见的,从而可以看出此次追悼会的意义重大.国民政府一方面想借此增进同西藏地方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十三世达赖喇嘛为维护祖国统一做出卓越贡献的考虑.我们应当肯定此次追悼会的重要意义,笔者试图通过这篇文章对此做出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九世班禅与十三世达赖失和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达赖、班禅两大活佛系统,同领藏传佛教格鲁派。清中叶以前的历辈达赖、班禅均能彼此相安,和好相处,各执领地。然而到了清朝末年,在多方因素的制约下,双方产生矛盾并不断升级,最终九世班禅与十三世达赖关系破裂。其矛盾演变结果,对近代西藏地方的发展和中央与西藏地方的关系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1932年,达赖、班禅系统之间围绕国民政府欲支持九世班禅返藏问题爆发了一场尖锐的攻讦。面对达赖、班禅系统的相互攻讦,国民政府在依照历史定制明确达赖、班禅政教地位的基础上,依据双方的"事实表现",一方面对支持班禅返藏采取了坚定的立场,另一方面也试图通过解释,以消除达赖系统的疑虑。由于噶厦在康藏、青藏战争中双双失利,加之国民政府采取了较为恰当的政策,达赖、班禅系统此次激烈的攻讦最终得以停息。  相似文献   

4.
《西藏政教始末》为九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尼玛(1883-1937,以下简称班禅大师)应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之请,于1934年3月19日前往出席总理纪念周之际在南京中央大学的演讲词。全文由其秘书长刘家驹(藏名格桑群觉,1900-1977)译出,辞极详尽。《西藏政教始末》演讲词于1934年3月23日和3月26日在《大公报》分两期刊载全文。全文内容共有13个部分。讲述班禅大师对国内政教政策的理解,以及阐释藏传佛教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宗教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传承。该文对于研究西藏政教及当时民国政府与西藏得关系,亦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中央与西藏地方关系并不融洽之时,噶厦政府出人意料地确认出生于青海当彩家族的拉木登珠为第十四世达赖喇嘛,此事引起人们探究的兴趣。本文提供两条有关十三世达赖喇嘛与青海当彩家族关系的资料:1、十三世达赖喇嘛于1906-1909年在塔尔寺期间曾得到第五世当彩活佛的经济资助,并曾经莅临当彩村;2、十三世达赖喇嘛确认第六世当彩活佛。由此推测,十三世达赖喇嘛对当彩家族是相当熟悉的,最终在当彩家族找到十四世达赖喇嘛是他生前的周密安排。  相似文献   

6.
流亡国外的藏独集团和国际反华势力不尊重西藏历史,肆意歪曲十四世达赖喇嘛坐床前后的历史问题。本文通过在国民政府协调下青海派军护送灵童拉木登珠进藏、热振活佛为代表的噶厦政府请求中央政府派大员进藏主持达赖转世事宜、吴忠信察看灵童而后国民政府下令批准拉木登珠为转世灵童、吴忠信主持坐床典礼等一系列历史事实有力论证,国民政府对西藏地方是行使国家主权的,西藏地方在民国时期复杂的国内和国际环境下没有突破中央政府主权管辖的大框架。  相似文献   

7.
九世班禅返藏受阻玉树期间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 ,有关九世班禅大师的成长过程以及他在一生中所经历的重要事迹大家已研究得比较全面和系统 ,并对他的一生给予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受到了大家的认可。可是 ,在以上众多领域研究过程中也留下了一点缺憾 ,这就是班禅大师在返藏受阻玉树期间 ,有关他在玉树地区的活动及其它相关问题目前还没有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这对全面正确地了解班禅大师的一生带来许多问题。笔者认为 ,九世班禅大师自 1 936年 1 2月 1 8日到达玉树以后翌年 1 2月1日圆寂于此 ,虽然在玉树地区仅生活了一个年头 ,但这一年是非常特殊的时期 ,因为 :从国内来看 ,这一年相…  相似文献   

8.
卢祥亮 《理论界》2012,(11):119-121
清末国内外形势急剧变化,受救亡图存、巩固边疆的迫切心理及大汉族主义思想的影响,加上传教士报刊别有用心的歪曲诋毁,国内舆论对十三世达赖浪费国帑、阻挠西藏新政、与外国勾结等行为大加挞伐,导致朝野上下对达赖殊无好感,甚至心存敌视。清朝最终未能妥善处理与达赖的关系,对民国时期西藏政局带来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要介绍并评价了英国学者凯特·特尔茨谢尔所著的《天路向中华——乔治·波格尔,班禅喇嘛与英人首次入藏探险》,并分析了该书为国内藏学界进行六世班禅研究所提供的新视角与新见解.  相似文献   

