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大学生主体精神在教学过程中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重点从实施学分制、更新教学方法、改革考试制度和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论述了大学生主体精神在教学过程中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英美高校德育主体的构成和职责有其特殊性。英国高校的德育主体有高校的教学机构和教师,美国高校的德育主体除了高校的教育机构和全体教师外,还有学生工作组织和心理咨询机构。不同的德育主体承担了不同的德育责任,共同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对英美两国的德育的进一步了解,有助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也是培养人才的关键一环.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是搞好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4.
情境教学中主体精神的凸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应善于把学生置于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实际。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需要针对学生发展的现有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情境教学中的主体精神在互动、民主、入文、开放、实践中体现出来,它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去回味、发散、迁移,达到新的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5.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和锻炼的重要途径,但在社团管理的过程中存在学生主体地位严重缺失的现象,政治化色彩较浓,官僚化趋向严重.其原因有社团上一级领导的认识不明确,社团学生干部的认识不明确,学生社团管理机制的不健全等.通过上级主管部门变指挥为指导,加强学生社团领导队伍的建设,建立科学完善的社团管理机制等方式实现社团管理中的学生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6.
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不仅包括认识主体的培养,而且包括实践主体的培养。我们既不能将实践主体的培养简化在认识主体的培养之中,也不能将认识主体的培养简化在实践主体的培养之中,而应该将这两类主体的培养列为两种类型不同但却同样必要的课程目的:认识主体的培养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理论智慧以便更好地认识世界;实践主体的培养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智慧以便更好地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7.
从学生社团活动出发阐述了主体精神在社团活动中的体现,并着力探索了社团活动与主体精神的关系,从而探讨了主体精神在社团活动中的培养途径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8.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学校应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人格和主体能力,从而逐步形成具有本质特征的学生主体性。  相似文献   

9.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的变革。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主体精神是 关键性环节,只有使大学生具有了主体精神,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素质教育才能取得更加实际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主体教育思想是将被教育者作为教育主体,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主体精神和主体发展意识.主体思想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是创新教学模式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1.
培育学生主体意识是现代化社会发展和现代教育的根本要求。从教育改革的现实情况看,学生主体意识还有待发现、培养与提高。学生主体意识缺失的根源是权威主义传统的作祟,其实质是在学生心理结构中的两种悖反力量较量斗争中,自主精神尚未取得优势地位,主体意识尚未充分觉醒,权威主义及奴性心理仍在支配学生的心理活动。培养与提高学生主体意识的根本措施是提高师生的认识,大力提倡教育民主之风,制定必要的激励机制,使教育改革成为自然、自主、有机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培育学生主体意识是现代化社会发展和现代教育的根本要求。从教育改革的现实情况看,学生主体意识还有待发现、培养与提高。学生主体意识缺失的根源是权威主义传统的作祟,其实质是在学生心理结构中的两种悖反力量较量斗争中,自主精神尚未取得优势地位,主体意识尚未充分觉醒,权威主义及奴性心理仍在支配学生的心理活动。培养与提高学生主体意识的根本措施是提高师生的认识,大力提倡教育民主之风,制定必要的激励机制,使教育改革成为自然、自主、有机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论人才培养中的主体批判性思维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科学技术日益突飞猛进的今天,培养人才的强烈的主体批判精神和创造能力是现代知识经济和教育规律发展的客观要求.创造教育的实现要依赖于教育体制的创新.只有培养塑造起人才的主体性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才能使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体现,为我国创新体系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传统教学中学生主体身份缺失是现今学生主体理念在实践中未能如人所愿的历史源头,西方教学传统中学生主体精神张扬则可以提供相应启示;现实教学实践中主体表现乏力,其原因主要是人们赋予学生主体的地位过于低微;关注学生主体的生命价值,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主体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实施模式。主体教育的最根本特征是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发展学生的主体人格(包括主体精神和主体能力两方面),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实施主体教育的关键在于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要确立新的教育功能观、质量观、方法观、学生观和教师观。主体教育的另一个关键是明确目标体系。统计表明,主体精神包括自觉性、坚持性、自信心、责任感、主动性、独立性六个方面,主体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自我调节、环境适应能力。主体教育还要求教育方法上的一系列改革  相似文献   

16.
德育主体的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主体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子项的体系。通过解构德育主体体系 ,发现该主体的层次性特点 :国家 (社会 )是学校德育的原发性即本体性主体 ;教师是学校德育的实践性主体 ,具有派生性特点 ;同时 ,在实施德育工作时 ,教师作为实践性主体又具有替代性主体与精神自我性主体的双重结构。本文特别指出 :学生只是自己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主体 ,在学校德育工作过程中 ,他只是客体而非主体。  相似文献   

17.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学生是认识的主体,知识(教学内容)是认识的客体,教师则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中介和桥梁。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为培养学生的自立性、独立人格和创新能力提供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8.
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是创新教育中的一对主要矛盾的两个重要方面.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充分解放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质疑问题,探索问题问题的强烈欲望,从小培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构建教师主导地位是学校实施创新教育的保证,为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遵循爱心、科学及民主三原则.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当今学校教育的任务与当前实际状况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谈起,分析了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所存在的严重不足和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有针对性地提出建立新型的教与学体系,尚新造奇,培养善于质疑的创新精神,并就学生的主体性、思维性、创新性的爱护和培养谈了一些具体的认识以及做法.  相似文献   

20.
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基本精神是理性和自由,其根本目的在于回答"什么是人"的问题。同时,贯穿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主体思想也是康德主体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康德主体教育思想超越了此前的同类思想,具体体现为:教育以培养"成其为人"的人为教育目的;道德教育通过发展理性,遵守自身的道德律,实现自己的自由;以心理学、道德的教育和教育实验为基础的智育培养儿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