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1 毫秒
1.
中国朝鲜族是在朝汉双语双文化基础上学习英语,因此在他们的英语学习过程中会出现朝鲜语和汉语的双重迁移。朝汉双语人完全有条件调动已掌握的两种语言的知识系统,进行英朝、英汉双重对比分析,从而引导双重正迁移,努力减少负迁移,有效地促进基础阶段的英语学习。  相似文献   

2.
中国朝鲜族在特定的历史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了区别于主流民族,区别于朝鲜半岛上同一民族的双语双文化建构特征。这个特征在语言教育中的影响尤为明显。根据语言的普遍性意义特征和“多语者多语能力”的理论,朝汉双语人应具有较强的语言学能。然而,在日语教育中予以肯定的“优势“在英语教育中却时常呈现出“劣势效应”,因此而开展起来的中国朝鲜族英语教育研究,旨在为三种语言学习者寻找能够使他们的“双语建构”特征发挥优势效应的英语教育途径及教学模式。作为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经过十多年的潜心研究.已开始取得值得瞩目的成果。对此进行学术层面上的阶段性总结将有助于该系统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引起对朝鲜族英语教育的更广泛关注,对探讨中国朝鲜族英语教育现实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实验,可以发现双语基础上的英语教育具有很多优势.这一实验,为人们掌握双语基础上英语教育起始阶段的学习特点,研究朝汉双语人的英语教育模式提供了实践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语码转换是使用一种语言的过程中用引进另一种语言的方式而交替使用两种不同语言的现象。朝汉语码转换是朝汉两种语言长期接触过程中产生的语言变异现象,现已成为朝汉双语人日常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手段。朝汉语码转换的构造形式可以分为单语框架和双语并构两大类,朝汉语码转换的功能包括表意、表情、元语和语势等四种。  相似文献   

5.
构建面向新世纪的民族高校双语教育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在民族教育中,实行的双重语言制是在充分认识民族语言与汉语言的社会功能和解决语言保护与语言沟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研究双语教育,其主要目的是认识双语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演变规律,并依此制定政策。高校担负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此,各民族高校民族语言专业应坚持以内涵为主的发展道路,以社会现代化需求为导向,以民族语言为依托,以民汉双语为龙头,积极发展现代应用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构建“语言(民汉)+专业+现代化技能”的叠加式教学体系,培养既通晓民汉两种语言文字又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的人才。  相似文献   

6.
一、双语教育的意义、必要性和可能性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一个以朝、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杂居的地区。朝、汉两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这个地区的人们生活在朝、汉两个民族的双语环境中。因此,掌握第二语言,尤其是朝鲜族掌握汉语,成了这个地区人们生活的必要条件。自治州政府从这一实际出发,作出规定,以朝、汉两种语言作为行使职权的工具。这一事实促进了延边地区双语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延边双语现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语”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语言现象.在英语里,“双语”(bilingualism)指的是“能说两种语言”、“同时使用两种语言”,尤指自幼同时学习两种语言.bilingualism这个词还可译作“双语现象”、“双语问题”、“双重语言制”等等.延边双语现象由来已久,它不仅对不同民族语言的使用和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且同社会生活的各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英语教育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英语教育政策的制定必须以语言规划理论为指导。英语教育应该搞英才教育而不是通才教育。大学英语考试制度和“汉英双语”教学政策应适合我国国情。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双语是指同一语言集团或其成员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进行交际的现象。比如芬兰的一部分人既会讲芬兰语,又会讲瑞典语;新疆喀什市的汉族人可以说汉语,也可以说维语。人们把这种能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进行交际的现象称之为“双语现象”,而把会操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人称之为“双语人”。随着国际交流增加、网络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主要语言之一,其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通过以英语为第二学习语言的双语教学,培养具有高水平交流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国内许多…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基于语言表层形式集“转换生成”与“逆转换生成”为一体的动态过程,而不是两种语言表层形式之间的静态、机械对应。专业翻译具有普通翻译的一般特征,包含“分析”、“转移”和“重组”三个过程,还具有其独特要求:译者必须精通专业知识与双语专业文本、在翻译过程中担任译者和译文读者的双重角色,才能保证准确传递信息。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双语人具备双重语言系统。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民族文化心理是语言持有者必备前提。双语人具有双重心理模式。双语交际中的语言代码转移应与文化心理模式转换相对应。语言代码转移受交际场合、交际对象及交际话题制约,双语人根据制约因素转换心理模式并与语言代码转移相对应。  相似文献   