10.
1942年盛世才背弃苏联而转向国民政府,由此引发苏联与新疆当局间的交恶。为保证战时西部国防安全,国民政府开始致力于解决中苏新疆段界务问题。从1943年至1948年,国民政府外交部及其他相关部门就帕米尔未定界问题进行了旷日持久的磋商,并制定了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解决方案。就其过程而言,可以观察到,尽管国民政府对涉及领土主权的问题未尝不想据理力争,但除了中苏两国悬殊的国力差距外,国内连绵不绝的军事冲突和新疆地方的治理问题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国民政府对该问题的决策。在收复失地与保全现有国土、安定内政的纠结中,国民政府对于收复帕米尔国土之立场态度亦不断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1.
赵志 《阴山学刊》2009,22(2):81-86
继2008年1月27日新疆成功摧毁“东突”武装组织后,3月10日西藏局势风波再起,直至演变为打砸烧抢的“3.14”严重暴力流血事件。国内外诸多因素决定了中国的和平崛起之路注定不会平坦。因此,未来一段时期要严防多股反华势力联手进行破坏活动,亟宜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确保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2.
金瓶掣签是乾隆皇帝针对活佛转世中的一些弊病而制定的一项重要管理制度,在制定时结合了藏传佛教活佛转世认定中的一些传统做法和清朝选官制度的签选办法,体现了清朝对活佛转世事务的管理权力。本文对金瓶掣签的制定和在西藏的实施作了详细的介绍分析,为研究金瓶掣签制度提供了详细可信的资料,说明金瓶掣签是清朝管理活佛转世事务的重要历史定制。  相似文献   

13.
金瓶掣签是乾隆皇帝针对活佛转世中的一些弊病而制定的一项重要管理制度,在制定时结合了藏传佛教活佛转世认定中的一些传统做法和清朝选官制度的签选办法,体现了清朝对活佛转世事务的管理权力。本文对金瓶掣签的制定和在西藏的实施作了详细的介绍分析,为研究金瓶掣签制度提供了详细可信的资料,说明金瓶掣签是清朝管理活佛转世事务的重要历史定制。  相似文献   

14.
赵玉霞 《齐鲁学刊》2001,(4):100-104
孙中山提出“以党治国”思想的本意,是以政党的力量把中国引向民主政治的轨道。国民党在“训政”之初宣布继承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由国民党担负“训政”全责,并通过一系列宪法性文件规定了国民党与国民政府间的关系,进而建立起“以党治国”的政治体制。然而,这一体制运作的结果却是国民党上层人物的寡头专制和蒋介石的个人独裁,与孙中山的本意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15.
17世纪前期,西藏地方与清王朝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互遣使者到隶属统治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是迅速地自然演进的。它是由中央政权更替的历史局势决定的,也和满、蒙、藏文化的相似性、相融性是分不开的,是当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演进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1938-1939年间,第十三世达赖喇嘛转世灵童候选拉木登珠被迫滞留西宁,学界多以此事为青海省政府主席马步芳牟取私利向西藏噶厦政府勒索钱财所为。但是,相关档案资料显示,此事经历了性质不同的两个阶段:前期中央政府利用在青海觅得达赖喇嘛转世灵童候选之机,通过阻留拉木登珠与西藏噶厦政府进行政治交涉,目的在于改善与西藏地方政府的关系,客观上为维护中央政府的权威创造了有利条件;后期马步芳违抗中央命令,扣留拉木登珠,企图借机控制西藏。在其政治阴谋失败后,又对西藏噶厦政府实施敲诈勒索。这一事件反映了民国政府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维护中央政府对西藏主权所做的努力以及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无序状态。  相似文献   

17.
清代金瓶掣签制度的制定及其在西藏的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瓶掣签是乾隆皇帝针对活佛转世中的一些弊病而制定的一项重要管理制度,在制定时结合了藏传佛教活佛转世认定中的一些传统做法和清朝选官制度的签选办法,体现了清朝对活佛转世事务的管理权力。本文对金瓶掣签的制定和在西藏的实施作了详细的介绍分析,为研究金瓶掣签制度提供了详细可信的资料,说明金瓶掣签是清朝管理活佛转世事务的重要历史定制。  相似文献   

18.
金瓶掣签是乾隆皇帝针对活佛转世中的一些弊病而制定的一项重要管理制度,在制定时结合了藏传佛教活佛转世认定中的一些传统做法和清朝选官制度的签选办法,体现了清朝对活佛转世事务的管理权力。本文对金瓶掣签的制定和在西藏的实施作了详细的介绍分析,为研究金瓶掣签制度提供了详细可信的资料,说明金瓶掣签是清朝管理活佛转世事务的重要历史定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