12.
迁移(transference)是指学生已获得的知识、技能、技巧和方法对于学习新知识、技能、技巧和方法的影响与作用。语际迁移主要有两种,正迁移和负迁移。凡是母语对外语学习有促进作用的,我们称其为正迁移,凡是母语对外语学习产生干扰作用的,为负迁移。而一个人,一旦掌握了第一种语言,母语,这种语言就必将成为他终身离不开的工具,所以,一个人学习外语,尤其是学习外语的初级阶段,即在学生对外语语言体系熟悉之前,母语是可以吸取经验的唯一语言体系,这样一来,很容易就把母语的语言规则和结构运用于外语学习,也就是说,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3.
“您”类词指不同方言中第二人称代词尊称“您”的集合。它的使用度、使用频率都相当高,且主要用于生活口语。但双语人使用“您”类词时,仍因词项有无、语义主次、组合能力强弱、语用特点异同等而造成误用。误用具有体系性、特定性、多发性、盲目性。从语言角度解决双语人词语误用问题难度很大。推广普通话并以普通话为双语人母语以外的另一种语言,才是提高双语人词语运用能力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要“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而要达到这种“双重了解”的目的,则需要通过科学和文化的交流的途径来实现。优秀的文化是没有国界的,语言作为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其主要功能是交际。语言学家西利曾指出:“语言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一种在目的语社会中能够得体行事并自如交际所必须的理解能力、风度和技巧。”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张占一先生也曾经说:“语言教育中的文化背景知识,从其功能来看应分为两种——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知识文化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很容易获得,交际文化则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细细体味和理解,而在交际中若不了解  相似文献   

15.
从方言词汇透视闽台文化内涵林寒生语言符号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某种特定的民族文化总是把其具体的内容深刻地烙印在语言之中,“最明显的是表现在语言的词汇平面上。”①闽台方言是汉语方言中最为重要的一支。作为汉民族文化体系中具备诸多地域文化典型特征的闽台...  相似文献   

16.
开启智力 ,发现规律 ,提高效率 ,减轻负担 ,这是外语教学法的中心问题 ,也是外语教学研究的主攻方向。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 ,运用迁移规律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架梯子来学习新知识 ,采用“导入式”语音教学法 ,能较好地解决认读的问题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导入式”语音教学法的理论依据赵德梅老师曾在《英汉语比较语音学》中谈到 :“语言越来越重视双语研究 ,通过双语比较 ,对比得出普通的语言规律 ,要深刻地揭示语言本质 ,对比语言学是对任何双语进行共时性的对比分析 ,寻找两种语言体系的相同点 ,特别是相异…  相似文献   

17.
彝语和汉语虽然都是汉藏语系的语言,其语言亲属关系比较密切,彝文和汉文都是本民族自己原创的方块文字,彝族和汉族交往的历史从没间断,彝汉双语相互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作为自成体系的两种语言,其相异成分比相同的成分要多得多,特别是语音系统差异较大,在彝汉双语语音教学中,采用对比而非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效果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的双语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语制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行的语言制度或语言政策。中国的双语制主要适用于各少数民族地区,它的特点是地区双语制或多语制,它的主要类型是民(少数民族语言)汉(汉语)双语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汉英双语教学和民汉英三语教学将成为中国教育双语制的一种新形式。教育双语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将为国家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双语兼通的人才,从而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需要双语服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社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就要有一种为不同民族所需要的社会服务──双语服务。双语服务是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竞争手段,它不仅是一种商业行为,也是一种政府行为。双语服务是指为两个以上使用不同语言的集团或个人提供两种或多种语言服务。在我国,双语服务主要有民汉双语服务、英汉双语服务、汉语双方言服务三种类型。我们必须提高对双语服务问题的认识,制订和完善有关政策法规,大力培养通晓双语的人才。  相似文献   

20.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的以马作喻体的隐喻,英汉“马”隐喻的偶合体现了中西文化的重合性;两种语言中“马”隐喻的失配现象,反映出中国与英语国家之间在地域文化、价值观念、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而英汉“马”隐喻的交融,则为我们展现出一幅中西文化随着相互借鉴与交流而日益趋同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